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北境之王:“長白勁旅”99A+04A+120迫榴炮,不止全員“加蓬”,歡迎閲讀。
在 1 月 17 日總台軍事報道【直擊新年度軍事訓練 戰風鬥雪 提高嚴寒條件下作戰能力】一節中,北部戰區陸軍第 78 集團軍某重型合成旅地面突擊裝備不僅都換上了與東北大地融為一體的雪地迷彩 + 偽裝網,更是有相當一部分以加裝反無人機的頂部格栅(俗稱 " 加棚 " 或 " 加蓬 ")之姿集體登場。
可見該部的 " 加棚 " 類似俄烏衝突早期狀态,其目的仍是在加強頂部防護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視野、包括高射機槍射界的影響
作為北部戰區陸軍目前唯一一支使用 99A 主戰坦克的部隊," 長白勁旅 " 全面換裝時,正值朝鮮半島形勢波詭雲谲。從戰備角度出發,考慮到當時駐韓美軍仍維持裝甲旅級戰鬥隊的輪換,特别是即将換裝 M1A2C 的情況,該部成為全軍 99A 部隊中較早列裝新型炮射導彈并開展訓練的重點部門。
如今,包括 " 長白勁旅 " 在内的北部戰區陸軍各重型合成旅,仍然是守衞半島安全底線的定海神針。但從近年來的局部戰争來看,未來陸戰的态勢,與當初換裝新一代主戰裝備時," 甲彈對抗 " 發生可能性仍然較大的預計,顯然已經大有不同。
随着 " 加棚 " 現象出現在從集團軍炮兵旅的 05 式自行火炮、到中型、重型合成旅的各型主戰裝備上,特别是第 81 集團軍某旅的 99A 坦克也實現 " 加蓬 " 之後;相比中部戰區兄弟部隊,面對大規模陸戰風險相對較高的 " 長白勁旅 " 們開始類似改裝并不意外。至于目前 " 加棚 " 面積相對較小,一方面與車輛的原始設計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部隊試點初期,循序漸進摸索經驗的結果。
除了 " 加棚 " 之外,此次報道中還有很多裝甲部隊日常使用的細節,例如上圖履帶式 120 毫米迫榴炮的 " 溜車打滑 ";從畫面來看,部隊已經把不利于冬季防滑的橡膠塊卸下了,但由于重心較高、履帶偏窄等原因,車輛在坡道上轉彎時仍難以實現絕對可控。這就需要相應的日常訓練,确保車組遇到類似情況時不會慌亂。
由于 120 迫榴炮的底盤是 89A 式裝甲輸送車,該車與 04A 式步兵戰車的雙銷雙板挂膠履帶基本相同,采用和 BMP-3 類似的端連器空心内六角緊固螺栓設計,使得加裝冬季防滑履刺非常方便:只需用鋼釺去除端連器内的泥土等雜物後,直接将履刺穿過空心螺栓,再用螺母在履帶内側旋緊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04 式步兵戰車雖然火力系統參考了引俄 " 瓜園 " 炮塔,也采用了雙銷雙板履帶,但在端連器緊固螺栓方面仍然沿襲了 86 式步兵戰車的實心六角螺栓設計,同期定型的 05 系列兩栖車族也是如此。由于這兩款戰車很少在寒區使用,因此不便加裝防滑履刺的缺點影響不大。
上圖是 BMP-1 原型車,我國從埃及獲得的 BMP-1 與之類似,端連器仍采用傳統設計;下圖可見 BMP-2 端連器空心内六角緊固螺栓細節,蘇軍的 BMP-1 後期也進行了類似改裝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軍最早使用類似 BMP-3 履帶的主戰裝備,是 07 式 122 毫米自行榴彈炮——作為北方重裝部隊的師 / 旅屬炮兵核心,冬季防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所以,盡管當初引進的 BMP-3 底盤,基本上成了 " 買椟還珠 " 裏的 " 椟 ",但一雙 " 鐵腳板 " 還是及時用在了我軍履帶式底盤的發展中。
從上到下:04 式、05 式、引進的 BMP-3 底盤 +" 瓜園 " 炮塔、07 式
不過時至今日,仍有雙銷雙板履帶是否适合高烈度戰場環境下的快速搶修等争論。而在坦克領網域,作為我軍首款使用雙銷雙板履帶的坦克,99 式在研制過程中就曾在履帶的問題上有過波折;到了 99A 坦克,。
在三代坦克總體設計過程中,祝榆生總師為了給這個重型坦克減重,讓負責總體項目的副總設計師杜惠昌指導設計人員重新設計了履帶板。後來在試驗中發現這種履帶板有斷裂現象,又即刻改了回來。當時,工廠調度長認為這是瞎折騰,把杜惠昌等人罵得 " 狗血淋頭 ",但作為總工程師的湯寶駿不但不為難參與科研人員,反而安慰他們説:" 坦克減重是不是要從履帶板着手,這要通過試驗才能知曉,現在搞明白了,我們可以再探索其他途徑和解決方法。"
《湯寶駿:把一生獻給壯麗的軍工事業》
VT4 和 96B 雖然均未實現内裝,但它們在諸多領網域的創新,特别是創新背後的思維差異,為國產坦克裝甲車輛展現出了 " 另一種可能 "
在 VT4 和 96B/VT2B 坦克上,全面改進後的雙銷履帶融合了在國產輕型裝甲車輛上駕輕就熟的端連器設計,表現顯著提升。至于 15 式坦克 " 回歸 " 單銷履帶,很可能更多是出于減重考慮,而非 15 式諸多創新中的一個(單銷履帶仍存在壽命短、極限承受力矩有限等固有問題),但相比過去一成不變、且并非從自身使用經驗總結而來的既有設計,終究是理念上的進步。
面向未來,重裝部隊的建設,就是如此事無巨細又如履薄冰。古有人人皆知的三大指标,今有不能無視的 " 加棚 " 手藝等反無人機招數;哲學意義上的 " 新甲彈對抗 " 仍然要思考,盡可能延伸到戰場上的每一個單元更是信火一體的目标;而那兩條不起眼的、仿佛生來就該如此的履帶,也要面對 " 從來如此,便對麼 " 的思辨……當人間的兵器終究要經受戰神的考驗時,沒有哪一塊鋼鐵敢保證自己能夠完美無缺。
能否及時将足夠的工程車輛投入戰場,在那遙遠戰場上的三年間決定了無數場戰鬥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