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亞洲紅”是怎麼回事?,歡迎閲讀。
你喝酒上臉嗎?這種被稱為酒精性潮紅(Alcohol flush )的反應在東亞人中很常見:大約有 30% 到 50% 的中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在飲酒後會有這種生理反應,包括面部潮紅、惡心、頭痛和心跳過速。所以也被稱為 " 亞洲紅臉症 "(Asian flush)。
對于這些人來説,酒精絕對不是什麼美好的體驗。現在我們知道,導致這種反應是因為體内攜帶有 ALDH2*2 基因,該基因會減弱乙醛脱氫酶分解乙醛的功能。這乍聽起來似乎是某種進化上的 " 缺陷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作者:Katherine J. Wu,編譯:tamiya2,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文章摘要
本文講述了酒精性潮紅(亞洲紅)在東亞人中的普遍現象,并解釋了這種反應是由于體内攜帶 ALDH2*2 基因導致的。酒精性潮紅者更容易患上一系列健康問題,但研究發現這種基因突變可能對抗某些病原體具有特别出色的效果,如對抗導致結核病的細菌。這一發現可能揭示了酒精性潮紅群體規模增長的原因。
• 酒精性潮紅(亞洲紅)在東亞人中普遍存在
• 體内攜帶 ALDH2*2 基因導致酒精性潮紅
• ALDH2*2 基因突變可能對抗某些病原體具有特别出色的效果
每次聚會,無論什麼場合,我選擇的飲料都是蘇打水加青檸。我一次都沒喝醉過,甚至沒有喝完過一整杯的酒。唯一接近喝醉的一次(半杯熱紅酒),我的心率就開始飙升,房間在旋轉,我的臉變得又紅又燙 …… 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一個學術活動後,我在大學教授面前暈倒。
我對酒精的厭惡完全歸咎于我的基因:和全球大約 5 億人一樣(其中大部分是東亞人),我攜帶一種叫做 ALDH2*2 的基因突變,這種突變會導致我產生一種叫做乙醛脱氫酶 2 的酶,阻止我的身體正常分解代謝酒精的有毒成分 [ 1 ] 。
因此,每當我喝酒時,各種被稱為乙醛的毒素在我的體内積聚——這種困境會通過我的臉告訴我周圍的所有人。
按照進化邏輯,我和其他所謂的 " 喝酒上臉 " 的人(也稱為亞洲紅)本不應該存在。酒精并非身體中乙醛的唯一來源。我們自己的細胞也會自然產生這些化合物,如果它們不能及時被清除,就會對我們的 DNA 和蛋白質造成各種破壞 [ 2 ] 。
因此,即使在基線水平,酒精潮紅者身上攜帶着額外的毒素,使他們更容易患上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食管癌和心髒病。但是,不知何故,我們這群帶有沉重基因包袱的人,在短短 2000 年的時間内就增長到了 5 億人 [ 3 ] 。
這個原因可能與不同的進化邏輯有關——不是由于乙醛對我們的危害,而是由于乙醛對我們一些微小敵人的危害。
正如紐約大學微生物學家赫蘭 · 達爾文(Heran Darwin)及其同事在一次會議報告中指出的那樣,攜帶 ALDH2*2 突變基因的人可能在對抗某些病原體方面表現特别出色,其中包括導致結核病的細菌——結核病是近期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之一。
這項研究目前正在接受《科學》(Science)雜志審查,尚未經過其他科學家同行的全面評議 [ 4 ] 。要真正确定結核病或其他任何病原體是否是 ALDH2*2 突變增多的進化催化劑可能是困難的。
但是,如果傳染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酒精潮紅群體的驚人規模(正如幾位專家告訴我的那樣,情況很可能如此),那麼人類中最常見的突變之一的謎團将接近解開。
科學家們很早就意識到醛對 DNA 和蛋白質的不良影響。研究 ALDH2*2 突變的牛津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克坦 · J · 帕特爾(Ketan J. Patel)表示,這些化合物實際上是 " 損害生命結構 " 的致癌物質,他正在審查這項新研究,以便在《科學》雜志上發表 [ 5 ] 。
然而多年來,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化學物質是人體日常中令人讨厭的垃圾。我們的身體會在正常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它們。這些化合物也會在感染或炎症過程中積累,作為我們生產的一些有毒化學物質的副產品。但醛類通常會像許多微觀垃圾一樣,被我們的清理系統清除。
達爾文和她的同事們現在确信,這些化學物質應該得到更多的贊譽 [ 6 ] 。
在實驗室培養基中加入醛,可以在幾天内殺死結核菌。在之前的研究中,達爾文的團隊還發現,包括細菌自身產生的醛在内的醛類化合物可以使結核菌對一氧化氮(人體在感染期間產生的一種防御性化合物)以及銅(一種接觸即可破壞許多微生物的金屬)變得極為敏感 [ 7 ] [ 8 ] 。(值得一提的是,達爾文告訴我,我們攝入酒精後體内產生的醛似乎對結核菌并不產生太大影響。事實上,飲酒實際上與這種疾病的惡化有關。)
該團隊仍在總結醛類化合物發揮抗菌作用的多種方式。達爾文懷疑,對這些化學物質敏感的細菌是在 " 千刀萬剮 " 中死去的。這使得醛不再是毫無價值的廢物。也許我們祖先的身體意識到了這些分子的普遍破壞力,并開始有意識地将它們用于自己的防御系統中。
" 免疫系統利用了這種毒性。" 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學家喬舒亞 · 伍德沃德(Joshua Woodward)説道,他一直在研究醛的抗菌效果 [ 9 ] 。
特定的細胞顯示出它們已經意識到了醛的強大作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微生物學家和免疫學家莎拉 · 斯坦利(Sarah Stanley)與達爾文共同領導了這項研究,她發現,當免疫細胞接收到某些表示感染的化學信号時,它們會加強一些產生醛的代謝途徑。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這些相同的信号也可以促使免疫細胞降低乙醛脱氫酶 2 的水平,這種酶正是像我這樣的人的突變基因無法正常產生的乙醛解毒酶。
如果調整這種酶是細胞增加毒素供應、為不可避免的攻擊做好準備的一種方式,這可能對 ALDH2*2 基因攜帶者來説是個好消息,因為他們本來就很難產生足夠的這種酶。當研究人員在小鼠中删除了 ALDH2 基因,然後讓它們感染結核病,結果他們發現,這些小鼠在肺部積聚的細菌較少。
突變小鼠體内醛的積聚并不足以使它們完全對結核病免疫,但即便是小幅度的防御提升,在對抗這種致命疾病時也可能產生巨大的優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免疫學家拉塞爾 · 萬斯(Russell Vance)告訴我。他一直與達爾文和斯坦利合作開展該項目。達爾文現在很好奇,結核病對乙醛的厭惡是否可以在感染過程中發揮作用,例如在抗生素療程中,加入安塔布司(Antabuse,即雙硫侖),安塔布司是一種阻斷乙醛脱氫酶的藥物,模拟 ALDH2*2 的作用。
幾位專家告訴我,将這些結果與 5 億人中存在 ALDH2*2 聯系起來是一個巨大的飛躍。這裏有一些相關的線索:達爾文和斯坦利的團隊發現,在來自越南和新加坡的一組人群中,攜帶這種突變的人患活躍結核病病例的可能性較小,這與至少另一項來自韓國的研究記錄的模式相呼應 [ 10 ] 。
但瑞士熱帶和公共衞生研究所(the Swiss Tropical and Public Health Institute)的進化遺傳學家丹妮拉 · 布裏茨(Daniela Brites)告訴我,這種聯系仍然感覺有點不确定。她指出,其他尋找結核病遺傳易感性或耐藥性的研究并未涉及 ALDH2*2 ——這表明任何聯系可能都很弱。
該團隊的整體想法仍有可能實現。" 他們絕對是在正确的道路上。" 帕特爾告訴我。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裏,傳染病一直是影響生死最為顯著的因素之一,這是一種如此巨大的壓力,以至于它在人類基因組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迹。在非洲大陸的某些地區,一種可能導致鐮狀細胞性貧血(Sickle cell anemia)的突變變得非常普遍,因為它有助于保護人們免受瘧疾的侵害。
帕特爾説,ALDH2*2 的情況可能類似。他相信,某種傳染源(也許是其中的幾種)在保持突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結核病,以其毀滅性的歷史紀錄,可能是其中之一,但也可能不是唯一的傳染源。
幾年前,伍德沃德實驗室的研究表明,醛類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新澤西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novicida)等細菌病原體也有影響 [ 11 ] 。(達爾文和斯坦利的團隊現在證明,缺乏 ALDH2 的小鼠對與新澤西弗朗西斯菌密切相關的土拉倫西斯菌更具抵抗力。)斯坦福大學的遺傳學家陳哲宏(Che-Hong Chen)多年來一直研究 ALDH2*2,他認為罪魁禍首可能根本不是細菌。他更傾向于這樣一個想法,即它可能是瘧疾,它在我們基因組的不同部分發揮作用。
ALDH2*2 的其他微小好處可能有助于這一突變的傳播。正如陳哲宏指出的,這對飲酒來説是一個相當大的阻力——而戒酒的人(當然,并非我們所有人都是如此)确實可以避免許多潛在的肝髒問題。
這也是與我們的遺傳異常相伴而來的好消息,即使乍一聽似乎更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