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蘋果A16芯片宣稱4納米,内部标記5納米,為何卻不算虛假宣傳?,歡迎閲讀。
近日,有消息稱蘋果 iPhone 14 Pro 系列所搭載的 A16 Bionic 芯片,并非如宣傳所説采用了台積電 4nm 制程,而實際上是一款 5nm 芯片。這一説法引發了業界和消費者的關注和質疑,蘋果是否存在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據媒體報道,知名爆料人 @URedditor 在推特上表示,他在蘋果内部看到 A16 Bionic 芯片被标記為 5nm 芯片,而不是 4nm 芯片。他還透露,蘋果下一代的 A17 Bionic 芯片将會采用台積電 3nm 制程,性能将有較大提升。
此外,他還指出,高通的骁龍 8 Gen 2 芯片也同樣是基于 5nm 制程制造,而非宣傳的 4nm 制程。
那麼,為什麼蘋果會對外宣稱 A16 Bionic 芯片是 4nm 制程呢?這是否意味着蘋果在欺騙消費者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半導體制程,以及它如何定義和衡量。
半導體制程,簡單來説,就是指特定的半導體制造工藝及其設計規則。不同的制程意味着不同的電路特性。
通常而言,制程節點越小意味着晶體管越小、速度越快、能耗表現越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晶體管尺寸都可以用一個數字來表示。實際上,随着技術的發展和競争的激烈,半導體行業已經沒有一個統一和準确的标準來定義和命名制程節點了。
在過去,制程節點通常與晶體管的栅極長度或半間距(即芯片内部互聯線間距離的一半)相對應。例如,在 2005 年時,65nm 制程就意味着晶體管栅極長度為 65nm。但是,在近幾年,由于各種技術創新和營銷策略,這種對應關系已經失去了意義。例如,在 2018 年時,台積電 7nm 制程的晶體管栅極長度為 40nm,而三星 7nm 制程的晶體管栅極長度為 27nm。這就導致了不同代工廠之間的制程節點難以直接比較,也給消費者帶來了困惑。
因此,現在的制程節點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只能表示某一代工藝相對于前一代工藝的進步程度,而不是一個絕對的物理量。
每一代工藝都會使芯片上的晶體管密度增加一倍,每個連續的制程節點命名為比前一個小約 0.7 倍——線性縮放意味着密度加倍。因此,有 90nm、65nm、45nm、32nm 等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制程節點都遵循這個規律,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 " 半節點 ",例如 22nm、16nm、12nm 等,它們只是在前一代工藝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優化和改進,并沒有達到兩倍的密度增長。
那麼,蘋果 A16 Bionic 芯片到底是 4nm 還是 5nm 呢?
根據 TechInsights 的分析,蘋果 A16 Bionic 芯片采用了台積電 N4 制程,這是台積電 N5 制程的一個半節點,它并沒有實現兩倍的密度增長,而只是在 N5 制程的基礎上做了 5% 的光學微縮(10% 的面積縮減)。因此,在物理上,它仍然屬于 5nm 制程的範疇。而蘋果之所以對外宣稱它是 4nm 制程,可能是出于營銷和競争的考慮,以顯示其技術領先優勢。
從這個角度來看,電科技認為蘋果并沒有欺騙消費者,只是使用了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數字來命名其芯片的制程。畢竟,在半導體行業中,這種數字遊戲已經司空見慣,不同的代工廠和芯片廠商都有自己的命名方式和标準。消費者在選擇芯片產品時,不應該只看制程節點這一個數字,而應該綜合考慮芯片的性能、功耗、穩定性、兼容性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