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人類一直想搞懂的動物語言,現在終于有希望了。,歡迎閲讀。
一小時花幾十到上百元不等,你就能獲得一個跟自家寵物交流的機會。
這,就是今年風很大的寵物溝通師。
大概流程是,你給所謂的寵物溝通師發自家毛孩子的名字、照片、年齡還有你想問的問題,他們就能跟寵物進行對話。
説實話,世超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以為是基于動物行為學進行一波分析,至少得有點依據吧。
但沒想到,這些大都是打着寵物溝通的旗号,做着忽悠人的生意。。。
果不其然,打開某書一搜,一水的避雷貼。
把一些話術復制粘貼、胡扯瞎編,半小時就要收 100 塊,有這錢多給小貓買倆罐頭不香嗎?
反正這事兒,很快就有媒體出來辟謠説是騙局了。
而且世超發現,這種抓住了寵物主人好奇心的生意,還不止一個。
市面上的各種動物翻譯 App ,你還沒開始用呢就要收費,純純割韭菜。。。
但好消息是,以後類似的騙局可能會越來越少,因為在未來, AI 很可能可以代替玄學,讓咱們 " 科學地 " 和動物交流溝通。
首先,咱們得先明白,跟動物交流,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畢竟,動物并不擁有咱們人類傳統意義上的語言,至少在語言學的範疇裏,動物是沒有語言的。
它們的 " 語言 " ,更多的是通過動作、聲音、氣味、甚至色彩變化等方式來表達,説成 " 通訊行為 " 或許會更貼切。
就比如,科學家弗裏希,就研究出來了蜜蜂能通過 " 8 字型 " 的搖擺舞,來給同伴傳遞哪裏有花蜜、花蜜質量高低、距離蜂巢的距離等信息。
他也因此拿到了 1973 年的諾貝爾獎。
另外,大部分動物也是有方言的,即便是同類,也常常聽不懂對方的口音。
之前就有鳥類研究學者提出,美國密執安湖畔的烏鴉,沒法兒跟意大利佛羅倫薩郊區的烏鴉進行交流。
而咱們人,要搞明白動物到底在想表達啥,就少不了長時間的觀察和實驗。
動物的身份、狀态、行為和所處環境都得一一記錄和總結。
像前面提到的弗裏希,觀察蜜蜂一觀察就是二十多年。
而之前的學界,一直都在用這種傳統的法子,用人力去破解動物的 " 語言 " 。
不過在這兩年, AI 開始派上用場了。
先是米蘭大學,在之前收集了 440 段貓在不同場景下的叫聲,用 AI 模型來區别貓在不同場景下叫聲的差異。
一個叫 " 鲸語翻譯計劃 "( Project CETI )的組織,也專門用 NLP (自然語言處理)來研究,怎麼跟抹香鲸交流。
另外,還有個叫 ESP ( 地球物種計劃 )的非營利組織,他們成立最終目的,就是想用AI 破解動物的語言,并且讓咱們能和動物們搭上話兒。説是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
世超也去翻了翻他們的官網,找到了不少他們公開的技術細節和成果。
按照 ESP 的説法, AI 要聽懂動物語言,關鍵點在數據、基礎模型、解碼和交流四個部分。
數據好理解,其實就是動物學家們用各種設備記錄下來的動物信息,只不過,以前這些錄像帶、錄音帶的處理,都得學者們親力親為。
但對于 ESP 來説,這些可都是用來訓練模型的好東西啊。
所以在去年, ESP 就發布了一個基礎模型 AVES ,對數據進行一波分析,學習動物聲音和特定行為之間的聯系。
但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有一個标準,來控制模型分析的方向和結果不出岔子。
于是, ESP 又發布了一個 BEANS ( 動物聲音基準 ),專門用基準來對模型結果進行評估。
接着就是對動物聲音進行解碼翻譯,搞清楚哪種聲音代表的是哪種含義。
最後,還要給動物發送某一生成的信号,觀察動物的反應。
相當于做一次驗證,看看解碼出來的東西到底是不是這個意思。
反正目前, ESP 的整個研究項目已經有了不小的進展。
比如,他們的團隊正在研究,怎麼用 AI ,對白鲸種群的未标記叫聲進行分類。
不過,這種AI 翻譯動物語言的路線,還處于驗證階段,很多地方其實都不太成熟。
就比如數據還是不夠多,質量也不夠高。
畢竟動物在發出聲音的同時,它還幹了些啥,周圍的環境是不是對它產生了啥影響。
這些數據,恰恰是模型所需要的。所以現在包括 ESP 在内,很多機構的大部分工作,都還集中在數據的收集和标注上。
此外,在 ESP 最後設定的回放實驗裏,也還存在着倫理風險。
人動物在那好好的,你突然給它發送某種信号,很有可能會幹擾它們原本正常的活動。
有不懷好意的人,還會模仿一些瀕危動物的叫聲,借此來捕捉動物。
就比如,現在已經有人開始利用播放代表交配的錄音,來引誘黑冠黃雀鹀。
但不管怎麼説, AI 也算是又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就像 ESP 官網上所説的那樣, " 超過 800 萬個物種共享我們的星球,而我們只能聽懂一種語言。 "
想象一下,有一天我們可以自由地跟小貓小狗説話,這件事情真的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