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否認車 BU 獨立,華為“造車”太糾結,歡迎閲讀。
最近,有媒體曝出了驚人消息,稱:華為車 BU 要獨立,目前正與重慶國資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拆分後,華為總部将收回在車 BU 上多年的研發投入。
* 圖片來源華為官網
此外,餘承東曾表示:華為在汽車業務上投入很大,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是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絕對是燒錢且很難幹的生意。
不過,華為進行了迅速回應:網上傳聞與事實不符,華為沒有與重慶國資委洽談車 BU 相關事宜。
這又讓車 BU 未來的走向,變得撲朔迷離起來,車 BU 的發展歷程與業務類型如何?獨立傳聞又是否能成真呢?
華為 " 造車 " 太糾結
在 2019 年,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簡稱車 BU ,并确定了在汽車領網域的定位與業務邊界,即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
但實際上,針對三種業務模式來説,華為早已進入汽車領網域,最早推出零部件模式的時間是 2013 年,合作車企有比亞迪、吉利寶馬等;第二種是 HI 模式,主要是與車企聯合開發,提供自動駕駛軟硬體和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代表車型有北汽極狐。
第三種是智選車模式,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和整車設計,產品進入到華為渠道銷售,也是含華量最高的,以問界為代表。
我們之前已經分析了很多次,華為以供應商的身份,進入汽車行業,主要以車企為客户,盡管外界已經多次質疑華為會親自下場造車,但從目前看,這種可能性并不大。
關鍵還是來自智選車模式的困惑,賽力斯更像是華為的代工廠,而且新車卻并未以華為來命名,而是用了二者共同孕育的問界。
可這也存在糾結,直接使用華為品牌,肯定會引發車企客户的競争憂患意識。年初,在華為的宣傳物料出現在問界店裏後,廣汽與華為從聯合開發到選擇自研,或許也是直接讓任正非再籤 " 不造車 " 檔案的誘因。
但在消費者認知與市場推廣宣傳上,華為的品牌号召力,又确實是優勢。不過随着華為與問界的深度捆綁,華為是否親在造車,已經不再重要。
另外,針對業務的投入與成績表現,智選車也正在成為重頭戲。
自動駕駛技術,無疑是華為投入最大的,但 HI 模式發展并不順利,餘承東也曾表示:華為無法深度參與產品的設計與渠道銷售,僅提供自動駕駛技術,從市場層面來看,對銷量的拉動有限。
對比之下,智選車模式的體系力與執行力要更加完整。只是今年以來,問界的銷量表現有些疲軟,增幅不如去年出色,這也是外界猜測:車 BU 獨立的根本原因。但老狐并不這麼認為。
智選車要有大動作
首先是收益能力,根據華為在官網公布的 2023 年上半年業績來看:公司實現銷售收入 3109 億元,同比增長 3.1 % ,淨利潤率 15.0 % ,其中,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 10 億元。
對于業績表現,華為表示:整體經營穩健,結果符合預期。輪值董事長孟晚舟提到:華為抓住數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的發展趨勢,在根本技術上壓強投入,聚焦為客户和夥伴創造價值。
能夠説明兩點問題:車 BU 目前的業務狀态,是讓總部滿意的。同時,智能化領網域,也是華為的發展重點。
其次是發展能力,華為與奇瑞合作的首款轎跑,最近迅速登上了熱搜,無論是制造實力、供應體系,還是車身等傳統部件技術,奇瑞的業内地位都要大幅領先于賽力斯。
與華為的合作算是強強聯合,日後產品的更新能力也更有保障。而且依托于更好的制造成本控制能力,新車未來在售價上,也有望更具競争力。
另外,新車采用了全新的命名方式,這或許也意味着智選車将構建全新的生态體系。
餘承東也曾表示:華為品牌可以用于生态的打造。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未來或為華為問界、華為智界,與不同車企的合作,在品牌之間采用并行的方式,并歸入華為大生态下。
同時,有消息稱:華為正在擴大智選車的銷售門店,打造全新的銷售體系。再加上後續的江淮與極狐,有了眾多傳統車企夥伴的加入,智選車在產品序列的構建上,其實并不弱于傳統車企。
更重要的是技術領先性,跑赢新能源下半場,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被喻為 " 技術核心 ",在這方面,華為顯然是擅長的。
鴻蒙系統對于軟硬體的兼容與豐富的功能,我們就不多贅述了,畢竟華為手機的銷量與售價就擺在那裏。
特别是多家車企陸續開放的城市 NCA 領網域(城區智駕領航輔助),華為先行了一步。目前,華為 ADS 2.0 已經在上海、深圳、廣州、杭州、重慶 5 座城市開放,并即将擺脱對高精地圖的依賴。
今年第三季度,城區 NCA 将在 15 個城市落地,四季度新增 30 個城市,且華為的高速 NCA 已覆蓋近 300 個城市,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壁壘。
反過來説,車企對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技術實力,參差不齊,随着消費者的日益關注,華為車 BU 的潛在客户也将增多。
最後揭開謎底,老狐覺得有一種説法比較靠譜,華為車 BU 的獨立,類似榮耀,有望解除部分供應鏈的封印,獲得更多的芯片資源。需要強調的是,目前官方并未公布準确信息,一切都只是猜測。
跑赢新能源下半場,多家車企領導表示:國内市場即将進入淘汰賽階段,未來拼的是技術、體系、產品、服務和速度等綜合能力。
目前,在這幾大維度上,華為車 BU 并無明顯短板,尤其在更多頭部車企夥伴加入後,智選車在傳統制造體系的能力,也将會獲得相應提升,消費者更為關心的是,未來到底能否開上華為牌汽車。
參考資料:
華為官網、餘承東微博
編輯: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