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醫療機器人轉化問題,解決臨床痛點是關鍵,歡迎閲讀。
文|胡香赟
編輯|海若鏡
" 國内光是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就有 100 多家,甚至超過海外,這個數量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近日的一場醫療機器人論壇上,有從業者提出疑問。
巨大的潛在市場催生了不斷湧現的醫療機器人玩家。東北證券預測稱,國内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将于 2030 年時突破 580 億元。政策利好是動因之一,以國家衞健委今年 6 月底發布的《" 十四五 " 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為例,期間僅腹腔内窺鏡手術系統就要新增 599 套,新增較當前存量比例高達 215%。
這并不代表國產手術機器人能夠直接 " 躺赢 "。已上市企業中,天智航的骨科手術導航機器人在 2021 年賣出了 30 台,2022 年 " 銷量較上年減少 ";微創產品布局覆蓋腔鏡、骨科等五大 " 黃金賽道 ",依舊止不住虧損。IPO 階段的思哲睿等拿出了與 " 達文西 " 的對照數據,但從結果來看,多數做到的還是不比 " 達文西 " 差,而不是比它更好。
将商業化欠佳的表現倒退回最原始的階段,擋在國產手術機器人企業前面的或許仍是那幾個字:臨床價值。就拿骨科手術機器人來説,只是主打 " 打釘 " 定位功能的產品,帶來的價值增量究竟能有多少?
7 月 6 日,北京中關村智友研究院主辦的首屆科技創變者論壇上,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廣中發表題為《國内外醫療機器人發展趨勢與轉化思考》的報告,格外提到了醫療機器人的臨床價值問題。楊廣中也是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哈姆林機器人手術中心的創始人,2017 年時成為首位被英女皇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的大陸科學家。
楊廣中認為,手術機器人未來側重實現生存質量提高的問題。整個臨床發展與基礎科研、工程技術的發展相輔相成,如何提高技術性價比、拓展技術的普及度對實際應用都十分重要。
以下為報告内容,經 36 氪整理後發布:
今天是創變者論壇,我想從醫療機器人的發展趨勢與轉化談談當中需要注意的幾點。過去的 70 年中,影像、植入物、其他器械等從技術層面不斷變革了現代醫療技術。但要問在今後的 20 年當中,什麼能夠真正使醫療技術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我想一定是機器人。
醫療機器人涵蓋三個領網域:一是康復。随着人口老齡化,退休與工作人員比例倒挂,如果沒有機器人,有尊嚴、自主的生活不再成為可能;二是醫院自動化。新冠疫情當中,大家越來越感受到高通量檢測、物流等各方面自動化的重要性,所以疫情之後醫院的物流機器人也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三是手術機器人。随着檢測技術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疾病被發現在早期,很多早期症狀可以實行早期幹預,這也意味着生存質量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背後其實是手術追求目标的改變:50 年之前,手術解決的是 " 活與不活 " 之間的鴻溝,今後更多在于利用手術得到生存質量的提高。
其實從基礎科研到臨床,轉化的 " 死亡之谷 " 中會牽扯到很多因素。從基礎科研如何到病人應用,從活體到病人,從病人到臨床推廣,裏面共有 4 個 " 死亡之谷 "。
基礎科研至臨床轉化的 " 死亡之谷 "
今天在座有很多創業者,也有很多是投身醫療機器人行業的人,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在每一個死亡之谷當中,你的企業和產品都會受到影響。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使得醫療機器人和手術機器人的研究方面真正能夠突破 " 死亡之谷 ",做出自主的創新,在臨床上真正形成定格?我想聚焦在三個方面:
一、怎麼使技術從基礎研究或者工程技術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二、怎麼使可能的東西變成一個產品?
三、怎麼使產品普惠,真正造福于大眾。如果醫療儀器是高端的,但只有很少部分人能受益,對今後的醫療器械、醫療產品、醫療資源将是不平等的關系。
臨床痛點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核心
我從手術機器人的發展和大家回溯,它是怎樣基于實驗室和原創技術一路走來變成現在大家所關注的產品。
過去幾百年當中,我們都是用開放性手術,好處是看得見、摸得着,但對病人的創傷非常大。嚴重創傷做開放式手術是必須的,但對于早期疾病的診療微創技術也非常關鍵,1990 年代就得到非常好的應用。但是微創技術反人體工學,加上杠杆效應和三維到兩維的變化,雖然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可以做得很好,但潛在風險也非常大,這就推動手術機器人的發展。
過去的 40 年裏手術機器人經歷了四代發展。第一代把工業臂進行改裝,将 CNC 概念用在手術當中。但手術不是簡單的精密加工,它也產生了很多問題;第二代手術機器人以宙斯系統和達文西系統為代表,解決微創手術一些痛點,在臨床應用上更進一步;第三代手術機器人關注到了不同手術的特點,逐漸由普外手術機器人走向專科手術機器人,比如脊柱手術。更适合現代手術特點,流程也更順暢;第四代手術機器人是怎樣走向智能化,比如達文西的 SI 系統都包含術中影像的融合。
現在國内很多手術機器人公司,包括今天在座的創業者也是得到資本吹捧、國家支持,各個大專院校的研究加持,但很多還是基于達文西的成功故事。直覺外科從 1999 年開始到現在,各種產品布局首先都非常專注創新,讓技術走向極致。更重要的是他們把商業模式考慮的非常清楚,營收比例一半在耗材,另一半在于機器人本體和維修。如果從股價來看,過去百倍的增長實際上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市場接受期,因為它是新興事物,大家覺得機器人能夠解決微創手術中的痛點,初期中不管是普外、泌尿、心髒外科、冠狀動脈搭橋都在嘗試用機器人;第二階段是鎮痛期,在這個階段當中股票維持在低維的波動并沒有大的增長;第三階段是 2018 年左右,由于泌尿外科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實現創新之後,又一次飛速發展,股價又 10 倍的增長。
剛才講到,在整個創新當中能堅定不移的做好自己的技術,找到适合的适應症,以及做好商業模式對于產品的成功非常重要。此外,在整個過程當中,外科對于技術的儲備和專業保護做的非常到位,我想在座的各位肯定能夠理解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過去三四十年當中,基礎科研、臨床研究、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一般的技術創新是創新研究、研究轉化、實際應用多峰交錯的格局。但醫療機器人在這當中所展示的研究、臨床等一系列的論文,大家可以看見并沒有多峰交叉的過程,而是整個臨床的發展、工程技術的發展、基礎科研的發展相輔相成。所以在醫療器械方面,臨床的引領對于我們技術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990-2020 年間,醫療機器人論文發表情況
技術應用也需 " 時間節點 "
達文西的成功模式不可復制,并不是説我們閉門造車再去找臨床就能找到。它有偶然性,也有第一優勢,再重復達文西造一台機器可能找不到合适臨床的應用。在偶然的機會泌尿外科形成痛點,這是不可復制的。所以臨床的引領非常重要,但也要有一個合适的技術,這個技術不能太過于超前,當然也不能滞後。
現在大家可以看見,手術機器人在普外、腔鏡手術布局國内外已經非常好了,骨科手術機器人也得到很好的布局,最近幾年國内骨科機器人公司像雨後春筍一樣,在很多的領網域超過國外同行。經自然腔道機器人還處在初級階段,產品的定位和創新還值得思考。
下一步的發展如果真正能夠解決臨床的痛點,在臨床角度上來對我們今後產品的定位至關重要。今天我舉一個例子,影像對手術機器人今後發展的影響,大家在做機器人的時候過多關注它的機電一體化,但是智能的融合導航這些關乎手術真正能不能做。怎樣精準定位,怎樣通過跟蹤能夠使得醫生有一個穿透的視覺,這對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有非常大的提高。
現在手術導航用于更多的傳統影像,比如説磁共振和 CT 等。實際上有很多的影像技術,在細胞微米層面如果能夠把它應用到手術場景當中,也能解決診療一體化、精準手術的概念,可以用活檢代替傳統的活檢,大病理還是照樣做,但是手術當中要非常清晰。多光子、雙光子成像都可以用在手術當中,而且對于機器人應用非常貼切。達到微米級的精度,手是不能控制的,大量的信息沒辦法進行實時處理,但可以做後台的實時處理,這樣對于今後的應用都起到很好的先知作用。可以做非常快的多光譜掃描,對于影像技術今後應用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醫療機器人的發展仍面臨許多挑戰,比如新材料,醫療方面怎樣用仿生和生物雜交系統,這影響着我們今後選用的材料。随着機器人的微型化,比如微納米給藥機器人等,你不可能依靠于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的研發對于今後的拓展非常重要。其他機器人集群、AI、BCI 等等也是非常貼切的關系。
回到剛才講到的,為什麼這些挑戰對機器人的布局非常重要?今後的手術更關注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康復更多用于穿戴式的柔性外骨骼而不是鋼鐵,對于醫院自動化所用到的技術都有新的領網域拓展。今天有投資者也有年輕的創業家,我想更多呼籲,如果你們真正關注應用和臨床的痛點,能夠做出自主創新的技術積累,這對于國内今後在機器人的各個領網域有很好的作用。
在創新當中,技術和時間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剛才講到達文西機器人成功有它的偶然性。我們如果在今後推出不同的產品,成立不同的初創公司,這個時間節點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過于超前,當然也不能滞後,想在合适的時間推出合适的技術,你的技術一定要有效解決臨床痛點,誰在用、怎麼用,以及如何提高它的性價比,能夠使得你的技術普世,也是必須要考量的因素。
現在做的機器人技術,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是技術的初級階段,今後我們的機器人要更智能、更普世,使更多的人得益。我希望每一個科室都有一個機器人,每一個手術都有一個機器人,這樣醫療機器人才能成功。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