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淺析:為何坦克設計師使用廉價軟鋼取代裝甲鋼?反而提升防護性,歡迎閲讀。
對于所有坦克來説,裝甲無一例外地都是一個有争議的話題。
大量的裝甲就意味着沉重的重量和更差的機動性。另外,沒有人説在坦克内是絕對安全的,而薄弱的裝甲必然導致坦克和人員的損失。所有的坦克裝甲車輛都是為了執行特定的任務而設計的,并為此建造了相應的防護裝甲用于主要的被動防護手段。但是,為什麼坦克設計師會通過使用相對較軟的鋼型,來節約在坦克上使用的裝甲鋼數量呢?
本文為俄羅斯博主 " 瓦爾技術員 " 撰寫的介紹文章,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如果筆者告訴您鋼材型号的差異,相信不太會令任何人感到驚訝。坦克上使用的鋼材可以分為硬化鋼、表面硬化鋼和非硬化鋼。裝甲中某些型号的鋼材組合取決于坦克的類型、制造目的、國家工業的能力、外部和内部的環境。盡管無法給出一個非常簡潔的答案,僅是坦克某個部分使用某個型号鋼材的原因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當然,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因為工業制造能力的限制,無法生產足夠的稀有金屬材料來制造裝甲鋼。不得不對所有的裝甲部件采用回火或表面硬化處理工藝,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提高鋼制裝甲的強度,但同時也導致了脆性的提高。現在,合金鋼和硬化零件都會應用于坦克生產環節,并且根據設計的需要分别采用兩種鋼材,獲得最理想的耐用性和防護性能。
二戰結束後,冶金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坦克裝甲,至少是正面投影部分,早已與二戰時期的裝甲材料不可同日而語。也就是説,二戰坦克某個部分的裝甲厚度為 80mm,其防護性能無法簡單等同于現在同樣厚度的裝甲。這是因為,裝甲鋼的成分和制造工藝已經有很大的不同,而防護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材料和制造工藝等因素。
很多人會認為,制造為坦克制造出最堅固的鋼材,防護性能就可以解決了。但是,裝甲鋼的強度并非是防護性能的關鍵——堅固的裝甲鋼可能會很脆,即使沒有被擊穿,背面也會產生崩落的碎片,這些碎片的速度會非常高,足以毀壞車内設備并殺傷車組人員。以往,裝甲鋼在強度和韌性方面并沒有明确的分級,但是現在這成為裝甲車體設計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任何采用復合裝甲的坦克都有一個主要由裝甲鋼構成的車體,車體内裝滿了各種裝甲部件、車載設備。通常,最外層的裝甲相對較薄且最為堅固。一旦被敵方炮彈擊中,它們的碎片就會卡在後面的復合裝甲的其他非金屬材料當中。而内側的裝甲背板故意采用較廉價的軟鋼制造,這樣的鋼材韌性較高,防止產生崩落碎片。
然而,即使是柔韌的軟鋼也會產生碎片,所以還需要在裝甲内層敷設防崩落内襯,以防止碎片對設備和車組的傷害。防崩落内襯可以采用軟合金材料制造,也可以由芳綸織物制造,能夠有效防止坦克在被高爆榴彈擊中時,產生的崩落碎片威脅坦克内部的設備和車組。
還有另一種極端的防護措施——中子防護層。這是一種覆蓋在裝甲上的柔性材料,用于防止核武器產生的中子流對車組人員造成傷害。這種中子防護層可以在蘇聯坦克炮塔上看到,覆蓋炮塔的後部和頂部,從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裝甲較薄的部分防護水平。
當然,更換其他材料并不總會讓制造成本降低。例如,T-80 主戰坦克的發動機艙蓋沒有采用裝甲鋼制造,而是采用钛合金。這種金屬材料擁有更好的耐用性且重量更輕,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非常昂貴。由于 T-80 坦克使用了燃氣輪機,所以就采用了這種钛合金發動機艙蓋。設計師首先考慮的是性能,造價似乎并非他們專注的項目。
坦克裝甲在鋼材性能方面從來都不是統一的,過去、現在、将來都是如此。只是之前根據坦克炮塔和車體的部位,分别使用不同裝甲鋼型号的原理不太引人關注。但是,現在随着多層復合裝甲的大量普及,根據強度、韌性等性能,有選擇地使用裝甲鋼的方法已經成為明确的知識了。
為了保證主号封禁期間可以接收内容,請大家同時關注以下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