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抱上車企的大腿,成了智駕公司的版本答案?,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差評汽車部 Author 脖子哥
又一家 L4 智駕公司 " 投敵 " 了!
最近,元戎啓行宣布獲得某主機廠 1 億美元的戰略投資,創下今年自動駕駛行業最大融資記錄。
雖然元戎沒有公布具體是哪個主機廠,但是有多方消息透露這就是最近智駕突飛猛進的長城汽車。
是不是真的不好説,但魏派藍山的智駕确實可以,敬請期待汽車部視頻。
元戎 CEO 周光還説手上有多個品牌超過 10 款量產車型,明年将迎來量產爆發期,這日子一天天的也是好起來了。
這家 2019 年成立的自動駕駛公司,在經過最初的無人駕駛探索期之後,很快就冷靜下來,轉頭尋求商業化落地。
憑借低價、高質陸續獲得了阿裏、東風、復星鋭正等資本的投資,直到現在抱上了長城的大腿。
相比友商,抱到大腿的元戎們無疑是 L4 企業裏幸運的。含着福特金鑰匙出生的 Argo AI ,搞 Robotaxi 3 年燒光 36 億美元,在 2022 年宣布倒閉;估值一度超過 10 億美元的禾多科技,今年 8 月解散了研發部門,創始人倪凱出走,大抵是寄了。
這鮮明的對比,或許,現在 L4 公司的版本答案就是得找個 " 榜一大哥 " 了。
要想知道 L4 公司為啥會混得那麼慘,可能咱們得回到那個 " 為夢想發燒 " 的年代。
2012 年計算機深度學習興起,大家本能的覺得,你都可以分清楚物體的定義了,那用來幫助車子進行避障豈不是信手拈來?
加上谷歌無人車獲得上路測試許可,特斯拉也在 2014 年發布了 Autopilot ,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風投資本瘋狂湧入自動駕駛賽道。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統計,2015-2017 短短兩年,全球自動駕駛相關的融資額達到 1438 億美元。
那時,自動駕駛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巅峰時期,有超過 50 家自動駕駛企業在硅谷進行測試。
大洋彼岸的中國也是圍繞百度、清華、中科院三大 " AI 黃埔軍校 " ,湧現出 APOLLO 、 Momenta 、小馬智行等一大批新興智駕公司。
不出意外的話就該出意外了,大家很快就發現,你這 Robotaxi 燒錢燒的也忒狠了。
Foothill Ventures 投資人邵旭輝表示,由于產能不足,當時一台激光雷達能賣到 8 萬美金以上,一輛原價三四萬美元的車經過智駕改裝之後輕輕松松翻個四五倍。
這還只是硬體,還有人力成本、雲端算力的支出、無人出租車隊的運營,無一不是花錢的大頭。
通用曾經披露過, 2016 到 2018 三年間, Cruise 虧損了 15.12 億美元,獨木難支的通用最後只能接受外部融資。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快速燒錢的同時,随着測試的深入,無人駕駛終于還是出現了安全事故。
2018 年, Waymo 在一次測試中給一輛摩托創飛了。隔壁的 Uber 更加嚴重,直接撞倒了行人并致其死亡,這一事故間接導致了 Uber 退出智駕競賽。
而嚴重的傷亡事故也在告訴人們,咱們離無人駕駛還遠着呢,于是,資本很快就回歸了理性。2019 年,投融資金額從 811 億元下降到 184.2 億元,同比下降了 77.3% 。
所以, " 斷奶 " 之後, L4 企業們只能開始自主求生。
目前路子主要有三條,一是上市融資,繼續搞無人車;二是造商用車,開辟新的商業模式;最後就是依托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降級做 L2 ,抱車企大腿。
其中,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就是上市陣營中的代表。就上個月,文遠知行美股上市成功,一經開盤漲至熔斷,目前市值已經超過 60 億美元。
但是在吸金的背後,文遠的落地情況并不樂觀,脖子哥最近去了廣州車展,順帶體驗了一下其廣州大本營商業化的運作,文遠知行的 Robotaxi 能見度甚至不如武漢的 " 勺蘿卜 " ,只在黃埔區有很小的一塊測試區網域。
而無人巴士咱們也問了問當地居民,他們表示那個琶洲巴士在寬敞的 4 車道開三四十,除了安全員也沒見人坐過。
這麼個現狀,上市融資的錢能燒多久,我不好説。
那現在路上也有不少順豐的無人快遞車在跑,商用車這條路能行嗎?
脖子哥采訪了一位從事無人商用車開發的工程師黴黴( 化名 ),他的回答是:如行。
商用車屬于隔行如隔山,以智慧礦山項目為例,普通的激光雷達根本承受不住礦區的颠簸,必須開發專用的減震系統才行。
而且目前無人礦車的效率只能達到有人礦車的 70%-80% ,還在小規模試點,仍需時日。
換到公路運輸上又不一樣了,開發自動駕駛卡車的卡爾動力工程師們發現,破爛不堪的國道有着各種層出不窮的 corner case 。他們最後選擇了用一輛人開的車帶着 1-5 輛自動駕駛卡車組成 " 毛毛蟲 " 編隊這種折中的辦法。
商業化效果雖然不錯,但也并不算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并且,中國 70% 的貨車都是私人所有,能夠這樣成建制的車隊仍然是少數。
所以,商用車的泛用性并不是特别高。。。
現在三條道路裏,唯一跑通的就是從 L4 轉向 L2+ ,給車企做輔助駕駛方案。
在供應商裏負責產品的霏霏( 化名 )告訴脖子哥,這也是在 " 求生 " 的大環境下最合理的行為。
其中最出名的要數 Momenta 了,他們獲得了奔馳、豐田、上汽等車企的投資,影響力大到車企發布會都要拿來作為宣傳點。
但人家 Momenta 成立之初就用 " 兩條腿 " 走路,一邊做量產的 L2 方案,既能賣給車企又能收集數據,另一邊則全力發展無人駕駛。
而更多後知後覺轉型做 L2 的 L4 企業,只能無奈成為段子裏的那個 " 乙方 " 。
Cruise 高級主任科學家張航在接受硅谷 101 采訪時就説過,由于智駕硬體的差異, L4 方案并不是簡化一下就能變成 L2 的。
這無疑增加了 L4 企業轉型的難度,更容易從一個技術問題,轉變成組織執行力問題了。
更加要命的是,現在的主機廠們自己就有智駕團隊,一邊壓價,一邊挖人、 "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 的案例層出不窮, L4 企業們怎麼辦?
很簡單,涼拌。
沒有車,就沒有接觸消費者的渠道,再好的想法都無法落地。
而另一邊,随着大疆、華為等巨頭進場,競争格局則變得更加激烈。
盡管霏霏説咱們現在各家的方案已經可以滿足 L3 ( 受限于法規無法落地 ),差距并不會太大。但很明顯的是,大疆、華為他們兵強馬壯、糧草殷實,還有着廣泛的群眾基礎,哪哪都比不過,太難了。
Emmmmm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簡直就是在重蹈 AI 被互聯網大廠占據的覆轍。
雖然業界的大家都在硬撐,等待下一個經濟周期重新驗證自己的智駕路線,但就目前如此激烈的競争态勢。。。
抱上車企的大腿,或許才是最好的歸宿。
撰文:浩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