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資治通鑑:智伯兵敗的思考,能力和道德,小人和君子,孰重孰輕?,歡迎閲讀。
貪官可怕還是昏官可怕?
説結論之前,咱們先聊一段故事。
《資治通鑑》記載,三家分晉前,晉國本來有四大家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掌握了晉國執政大權,有句話怎麼説的,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智伯自然也要好好利用手裏的權力為自己家族撈好處了!
智伯先是找韓氏家族要一塊地盤,韓氏家族的家主韓康子給了,接着,嘗到甜頭的智伯,又找魏氏家族要一塊地盤,魏氏家族的家主也痛快地給了,還給了一塊不錯的地盤。
智伯很滿意,接着又找趙氏家族要一塊地盤,趙氏家族的新接班人趙無恤,哪裏肯服軟啊,老子剛上台,你就來占便宜,給你服軟了,還怎麼帶隊伍,自然是一口拒絕了智伯。
智伯一看,有人不服自己,于是,糾結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氏家族。
很快便把趙氏家族的核心力量壓縮在晉陽這一塊地盤上,眼看趙氏家族就要被滅,趙無恤偷偷聯合韓魏兩家,一起反攻智伯的智氏家族,結果,智伯被斬首,智氏家族被滅。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説,智伯之所以滅亡,主要是因為智伯的才能勝過了他的品德。
司馬光還做了一個簡單的分類:才能和品德都有的人是聖人,才能和品德全都沒有的人是愚人,品德勝過才能的人是君子,才能勝過品德的人是小人。
這麼説來,君子也算是一個罵人的稱呼啊,明顯説人家才能不夠,品德來湊嘛!
小人也不算是一個罵人的稱呼啊,就是能力特别強,品德稍微差點。
中國傳統上的用人路數,都是圍繞着才能、品德、君子、小人打轉,連諸葛亮這樣的聰明人都説 " 親君子,遠小人 ",但是,誰是君子,誰是小人?
到了某些王朝,這簡直成了相互攻擊的套路,最終導致幹事的人沒埋沒,不幹事的人天天耍嘴皮子。
那些不幹事的人,還天天拿品德來給别人量來量去,簡直是愚不可及。
現在回到我們最初的那個話題,昏官好還是貪官好,貪官至少想盡辦法搞錢,不搞事怎麼從中渾水摸魚,搞事了,往往還能幹成點事,但是,昏官呢,沒有搞事的水平,只能搞人了,從石頭上榨油!
你説昏官好還是貪官好?如果非常我們選擇,我寧可選擇貪官!不怕愚人,不怕能力特别強的人,哪怕是小人,就怕自以為有點水平天天折騰别人的昏人。
所以説,昏官和貪官相比之下,還是昏官更可怕。
咱們再回到《資治通鑑》這段故事,智伯是一個能人,但是,他不是輸在能力,也不是輸在所謂的品德,而是輸在自大,輸在策略,輸在對他人的防範上。你覺得是這樣嗎?
我做了一個《資治通鑑》的解讀專欄,絕對跟你看到的視角不一樣,領導智慧和成事之道,以這個為視角,涉及識人用人、用人成事、管理技巧、領導權謀等等多個角度,感興趣可以訂閲一下,長期更新,逐步漲價,目更新到 12 節,每天一更,感興趣點擊下方商品卡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