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新能源汽车提前进入“淘汰赛”,欢迎阅读。
新能源汽车的竞逐,还没有开始多久," 淘汰赛 " 就已提前打响了。
新势力们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但都还没有实现盈利,谁也不敢说自己的地位已经稳固;传统车企中程发力,比亚迪、广汽等,凭借全方位的优势,快速超车;更多的新能源玩家,连量产车都未面世,就已倒在了赛道上。
这注定是一场残酷的竞赛,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出局的会是谁。
新势力改座次
随着 6 月的收官,新能源汽车行业上半年成绩出炉,几家欢喜几家愁。最大的看点和悬念,仍是在造车新势力、特别是 " 蔚小理 " 中。
谁也不会想到,在头部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汽车会是最危险的那一个。
在 " 蔚小理 " 中,小鹏汽车成立的时间最早,首款产品与海马汽车合作生产,率先量产,赢在了起跑线上。其后,相继打造出 P5、P7 两款畅销车型,颇受年轻用户的喜爱。2021 年,小鹏率先实现年交付 10 万的销量大关,领跑新势力。
然而,进入 2022 年,小鹏汽车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再,全年累计交付 12.08 万辆,增速降至 23%,远未实现保 25 万冲 30 万的目标。
这一年,哪吒汽车后来居上,以 15.2 万辆的交付量登上新势力榜首,将小鹏挤到了前三名之外。
2022 年 9 月,小鹏推出首款旗舰 SUV G9,试图借此将品牌向上拉一拉。尽管,它号称 "50 万以内最好的 SUV",可市场并不买账。产品上市没两天,就变相降价,也没有换来销量,月销过千都成了奢望。
今年以来,小鹏汽车的销量颓势仍在持续。1-6 月,累计交付量仅 4.14 万辆,比上年同期的 6.70 万辆下滑超过 38%。即便如此,小鹏仍没有下调销量增长 30% 的年度目标,将希望寄托在了改款车型 P7i 和全新上市的 G6 身上。
定位高端的蔚来,以服务立身,市场表现中规中矩。今年上半年,累计交付约 5.4 万辆,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这显然不是李斌想要的结果。苦苦思索之后,他宣布,从 6 月 12 日起,旗下产品全系售价下调 3 万元。降价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得看下半年的市场表现。
喜欢在微博上 " 怼天怼地怼空气 " 的李想,他确实有指点江山的资本。旗下理想汽车,在新势力中一骑绝尘。今年 6 月,实现 3.26 万辆交付,首次月销过 3 万。上半年,品牌累计交付 13.96 万辆,同比增长达 131.13%,半年销量已超过上年全年。
分化加剧
短短几年之间,新势力从无到有,搅动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很大程度上,是它们培养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习惯,用资本的力量,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进程。
在此期间,它们也建立起了自身的品牌效应,俘获了一批用户。
但是,在整个行业中,它们都还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没有哪一家新势力敢说自己已完全上岸。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战略乃至一个产品的失误,都有可能陷入极大的被动。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格局早已改写,新势力的对手不再是新势力,而是转型并快速崛起的传统汽车厂商。
在这一波转型的传统车企中,最彻底、最成功的当属比亚迪。
在燃油车时代,比亚迪的产品偶有亮点,但绝对称不上头部。
2022 年 3 月,比亚迪官宣全面停产燃油车,全力以赴纯电和插电混动新能源车型。它的底气,是长期以来,在电池等新能源核心技术上的积累。当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212.82%,达到 185.74 万辆,全球领跑。
今年,比亚迪王朝系列、海洋系列全面开花,在高基数的基础上,依旧保持高增长。上半年,已累计销售新能源乘用车 124.82 万辆,同比增长 95.59%,预计实现 300 万辆的年销售目标不会太难。
由 " 南霸天 " 曾庆洪执掌的广汽集团,虽然手握本田、丰田两大日系畅销品牌,但在向新能源的转型过程中依然坚定。
公司于 2017 年成立广汽埃安,打造新能源汽车平台,并且打破国企的制度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品牌快速壮大。
今年前 6 个月,广汽埃安累计实现销售 20.93 万辆,同比增长 108.81%,在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的表现,仅次于比亚迪。
当前,比亚迪、埃安、特斯拉共同组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BAT"。
在三强之外,其余传统车企,利用资金、技术、产能、供应链、渠道、人才等优势,都在默默发力。长安、吉利等,随便将新能源板块拎出来,都能打倒一众新势力。
淘汰者众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稍稍回望,身后可见尸横遍野。
其中,最可惜的当属威马汽车。
在造车新势力中,威马汽车曾是一颗最闪亮的新星。与李斌、何小鹏、李想等出身互联网不同,威马创始人沈晖具有深厚的 " 汽车人 " 背景。创业之前,他在多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管,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更是居功至伟。
沈晖下场造车的消息一出,资本即闻风而动。短短几年间,威马就很快完成了 A 到 D 轮共计 12 次融资,百度、腾讯、红杉等一众明星资本,为其输送了 350 亿元真金白银。它也是在IPO 之前,拿到最多融资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金钱堆砌起来的威马,创立之初,就在浙江、湖北两地自建生产基地,储备了年产 25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野心勃勃。
2019 年,威马汽车产品率先量产,当年即实现 1.69 万辆交付,位居新势力第二位。
谁能想到,在这一场烧钱的游戏中,威马的数百亿资金很快消耗殆尽,陆续传出降薪、裁员甚至停产的消息。
沈晖很早就在筹划威马上市,陆续转战 A 股和港股,终未成事。
7 月 4 日,威马汽车官微发消息称,公司目前正在全力脱困、发展、有序清偿债务,有望于近期复工复产,恢复正常运营。
刚刚过去的 6 月,新能源汽车行业极不太平。
拜腾汽车烧光了数十亿资金后,C 轮融资不畅,于 2020 年 7 月宣布停产。期间,品牌曾尝试过多种方法自救,终未实现产品的量产。今年 6 月 14 日,品牌相关运营主体知行新能源、知行电动车相继传出,被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的消息。
6 月底,爱驰汽车员工集体讨薪。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曾拿到了宁德时代、滴滴、沙钢等的百亿融资。2019 年,以 17.47 亿元拿下江铃控股 50% 股权,获得造车资质。
然而,在烧出了 U5、U6 两款车之后,难以为继。
还有更多的品牌,如天际、博郡、奇点、自游家等,甚至产品都未面世,就已提前倒下。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补贴的退坡、国际竞争的加剧、价格战的此起彼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已提前打响。
华为高管余承东认为,未来头部车企年产量如不超过 500 万辆,将很难立足。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更直言,未来 3、5 年内,或将有 6 成以上的品牌被淘汰," 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不会超过 5 家 "。
这,并非危言耸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