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角膜塑形鏡能治愈近視?别再相信這種虛假宣傳了,它不能,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消費者報道 作者:張德榮
角膜塑形鏡之所以被稱為 "OK 鏡 ",并不是因為我們戴上它 " 近視就 OK 了 "。OK 鏡作為簡稱,源于角膜塑形術的英文 orthokeratology。顧名思義,OK 鏡矯正近視的原理是對角膜進行塑形。
國家衞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兒童青少年的總體近視率分别為 53.6%、50.2%、52.7%。這意味着兒童青少年群體中一半以上是近視。
得益于免手術矯正、擺脱框架眼鏡壓鼻梁等優點,每到開學季,家長們帶孩子配鏡時都會被推薦一種價格不菲的角膜塑形鏡。
這款產品是怎樣矯正近視的?它會給我們的角膜帶來傷害嗎?框架眼鏡和角膜塑形鏡哪個更好?帶着疑問,《消費者報道》展開了調查。
近視不能被治愈,只能被矯正
記者在相關產品及科普頁内注意到,部分宣傳會突出 OK 鏡能治近視、治療近視,甚至是消除近視。這些宣傳字眼給到了家長們 " 近視能被治愈 " 的消費暗示。
但抛開遺傳因素,現代醫學已經明确,近視一般是眼軸增長與生理性眼球增長不匹配導致的,眼軸過長無法很好适配角膜和晶狀體的折射能力,導致我們看到的事物在視網膜上不能清晰成像(成像于視網膜前)。
▲圖片來源:《幼兒園防控近視手冊》
由于沒有任何治療方案可以逆轉變長的眼軸,所以近視是不可逆轉的。也就是我們需要明确的是,近視不能被治愈,只能被矯正。
目前,矯正近視的方法主要有五種,分别是框架眼鏡、隐形眼鏡、激光手術、ICL 晶體植入術、角膜塑形鏡。
我們從上表可以得出,矯正的本質其實就是 " 制造 " 一個凹透鏡,使其對進入眼睛的光線先發散,然後發散光線再進入原來眼球的屈光系統,使得光線聚焦後在視網膜上清晰成像。
區别于框架眼鏡和隐形眼鏡在佩戴時發揮作用,角膜塑形鏡是一種特殊設計的高透氣硬性角膜接觸鏡。用户夜間睡覺佩戴它能改變角膜的形态,等到白天摘鏡時,角膜就能充當我們的眼鏡。
但這種矯正效果不是持久的,每天佩戴一段時間才能維持效果。停止佩戴後,具有彈性的角膜會自行逐漸恢復到原來的狀态。
角膜塑形鏡屬Ⅲ類醫療器械,驗配非兒戲
記者在電商平台搜索 " 角膜塑形鏡 ",并未查詢到具體產品,只看到摘鏡棒、儲存盒、衝洗瓶等配套使用產品。
這是因為角膜塑形鏡的專業名稱為 " 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氣接觸鏡 "。其管理類别屬于《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的Ⅲ類醫療器械。生產或經營此類產品須取得相應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或《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
從分類上看,Ⅲ類醫療器械是具有較高風險,需要采取特别措施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實行產品注冊管理。
角膜塑形鏡作為定制產品,佩戴者驗配時要到正規醫療機構,經過專業的眼部檢查(角膜表面、眼睑、結膜等)以确保自身條件是否适合佩戴,并在眼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值得提醒的是,角膜塑形鏡在佩戴時會給到角膜壓力,理論上對角膜會有磨損。所以佩戴者要定期復查。一來是及時追蹤 OK 鏡有否對角膜造成損傷或導致其他眼部不适情況,二來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眼球形狀、角膜曲率會有一定變化,通常 OK 鏡的更換周期在一年到兩年之間。
據青島新聞網報道,青島的劉女士對麥迪格眼科醫院推薦的角膜塑形鏡的效果感到不滿。其一是孩子使用後出現了一系列過敏反應,伴随雙眼紅腫、瘙癢等慢性結膜炎的症狀,其間不得不停戴治療眼部過敏情況;其二是她描述醫師告訴她戴框架眼鏡每年的度數增長大約在 100 至 200 度左右,戴角膜塑形鏡的度數增長能控制在 50 度以内,鏡片兩年後才需要更換。但孩子使用一年以後雙眼度數各增長了 75 度,而且需要換鏡。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發布關于角膜塑形鏡的消費提示,指出由于環境、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即使正确使用角膜塑形鏡也仍然存在發生角膜内皮細胞減少、巨乳頭性結膜炎等眼部疾病的風險。如不按要求驗配,則更容易導致眼分泌物增加、眼充血、淚液過多、視覺變化、異物感等異常現象增加,将使患角膜潰瘍、角膜炎、角膜浸潤、角膜糜爛等的角膜上皮損害、角膜浮腫、虹膜炎、角膜新生血管等眼部疾病的危險性增高。
盡管相關臨床研究認為角膜塑形鏡延緩近視的效果比框架眼鏡好,但并非人人都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我們對此要有正确的認知以及合理的心理預期。就算使用了角膜塑形鏡,家長們也要培養孩子健康的用眼習慣。
另外要補充的是,角膜塑形鏡的費用在 3000 元到 10000 元不等。算上前期的驗配、中期的追蹤復查護理(需使用護理液)、後期的更換費用等,選用角膜塑形鏡進行近視矯正的費用是遠高于框架眼鏡的。
一些不良企業、非正規醫療機構、視光機構為了推銷利潤更高的角膜塑形鏡,擅自誇大 OK 鏡的效果,甚至在宣傳中用上 " 治愈近視 "" 降低度數 " 等字眼,去蒙騙消費者。
國家衞健委、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曾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規範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當中明确指出在目前醫療技術條件下,近視不能治愈。兒童青少年時期可以通過科學用眼、增加户外活動時間、減少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等方式預防、控制和減緩近視。
從事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的機構或個人必須嚴格依法執業、依法經營,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 " 康復 "" 恢復 "" 降低度數 "" 近視治愈 "" 近視克星 " 等表述誤導近視兒童青少年和家長。
也就是説,能矯正近視的角膜塑形鏡不能被打上 " 治愈近視 "" 降低度數 " 等标籤。更進一步説,所有宣稱治愈近視、降低近視度數的產品都屬于 " 智商税 "。
角膜塑形鏡的市場潛力:技術門檻高、毛利高、市場滲透率低
值得關注的是,角膜塑形鏡的臨床應用超過十五年。基于良好的矯正效果以及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人數較高這一廣闊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多企業 " 入局 " 中國市場。但由于技術門檻高,國内角膜塑形鏡行業集中度較高。
歐普康視 2022 年年度報告中提到,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頒發的角膜塑形鏡產品注冊證已有十五張,由十四家生產企業擁有,包括歐普康視等六家境内企業、三家美國企業、一家日本企業、一家韓國企業、一家荷蘭企業、兩家中國台灣企業。
年度報告顯示,歐普康視硬性角膜接觸鏡(角膜塑形鏡占營業收入比為 98%)的毛利率達到 89.62%。
注:歐普康氏将往年 " 角膜塑形鏡 " 和 " 普通角膜接觸鏡 " 分類合并為 " 硬性角膜接觸鏡 ",主要是 " 普通角膜接觸鏡 " 總體銷售收入較小,占營業收入比重僅 2% 左右,且和 " 角膜塑形鏡 " 同屬于 " 硬性角膜接觸鏡 " 類别。
西南證券研報指出,目前我國角膜塑形鏡市場滲透率僅為 1.80%,預計 2025 年能達到 3.2%,但相比當前美國 3.5% 的滲透率和中國台灣 5.40% 的滲透率仍然較低。
去年 6 月,國家衞健委曾經向有關機構征詢過對《角膜塑形鏡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範(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其中取消了原 2001 年管理規定中限二級及以上醫院驗配角膜塑形鏡的要求。應用角膜塑形鏡技術的醫療機構要符合的基本要求為:具有衞生健康行政部門核準登記的眼科診療科目,對人員的要求是有 1 名具備相關臨床應用能力的醫師、以及與開展角膜塑形鏡技術相适應的專業技術人員。
業内人士指出,适當放寬對眼科機構級别資質的限制和對醫師要求的持續嚴格,會更符合中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實際需求,也有利于 OK 鏡行業趨于良性和規範化發展。如果新管理規範正式發布,将提升角膜塑形鏡在我國的滲透率。
記者在河北省醫療保障局《關于公示 19 種集中帶量采購醫用耗材拟中選結果的通知》中注意到,歐普康視、愛博諾德、有康醫療等 10 款角膜塑形鏡在拟中選名單中。
▲截圖來源:河北省醫療保障局官網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如果角膜塑形鏡進入了各地醫保局的集采名單,我們将能以更合理的價格選用這種矯正近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