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新能源汽車提前進入“淘汰賽”,歡迎閲讀。
新能源汽車的競逐,還沒有開始多久," 淘汰賽 " 就已提前打響了。
新勢力們培養了用户的消費習慣,但都還沒有實現盈利,誰也不敢説自己的地位已經穩固;傳統車企中程發力,比亞迪、廣汽等,憑借全方位的優勢,快速超車;更多的新能源玩家,連量產車都未面世,就已倒在了賽道上。
這注定是一場殘酷的競賽,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出局的會是誰。
新勢力改座次
随着 6 月的收官,新能源汽車行業上半年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愁。最大的看點和懸念,仍是在造車新勢力、特别是 " 蔚小理 " 中。
誰也不會想到,在頭部造車新勢力中,小鵬汽車會是最危險的那一個。
在 " 蔚小理 " 中,小鵬汽車成立的時間最早,首款產品與海馬汽車合作生產,率先量產,赢在了起跑線上。其後,相繼打造出 P5、P7 兩款暢銷車型,頗受年輕用户的喜愛。2021 年,小鵬率先實現年交付 10 萬的銷量大關,領跑新勢力。
然而,進入 2022 年,小鵬汽車高速增長的勢頭不再,全年累計交付 12.08 萬輛,增速降至 23%,遠未實現保 25 萬衝 30 萬的目标。
這一年,哪吒汽車後來居上,以 15.2 萬輛的交付量登上新勢力榜首,将小鵬擠到了前三名之外。
2022 年 9 月,小鵬推出首款旗艦 SUV G9,試圖借此将品牌向上拉一拉。盡管,它号稱 "50 萬以内最好的 SUV",可市場并不買賬。產品上市沒兩天,就變相降價,也沒有換來銷量,月銷過千都成了奢望。
今年以來,小鵬汽車的銷量頹勢仍在持續。1-6 月,累計交付量僅 4.14 萬輛,比上年同期的 6.70 萬輛下滑超過 38%。即便如此,小鵬仍沒有下調銷量增長 30% 的年度目标,将希望寄托在了改款車型 P7i 和全新上市的 G6 身上。
定位高端的蔚來,以服務立身,市場表現中規中矩。今年上半年,累計交付約 5.4 萬輛,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這顯然不是李斌想要的結果。苦苦思索之後,他宣布,從 6 月 12 日起,旗下產品全系售價下調 3 萬元。降價能取得怎樣的效果,得看下半年的市場表現。
喜歡在微博上 " 怼天怼地怼空氣 " 的李想,他确實有指點江山的資本。旗下理想汽車,在新勢力中一騎絕塵。今年 6 月,實現 3.26 萬輛交付,首次月銷過 3 萬。上半年,品牌累計交付 13.96 萬輛,同比增長達 131.13%,半年銷量已超過上年全年。
分化加劇
短短幾年之間,新勢力從無到有,攪動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很大程度上,是它們培養了用户對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習慣,用資本的力量,推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進程。
在此期間,它們也建立起了自身的品牌效應,俘獲了一批用户。
但是,在整個行業中,它們都還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沒有哪一家新勢力敢説自己已完全上岸。在它們的成長過程中,戰略乃至一個產品的失誤,都有可能陷入極大的被動。
如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競争格局早已改寫,新勢力的對手不再是新勢力,而是轉型并快速崛起的傳統汽車廠商。
在這一波轉型的傳統車企中,最徹底、最成功的當屬比亞迪。
在燃油車時代,比亞迪的產品偶有亮點,但絕對稱不上頭部。
2022 年 3 月,比亞迪官宣全面停產燃油車,全力以赴純電和插電混動新能源車型。它的底氣,是長期以來,在電池等新能源核心技術上的積累。當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 212.82%,達到 185.74 萬輛,全球領跑。
今年,比亞迪王朝系列、海洋系列全面開花,在高基數的基礎上,依舊保持高增長。上半年,已累計銷售新能源乘用車 124.82 萬輛,同比增長 95.59%,預計實現 300 萬輛的年銷售目标不會太難。
由 " 南霸天 " 曾慶洪執掌的廣汽集團,雖然手握本田、豐田兩大日系暢銷品牌,但在向新能源的轉型過程中依然堅定。
公司于 2017 年成立廣汽埃安,打造新能源汽車平台,并且打破國企的制度限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品牌快速壯大。
今年前 6 個月,廣汽埃安累計實現銷售 20.93 萬輛,同比增長 108.81%,在自主新能源汽車品牌中的表現,僅次于比亞迪。
當前,比亞迪、埃安、特斯拉共同組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 "BAT"。
在三強之外,其餘傳統車企,利用資金、技術、產能、供應鏈、渠道、人才等優勢,都在默默發力。長安、吉利等,随便将新能源板塊拎出來,都能打倒一眾新勢力。
淘汰者眾
在新能源汽車的賽道上稍稍回望,身後可見屍橫遍野。
其中,最可惜的當屬威馬汽車。
在造車新勢力中,威馬汽車曾是一顆最閃亮的新星。與李斌、何小鵬、李想等出身互聯網不同,威馬創始人沈晖具有深厚的 " 汽車人 " 背景。創業之前,他在多家跨國公司擔任高管,在吉利收購沃爾沃的過程中,更是居功至偉。
沈晖下場造車的消息一出,資本即聞風而動。短短幾年間,威馬就很快完成了 A 到 D 輪共計 12 次融資,百度、騰訊、紅杉等一眾明星資本,為其輸送了 350 億元真金白銀。它也是在IPO 之前,拿到最多融資的新能源汽車公司。
金錢堆砌起來的威馬,創立之初,就在浙江、湖北兩地自建生產基地,儲備了年產 25 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產能,野心勃勃。
2019 年,威馬汽車產品率先量產,當年即實現 1.69 萬輛交付,位居新勢力第二位。
誰能想到,在這一場燒錢的遊戲中,威馬的數百億資金很快消耗殆盡,陸續傳出降薪、裁員甚至停產的消息。
沈晖很早就在籌劃威馬上市,陸續轉戰 A 股和港股,終未成事。
7 月 4 日,威馬汽車官微發消息稱,公司目前正在全力脱困、發展、有序清償債務,有望于近期復工復產,恢復正常運營。
剛剛過去的 6 月,新能源汽車行業極不太平。
拜騰汽車燒光了數十億資金後,C 輪融資不暢,于 2020 年 7 月宣布停產。期間,品牌曾嘗試過多種方法自救,終未實現產品的量產。今年 6 月 14 日,品牌相關運營主體知行新能源、知行電動車相繼傳出,被法院受理破產清算的消息。
6 月底,愛馳汽車員工集體讨薪。該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也曾拿到了寧德時代、滴滴、沙鋼等的百億融資。2019 年,以 17.47 億元拿下江鈴控股 50% 股權,獲得造車資質。
然而,在燒出了 U5、U6 兩款車之後,難以為繼。
還有更多的品牌,如天際、博郡、奇點、自遊家等,甚至產品都未面世,就已提前倒下。
業内人士表示,随着補貼的退坡、國際競争的加劇、價格戰的此起彼伏,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淘汰賽已提前打響。
華為高管餘承東認為,未來頭部車企年產量如不超過 500 萬輛,将很難立足。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更直言,未來 3、5 年内,或将有 6 成以上的品牌被淘汰," 中國市場的主要玩家不會超過 5 家 "。
這,并非危言聳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