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官方重拳整治餐飲加盟亂象,快招的好日子要到頭了?,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紅餐網
在各地湧現出的 " 報復性 " 加盟背後,隐藏着一條隐秘而暴利的 " 以加盟名義,行詐騙之實 " 的灰色產業鏈。未來,這條灰色產業鏈有望被 " 砍斷 "。
紅餐網觀察發現,今年上半年,各地地方法院在處理快招加盟相關案件時,不止一次将 " 快招 " 定性為 " 詐騙 "。一些被定罪的快招公司人員,不僅要面臨罰款,還要承受 " 牢獄之災 "。
這類案例的定性,或許在某種程度上預示着,相關部門要重拳打擊餐飲業的快招加盟亂象了。
重拳打擊餐飲加盟亂象?今年兩快招加盟案件被定性為 " 詐騙 "
過去,在眾多的特許經營合同糾紛案例裏,無論品牌方與加盟商籤署的是什麼合同,凡是符合特許經營的特質,幾乎都是按照特許加盟合同糾紛來處理。
案件最終的處理結果,要麼是判品牌方和快招公司不符合加盟條件,對雙方都進行罰款;要麼是判決解除合同,要求品牌方返還加盟商合同款,賠償相應損失。
但現今,相關部門對餐飲業加盟亂象的整頓力度似乎正在加大。
一方面,近期商務部會同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五部門發布了《關于完善綜合監督制度 促進商業特色經營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通知》明确指出,對于飲品、餐飲、零售等行業,要依法依規實行重點監管。(延伸閲讀:《新規出台,專治餐飲特許加盟亂象!快招公司将無所遁形?》)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對特許加盟糾紛正嚴查、嚴罰、嚴懲。
典型案例就是,今年上半年,上海、江蘇兩地法院将兩個加盟合同糾紛案例直接定性為 " 詐騙 "。詐騙者也為此付出了相應的代價,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案件一,發生在 2021 年 3 月,南京的李女士在網上找到一家奶茶加盟店,而後被自稱是公司項目總監的劉某利用貼大牌等專業話術,誘騙籤訂了加盟合同,支付了 11.6 萬元的加盟費。
然而開店後,李女士發現因為自己加盟的品牌知名度不大,但因為成本造價高、產品口味差等原因,奶茶店每天都處于虧本的狀态。而且總部當初承諾的開店支持、帶店管理、後續營銷服務,一樣都沒跟上。
意識到上當受騙後,李女士選擇報案。
經查,該公司通過每年更換馬甲來 " 割韭菜 ",夥同一家招商公司,在短短 3 個月詐騙 300 多人約 5000 多萬元加盟費。
2023 年 6 月 7 日,法院以合同詐騙罪分别判處 4 名被告人有期徒刑 5-12 年,并處罰金 20-200 萬元。
案件二,同樣發生在 2021 年 5 月,上海警方破獲了上海首起 " 套路加盟 " 奶茶店的詐騙案。
據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的認定,該詐騙集團 " 萬郁集團 " 在不具備相應運營能力及資質的情況下,或自營或與他人合作,采用短期内頻繁更換品牌的方式對外招商加盟。
在招商過程中,萬郁集團謊稱其所推介品牌和知名品牌屬同一集團或有合作關系,通過虛構運營能力、提供虛假授權等方式誘使加盟商籤約,騙取加盟費。
此外,萬郁集團還對已籤約成功,并且支付加盟費的加盟商的運營需求敷衍應付,導致大量加盟商經營失敗。而後,在發現加盟商投訴、訴訟後,萬郁集團又通過轉移資金等方式逃避退款義務。
然而,在逃避責任之後,該集團又再以相同手法推出新品牌,繼續以上述方式騙取加盟費。公安機關調查時發現,萬郁集團以台鋪奶茶、茶顏光年、茶芝蘭、炸雞特工等 24 個品牌名義,其中 17 個品牌系萬郁集團自營,累計騙取全國 5800 餘名被害人錢款共計 4.4 億餘元。
最終,萬郁集團 7 名詐騙團夥被判處有期徒刑 14 年半至 5 年不等,并處罰金 50 萬元至 5 萬元不等,部分被告人被剝奪政治權利 3 年到 2 年不等。
快招詐騙手段花樣百出,創業者防不勝防
花樣百出的手段、聞所未聞的操作,快招這個灰色產業騙局,通過鑽法律和監管漏洞的空子,在餐飲業橫行肆虐。
結合上述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快招公司的行騙手段極其相似:
第一、偷梁換柱,創建虛假招商網站,虛構履約和運營能力。
一些快招公司往往會通過貼靠大牌的方式,或者虛構知名品牌的山寨網站,留下這些潛在加盟商的聯系方式,再通過專業話術引誘創業小白入局。
他們通過大牌引流,而後便會以資質不夠為由,力推他們所謂的成長空間巨大的不知名品牌,再以小投資高回報等説辭,引誘加盟商衝動投資。這一系列操作,沒有加盟經驗的創業小白往往很難識破。
當這些創業小白成功籤約交錢後,公司承諾的選址、培訓、統一營銷等 " 全方位配套裝務 " 就會憑空消失,或者是通過拖延選址時間、抬高裝修價格,甚至通過以次充好的物料來敷衍加盟商。
第二、雇人排隊、大力宣傳,營造火爆假象,有錢的甚至請明星代言,讓明星為品牌站台或背書。
在推出一個新項目時,快招公司通常會在某個城市的黃金位置打造一家旗艦店,并且通過雇人排隊、刷單等拉人氣的方式去營造火爆的假象。
更有錢些的快招公司還會邀請流量明星來代言,借助明星的光環和明星信用背書來招攬加盟商,引誘潛在加盟商快速籤約,很多不明所以的小白很容易上當受騙。
比如上面提到的萬郁集團就非常懂得這一套路。其旗下的台鋪奶茶、茶顏光年、茶芝蘭都分别請了影視明星代言,很多加盟商就是看中了品牌的明星光環才放下戒備心,最終被诓騙入局。
第三、來回更換品牌,復制相同的套路坑騙創業小白。
如果某一個品牌沒有繼續加盟的價值了,快招公司就會果斷放棄,更換新的馬甲,繼續重復類似的套路收割新的韭菜。
快招引眾怒,走向刑事是必然的結果!
" 在我看來,這些快招公司就是不折不扣的詐騙!但是客觀來講,被坑害的加盟商想要維權,非常困難。" 紅餐網專欄作者侯其鋒律師憤怒又無奈地説道。
侯其鋒告訴紅餐網,過去幾年其揭露過不少快招詐騙案件,幫助過不少加盟商維權、打官司,但整個過程很漫長,也非常艱難。
一方面,做快招的不法分子成立一個公司的成本很低,很多都是用一段時間之後就不用了。加盟商即便是打赢了官司,到了執行的階段,快招公司負責人早就跑掉了。他們換一個品牌、換一家公司繼續幹,加盟商毫無辦法。
此外,對于很多加盟商來説,打官司的成本是很高的,要告快招公司必須跑到該公司所在的當地法院去起訴。跋山涉水跑過去打官司,能不能打赢還沒有把握。所以很多加盟商被坑害後,往往選擇息事寧人,被打碎了牙也只能往肚子裏吞。
上海中申律師事務所創始人郭霁律師也表示," 過去,加盟糾紛一般都是以合同糾紛來處理,被定性為詐騙的還是很少的。"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内人士也提到,國家雖然同樣對這類以加盟的名義,行詐騙之實的快招公司的業務深惡痛疾,但以往通常是按照民事流程處理。
該業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因為快招公司的業務結構太復雜了,比如上面提到的萬郁集團,在其旗下就有一堆公司分布在全國各地,這些公司分别承擔不同的職能,有的負責提供品牌,有的負責招商,與萬郁集團沒有明面上的聯系,不深入調查根本不知道這幾家公司之間存在關聯,而且即便是知道它們有關聯,從法律認定上也不好界定。
所幸,這樣的情況在相關部門的重視下或将得到改善。
在侯其鋒、郭霁等人看來,相關部門的新舉措,以及現實幾個案例的審判結果,勢必會對那些仍在用快招模式行騙的企業起到比較大的震懾作用。
侯其鋒直言," 快招公司越來越過分,走向刑事是必然的結果!"
" 快招公司基本已經沒有活路了。" 郭霁律師也如是説道。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