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卧底女警勾引罪犯,這竟然是真人真事,歡迎閲讀。
現代刑偵技術的發展、DNA 等科技的廣泛運用,再加上監控攝像的普及,使得懸案越來越少。
但在上世紀,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那個時候警方只能通過目擊證人、現場遺留物證,甚至靠 " 側寫 " 來縮小兇手的範圍。
因此一旦兇案發生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就很難發掘到有價值的線索。
沒有線索,案件就無法推進,因此遺留了很多懸案。
今天要介紹的這部迷你劇就發生在上世紀 90 年代。
一起惡性兇案震驚全國,當警方承受着巨大輿論壓力必須要在規定時間裏 " 交差 " 的時候,他們竟然為了捉兇手,讓女警犧牲色相來勾引犯罪嫌疑人。
可結果卻大跌眼鏡——
《瞞騙》
本劇改編自發生在 1992 年英國的真實案件,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實可查的。
雖説是迷你劇,但更像是紀錄片。
女警叫莉茲,和其他男警員動不動就拿槍衝到第一線所不同的是,她是一名卧底警察。
每天晚上,莉茲都會潛伏在地下酒吧裏。
和目标造成偶遇,進而套話,找借口加入他們的團體,以便于能獲取這些人罪犯的證據。
由于她身份的特殊性,常常會在警方衝進來時不由分説被拷走。
監獄裏她都不知道進去多少次了,雖然每次她的上級都會過來撈人,但受傷破相那都是家常便飯。
最慘的是,任務圓滿結束,上級将所有榮譽攬在自己身上,接受同事們的掌聲。
而莉茲,仿佛不存在一樣,只能默默地開展她的下一個任務。
這天,她被上級叫到了辦公室,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卧底任務需要她去執行。
前段時間英國國内發生了一起非常惡劣恐怖的殺人案,一個單身媽媽被歹徒當着 2 歲兒子的面強暴後,連捅 49 刀抛屍在樹林裏。
由于孩子年齡太小根本無法描述案發經過,因此案子并沒有很好的突破口。
換言之,就現在所掌握的線索看來,恐怕要成懸案了。
可是案子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媒體将所有的矛頭都對準了警方,炮轟警察不作為,以至于兇手依然逍遙法外。
警方不堪重壓,無奈只能找側寫師來幫忙。
什麼是側寫師?
側寫師,更像是心理大師。
通過對作案手法、現場布置、犯罪特征等的分析,勾畫出案犯的犯罪心态。
然後推斷出兇手的人種、性别、年齡、職業背景、外貌特征、性格特點乃至下一步行動,以便警方縮小搜捕範圍。
協助警方調查的側寫師給出了兇手的形象。
兇手是個男性,很年輕,大概率在年輕時受過虐待、性侵,所以對性有着異于常人的需求,簡而言之,他是個性變态。
同時他也是個暴力分子,所以他應該沒有固定的交往對象,性格問題使得他每天深居簡出,孤僻、冷漠,而且極有可能會繼續作案。
根據側寫師的這些信息,警方通過走訪,果然在案發附近排查到了這麼一個符合的男性,科林。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側寫不是證據。
這也是上級找莉茲的主要目的,接近科林,找證據,給他定罪。
聽上去好像很簡單,莉茲每次卧底都免不了要犧牲色相,但這次不同的是,她要接近的是一個危險的變态,而且還要和他談戀愛。
為了不露出馬腳,側寫師給出的方案是先讓莉茲和科林通信。
要想引起性變态的注意,那只能比他更變态。
所以這第一封信,莉茲丢掉了以往作為警察的嚴肅認真,假裝自己是個浪蕩的妓女,字裏行間都充滿了性暗示。
很快,她收到了科林的回應。
在看到莉茲寄去的暴露的性感照片之後,科林直接就将她作為性幻想對象,當場來了一段不可描述,然後還将這段體驗感受寫進了回信裏。
莉茲讀完馬上生理不适起來,但上司和側寫師卻非常興奮。
很好,這是一個不錯的開始,繼續。
就這樣,莉茲和科林開啓了一段 " 信 " 戀,因為要強迫自己入戲,莉茲只能不斷釋放自己邪惡的一面。
這導致她每天晚上都止不住做噩夢,而噩夢裏無一例外她都将自己代入到了被殘殺的那個單身媽媽身上。
不是被強奸,就是被虐待,驚醒後就整夜整夜失眠。
終于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後,上級開始安排她和科林見面。
而見面不同于書信裏的交流,則需要莉茲有更高的談話技巧,去引誘科林説出可能和兇案有關的線索。
可以説為了完成任務,莉茲徹底将自己原本的人格摧毀了。
在見到科林之前,她做了無數的訓練,包括自己身份的包裝,要如何去勾引這個男人等等。
然而見面并沒有她想象的那麼 " 激烈 "。
科林在信裏呈現的形象和他在生活裏的完全是不同的樣子,而且他在莉茲面前表現得很敏感。
這是一個信号,證明他已經對莉茲產生了依賴。
而莉茲在見面之後就開始 " 欲擒故縱 ",比如電話打一半挂斷,又或者撒嬌然後欲求不滿。
很快這段關系發生了傾斜,也許是莉茲手段高超,也許是側寫師把控太準。
總之在三人小組的合作之下,科林被莉茲牢牢攥在手裏,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 " 舔狗 "。
他甚至對莉茲説了 " 我愛你 "。
卧底計劃成功了一大半,而且已經走到了關鍵,那就是讓科林説出作案的細節。
可是每當提到這起案子時,科林總是避而不談,要麼找話題繞過去,要麼就置身事外。
不管莉茲怎麼努力,就是從他身上挖不倒有價值的線索。
這不可能啊!
一定是哪裏沒做好!
莉茲決定使出殺手锏,她直接攤牌説她之所以給科林寫信,是因為她以為科林就是那個兇手。
然後還威脅説,如果你不是的話,那我可能就是愛錯人了。
這招以退為進終于讓科林不情願地聊起了那起命案,上級領導聽完突然喜笑顏開,莉茲你立功了!
雖然科林還是沒承認,但他無意提到了一個細節——被害者的死狀。
警方沒有對外界公開過,内部知道的人也寥寥無幾,也就説除了兇手,不可能有人知道。
是他,就是他!
而此時距離兇案已經過去了半年之久,輿論需要一個反轉,社會需要一個喜訊。
科林被捕後,新聞媒體大肆報道,人民群眾拍手叫好,莉茲也因為卧底有功終于得到了嘉獎。
然而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卻并沒有讓整個案子迎來轉機。
一年的羁押期後,科林被當庭無罪釋放。
因為法官認為這種 " 引誘 " 的行為有釣魚執法的嫌疑,且科林被捕之後拒不認罪。
他表示自己之所以知道被害人死狀,那都是莉茲跟他暗示過的。
所謂證人證言,也是莉茲誘導他説出來的。
整個事件最為戲劇性的就是結局,科林真的只是一個有點性癖的口嗨怪胎而已,并不是大家認為的殺人犯。
因為真正的殺人犯在14 年之後靠着先進的 DNA 技術被抓了。
回顧整個卧底行動,不可謂不荒謬。
警方為了盡快破案,暗示可以使用非常手段,莉茲就這樣被推進了火坑,在妓女和警察兩個身份之間來回轉變,以至于精神受到了嚴重的摧殘。
而結果竟然是白忙活。
而她的上級因為在毫無證據的前提下輕信科林就是兇手,從而弄錯了調查方向,導致真兇逍遙法外十幾年,上百名女性在此期間受到傷害。
而科林在被無罪釋放之後,申請了國家賠償 70 萬英鎊,交了穩定的女友,反而生活走上了正軌。
電影最後定格在了 14 年後,莉茲和科林在街頭偶遇的一幕。
荒誕、唏噓,又讓人無可奈何。
感情的遊戲,總是深不可測,入戲太深,無法抽離,最終摧毀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