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高德時空地圖:鏈接有關出行的一切,歡迎閲讀。
最近國外知名科技媒體 the Verge 發起了一項有趣的調研,讓大家説説自己的手機裝了多少個 APP。
多數人的答案介于幾十到數百之間,但答案裏有個極端 " 修仙者 ",聲稱自己一個第三方 APP 都沒裝,通信、支付、郵件都用手機自帶的 APP 足矣。
這結論聽上去不可思議,不過可能也不是亂説,畢竟 GMS 和 iOS 的自帶服務對許多外國人來説,如果不搞那些花裏胡哨需求的話,确實能勉強應付;而且他們日常對智能手機的利用程度,遠不如我們這邊的 " 遙遙領先 "。
不裝第三方 APP 在國内肯定行不通,一個微信就繞不過去;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一個微信對于很多人來講,可能就是一切了,能夠覆蓋幾乎所有需求……哪怕是如日中天的抖音,硬剛的話,也能用視頻号給替了。
特别是有了小程式這個萬能體系後,如果不考慮體驗或者某些重度垂直需求(例如 3A 遊戲大作),在國内有個微信真就能過日子了。所以很早就有人説,微信不是個應用,是個作業系統。
但有一類服務,微信至今還搞不定——導航。
在微信上,你還是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知道自己在哪裏,或者自己想要去的某個地方在哪裏,因為微信可以通過接口調用地圖;但決定要走了,就會出現上面這個畫面,避不了。
導航可能是最特别的一種 APP,因為必須與時空強關聯:你在哪兒,你去哪兒,你怎麼去。核心變量是 " 定位 ",微信就算把定位關了,也能用;但不回答上面三個問題,導航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高德聲稱最新版本為 " 時空地圖 " 的核心原因。
微信或者其他大部分應用,本質上消費的是信息、内容類服務,大量的計算發生在消費前,為了得出最好的結果,用户只會看結果好不好(比如搜出來的文章好不好,推薦的商品是不是符合需求);用高德的人當然也重視結果,導航到目的地、基于目的地服務都是核心,但他們同樣也重視過程——都是開車到家,一路暢行和因為堵車繞路少半條命,顯然差很多。
正因如此,高德的定位感知和計算除了發生在行前,考驗同樣發生在行中(交通路況瞬息萬變),需要直接或間接通過 " 定位 ",實時鏈接現實空間内與出行相關的一切:紅綠燈、路口、隧道 / 高架、擁堵狀況、車道、障礙物,甚至樹蔭和樓宇的陰影面積;空間之外,還要進行跨時間的作歷史數據比對,得出未來趨勢預測,适時提示或引導用户。
要進行這種實時的、規模化的計算,需要極強的信息鏈接和底層技術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高德本質上必須是一家科技企業。
可以説,高德本質上就是建立在 " 時空互聯 " 基礎上的企業,而直到最新發布的 v13 版本才落實 " 時空地圖 " 的名号,或許是因為如今規模化感知和計算的能力,已經到達質變節點。
全新發布的奇境 MAX,基于深度神經網絡和物理引擎的神經渲染技術,幫助用户從多時段、多方位地鳥瞰場景立體模型,從而感受跨時空、沉浸式的 " 現場感 ",甚至也可進一步了解獲取目的地的更詳細介紹和消費信息,這是為了給用户更好的出行結果。
還有基于北鬥系統的盲點會車預警、北鬥車道級導航 2.0,應對特殊出行場景的隧道導航、高架導航和停車位導航,以及順路搜服務,都是通過鏈接現實世界中更多的物理細節和要素,持續進行實時的大規模互動計算,推演出時間和空間層面的出行最優解,本質上是為了一個更好的出行過程。
結果和過程都很美好,自然會有更多人樂意用高德了。
人無非兩種狀态,要麼在一個地兒待着,要麼在路上。
微信毫無疑問是十分強大的應用,幾乎代表了信息和内容靜态消費的極致形态,一個人一個手機一個微信,找個地兒一坐,足夠滿足你對移動互聯網的大部分想象,用復聯美隊的話説:
"I can do this all day."
但微信做不全出門的事。因為人用高德時的狀态不一樣,當下的時空轉移是另一種動态維度的能力:找到一個最适合你的好地方,然後以最省時省力的方式,護送你導航前往。
停留很重要,但出門在外,好事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