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日本強排核污水20天後,有漁民為生計發愁,歡迎閲讀。
頭圖來自:時代财經供圖(王瑩嶺攝)
9 月 8 日下午 3 點,日頭正曬,碼頭上的海腥味撲鼻而來,對甄麗來説,這是收獲的味道。她早早來到碼頭等待自家的漁船,這是開海後的第二次回港。
每年 9 月 1 日開海,是甄麗最期待的日子。但此次,她卻多了一層隐憂," 發愁啊,核污水對我們肯定會有影響的。"
但具體影響多大,甄麗也説不清。
當地時間 9 月 11 日正午,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首輪排海作業結束,總計向太平洋排出 7788 噸核污水。半個多月前,8 月 24 日,日本正式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并計劃排放 30 年。
無疑,首當其衝被影響的是 " 靠海吃飯 " 的人。
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2022 年中國漁業經濟總產值為 30873.14 億元,其中海水養殖產值 4638.84 億元,中國海洋捕撈產值 2488.91 億元,從事海洋捕撈的漁民超過 100 萬人。
" 漁家艱辛多忌諱 ",從登船習俗到口頭避谶,向海取索、靠海生活的人們總是小心翼翼,面對浩瀚的海洋,他們謹慎、敬畏。而核污水,則給變化莫測的海洋又蒙上一層陰影,有人為此發愁,有人則試圖忘記。
山東威海,乳山口港,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一、" 既有遠愁也有近憂 "
9 月 1 日,北緯 35 度以北的黃渤海海網域結束了為期 4 個月的伏季休漁期,漁船紛紛出海捕魚。在山東膠東半島,沿着海岸線,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漁港,威海的乳山口港就是其中之一。
這裏的捕撈漁船主要以近海捕撈為主,早的當晚就可回港,遠的則要三四天,乃至一個星期,主要漁獲包括鲅魚、帶魚、黃花魚、對蝦、爬蝦、螃蟹、海螺等。
漁船回港的時間不定,倉滿則歸,因此,無論一天中什麼時候前往碼頭,總能看到歸港忙碌的漁民。
9 月 8 日,下午 3 點左右,甄麗家的漁船靠岸。漁船三、四天回港一次,這是開海後的第二次,船長是甄麗的丈夫,另外還有五名船員,船艙裏是被冰鎮着的海蝦和皮條魚,滿滿當當。
甄麗家的漁船靠岸,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船靠岸後,傳送帶的發動機轟鳴着,一箱一箱的魚蝦,被運送上岸。船員再将魚蝦盡數傾倒在碼頭上的大桌上,交由村民們将魚、蝦分揀開。
這樣簡單又耗時的工作,養活着 100 多位村民,他們多為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 三四天來幹一次,一次四五個小時,一個小時能賺 12 元。"
村民們正在分揀魚蝦,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甄麗家的船不算大,是一艘玻璃鋼船,不捕撈大魚,以蝦為主。" 男出海、女織網 " 是當地漁民的一種傳統模式,也被稱為 " 夫妻船 "。丈夫負責出海,甄麗則操持岸上的理貨、售賣、理賬、人員調度、修補漁網等事務。
一家人的生計,押注在一艘船上,像甄麗一樣的漁民家庭,齊心卻脆弱,容不得任何的意外。
面對無法控制的核污水,甄麗既有遠愁也有近憂。
她擔心,到了明年,核污水真的會影響到海裏魚蝦的生長,進而影響到漁獲產量,更擔心,沒人敢吃海鮮," 撈回來了賣不出去怎麼辦?"
除了無法預料的明年,更直接的是,今年的漁獲價格已經受到了影響。除了海蝦,甄麗家的漁船還會捕撈少量海鳗魚,主要出口日本。收魚的魚販告訴她,鳗魚的出口需求下降,因此價格也只能降低。
" 以前海鳗魚能賣 15、16 元一斤,好的時候能賣 20 元,而現在魚販只用四五元一斤的價格收魚。" 差距天壤之别,甄麗嘆氣。
" 成本那麼高,拉的貨又不值錢,有什麼意思?" 甄麗聲音帶着笑意,眼眶卻有些泛紅。她算了一筆賬," 之前用的是更小的木船,這艘船是 8 年前貸款 100 萬買的,這幾年才剛還完;今年出海前,光維修保養又花了十幾萬;五個船員,一個船員的工資一個月 18000 元,分揀魚蝦的零工每次就要 6000 元,還有船上燒的油、設備的錢,都是花銷。"
作為船長,甄麗的丈夫則來不及發愁,他只想在變故出現之前多出海,多收獲。開海後,他連回家休息的時間都沒有,船三四天才靠岸一次,僅停靠兩三小時,卸貨、整理漁網、加油、補充生活補給,便又匆匆離港。只有出現風浪無法出海時,才不得不給自己放假。
和甄麗家 " 夫妻船 " 的模式不同,孫彤家的生意做得更大,6 年前起,她和丈夫陸續購買了 6 艘大鐵船,和一艘更小的收獲船,總共 7 艘船,以捕撈鲅魚為主。
成箱的鲅魚通過傳送帶運輸上岸,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捕魚體量更大,需要雙船同時作業,6 艘船兩兩配合,常年在海上運轉,除了風浪從不歸港,收獲船則成為中轉站,載着漁獲一天歸港一次。
扣除各項成本,一艘船一年能創造 20 萬元左右的價值。但成本也是巨大的,船員、船長是雇來的,每艘船上有 6 至 7 人,僅從 9 月到過年這 5 個月,一位船長的薪資是 20 萬,船員則十餘萬元。今年出海前,維修 6 條船又花了 50 多萬。
開海後,孫彤每天凌晨 5 點起床,前往碼頭等候收獲船歸來,和她一起等待的是批發商的一輛輛空卡車。9 月 9 日一早,船一靠岸,孫彤就開始連軸轉,來找她買魚的批發商并未減少," 和往年沒什麼差别。"
鲅魚是常見的家常食材,山東人的餐桌上,離不開鲅魚餃子,在孫彤看來,這或許是她們受影響較小的原因," 核污水暫時對我們還沒什麼影響。" 孫彤的回答十分簡短,她的精力都集中在手中的賬本以及和魚販的交涉上,無暇顧及其他," 不想擔心那麼多,先把每天的事忙好。"
孫彤在碼頭上忙碌,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不過,孫彤也懼怕海上的不确定。" 能不能上船看看?"" 不要上船!女人不能上船,我都沒有上去過。" 女人不上船、不出海是當地的習俗,孫彤也説不清原因,但為了規避海上的任何風險,她寧願遵從。
二、買海鮮的人少了三分之二
同樣的憂慮也在這條產業鏈的下遊蔓延。
9 月 9 日下午四點,三三兩兩的顧客偶爾經過陳荟的攤位,陳荟立馬招攬生意," 買蝦嗎,100 塊三斤。" 這裏是乳山最大的海鮮市場,上百個攤主們和陳荟一樣,正在翹首期盼顧客的到來。
乳山的海鮮市場,開海後品種豐富,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 現在能看到三三兩兩的人都算不錯了,前幾天好多時候連人都看不到,和之前差老大老大了。" 陳荟説,往年 9 月 1 日開海之後是乳山當地的海鮮旺季,不管是本地人還是遊客,都趕來嘗這 " 第一鮮 "," 今年的人比之前起碼少了三分之二,核污水排放之後,好多人都不敢買海鮮了,比前兩年疫情的時候人還少。"
陳荟的攤位,主要賣蝦、螃蟹、海腸,從 20 歲就開始從事水產生意的她,現在已經 35 歲,她坦言," 這是 15 年來生意最難做的一年。"
" 一般是清晨進貨,之前好賣的時候,中午或者下午一兩點就賣光可以收攤了。" 而當天下午 4 點,陳荟的攤位上還有不少鮮活的大蝦在水中暢遊," 這樣下去的話,對我們衝擊很大。"
比起陳荟,汪姨的攤位更靠内部,經過的顧客就更少了,她坐在椅子上,看着自己滿攤的海魚發呆。8 月 24 日排海當天下午,汪姨和攤主們都格外關注,守着直播,互相傾訴着," 大家都特别擔心,又憤怒又難過。"
汪姨的海魚攤位,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汪姨年近 60,在這個市場賣魚也有近 20 年了。每年,她最期盼的也是開海之後的這幾個月," 開海之後人流量大了,魚的品種也多了,接下來又是過國慶節、過年,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候。" 沒開海時,在 5 月到 9 月的四個月休漁期内,汪姨只賣一些養殖水產,但生意一般,只能基本維持着一年兩萬六的攤位費。市場裏的更多攤販,在休漁期若不賣養殖水產,則會給自己放假。
前 20 年,汪姨的丈夫負責進貨,她則守攤,日子平淡地過着,她算不清每年具體賺了多少錢,只覺得 2019 年之前行情最好,自從疫情之後,生意就逐漸變淡了。而今年的生意,則更淡," 進貨都只進了一半,怕賣不完 "。
算不清具體盈利的汪姨,現在對一個數字格外敏感,240。
核污水排海後,根據清華大學的模型,污染物到達中國海網域的時間,"240 天之後,萬一污染真的過來了,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
" 哎呀,再吃幾天,咱就不敢吃(海鮮)咯 ",前些天,一位老太太從汪姨的攤位前路過,嘴裏的自言自語被汪姨捕捉到,印證了她的擔憂," 很無奈,她説的是實話,但是我聽着很難受。"
" 咱們這裏就是靠海吃海 ",汪姨説,威海乳山還是山東有名的旅遊城市,當地的海景房房價也極低,幾萬元就能買一套,催生了不少旅遊、購房、康養的需求," 等到污染了,誰還來海邊玩?誰還來海邊買房?"
威海乳山銀灘度假區,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徐娜算是市場裏的 " 新人 ",3 年前辭職創業,開了水產鋪子,主營各類海魚和蝦,在她看來,今年開海後的确比往年人少了,但不一定是因為核污水。
" 前兩個月正值暑假,來威海玩的遊客特别多,大家都説‘進淄趕烤,進威趕海’,開海後正好趕上了假期結束,遊客走了。" 同時,開海之後,賣海鮮的競争也大了,顧客進一步被分流," 超市、小市場、攤販、微商團購都開始賣海鮮,還有顧客直接到碼頭去買 ",徐娜説。
此外,今年開海後的客流比前幾年開海後的同期少,徐娜則認為是因為前幾年正值疫情," 疫情時好多小市場都沒開,顧客都來我們這個大市場買。"
作為遊客的邱銘,和徐娜的感受一樣。
9 月 10 日,她前往青島遊玩," 本來是抱着最後一次來海邊的心态來玩的,但來了之後發現很多人都沒有談論這件事,海邊的景點、海鮮大排檔還是有不少人,或許大家真的在慢慢淡忘吧。"
青島琴嶼路,依舊遊人如織,時代财經王瑩嶺攝
在徐娜看來,随着時間推移,大家對核污水的隐憂逐漸被忙碌的日常覆蓋。
" 一開始市場裏好多人都很擔心,還有人想轉行,但現在好像這個事就這樣過去了。" 至于轉行,徐娜説," 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我也不能説停就停了。"
(文中采訪對象均為化名)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時代财經 APP (ID:tf-app),作者:王瑩嶺,編輯: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