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一加李傑:高舉智能手機内卷旗幟,歡迎閲讀。
作者:周源 / 華爾街見聞
雖然沒有高舉性價比大旗,但以極致產品力作為整體戰略指引,并輔以用户價值滿足和同等產品的相對低價策略,一加用 " 一加 12" 作為十周年扛鼎和集大成之作,向市場展示了在高端市場的差異化存在。
就產品系冠名而言,一加是 " 表 " 雖有異," 裏 " 卻一致。
一加在高端市場,有兩個系列:一加數字系列,沒有常見的 Pro、Ultra 或 Max 版,只有數字标準版;其二,冠以 " 性能向旗艦 " 的 Ace 數字版。前者實際對标的即 Pro/Ultra/Max 版,而 Ace 數字版則對标其他品牌的旗艦标準版。
這種命名規則,應當是出于產品力優先的戰略指引和市場營銷考量。戰略目的很清楚,而產品系的命名,在一加的市場策略體系中是一個設計精巧的核心模塊。這樣的命名方式,并非随意為之。
從一加 12 發布會最後環節的競品參數對比也可看到,一加數字系列實際對标小米 14 Pro。表面看是标準版,實際產品力卻是 Pro 版,定價則大幅低于 Pro 版,小幅高于标準版。
為何這麼做?
一加中國區總裁李傑説," 目前各家主要出貨銷量聚焦在标準版 ",而一加遵循 " 產品力優先 " 戰略,故雖然一加 12 實際對标競品的 Pro 版,但在做市場推廣時,無後綴的标準版命名、相對低的定價和相對強的產品力優勢,很可能會形成口口相傳的口碑效應,最終達成李傑的預期," 好口碑的產品,能幫我們更多地吸引沒用過一加的用户 "。
這才是一加的目的,無論是產品力優先戰略,還是產品系命名,抑或是三年内硬體綜合淨利潤率為零等等,都為了這個整體目标。
很明顯,一加要擴大市場份額。但這個目标,很有可能有個邊界,即銷量規模的主動控制。
螢幕和影像:挑戰競品 Pro 版
12 月 5 日,一加發布年度旗艦 " 一加 12"。這也是一加成立 10 周年的集大成之作,故而被一加稱為 " 十年旗艦 "。
一加 12 發布會長達 120 分鍾。李傑不厭其煩,詳細介紹了這款一加有史以來最強性能旗艦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所有優異體驗的技術細節,以至于現場觀眾漸感不耐煩。
李傑,OPPO 產品經理出身,2022 年 4 月接管一加。在發布會後的媒體見面會上,李傑正襟危坐,腰杆筆直,背部并不緊靠椅子。
這樣 " 緊繃 " 的李傑,帶着一絲緊張,直接説出那句," 接下來要繼續卷產品力 ",低調宣告了一加的目标就是要加強行業產品内卷,以產品力優先取勝的戰略。
一加 12 的產品力,到底有多強?很難一一例舉,就像李傑説的那樣,實在太多。
簡要概括來説,首先是螢幕,與京東方聯合定制的 OLED 微曲屏——護眼明眸 " 東方屏 ":支持 2K+120Hz LTPO3.0 自适應刷新,局部峰值亮度達 4500nit,支持 2160HZ 高頻 PWM 調光。
這塊螢幕内置 OPPO 首款自研顯示芯片 Display P1:搭載自研畫質引擎,具備業内首項手機 " 單像素獨立校準 " 技術,通過對螢幕上每個像素的獨立校準,可避免顯示時的顆粒感,從而畫面顯示更純淨。
同時,東方屏的色彩均勻、通透性、低灰階亮度和色偏等,均使用電路級解決方案,刷新 18 項目 DisplayMate A+ 紀錄,成為首款拿下 DisplayMate A+ 認證的國產 2K 手機螢幕;實現杜比視界标準兼容,這個配置通常只有在 Pro 版高端旗艦機型上才有,可見一加 12 雖然看着是标準版,但產品力定位是 Pro 版。
這塊優秀的螢幕采用 " 明眸護眼 " 技術,通過 2160Hz 高頻調光、類 DC 調光、硬體低藍光設計、類自然光顯示,以及環境光自适應等多項功能相組合,全方位照顧用户在遊戲、觀影、夜間閲讀等各種場景下的護眼需求。
其次是影像。一加 12 影像設計由 OPPO Find 旗艦團隊操刀,在 OPPO 體系内首發 " 超光影影像系統 ":包含三顆後攝、與之搭配 "ProXDR" 螢幕、以及相應的成像和顯示算法。
這三顆後攝分别為與索尼聯合研發的 LYT-808/5000 萬像素廣角主攝,4800 萬像素的 IMX581 超廣角 / 微距兩用鏡頭,以及 6400 萬像素的超光影潛望式長焦(OV64B),加上哈蘇色彩調校。
一加 12 後置的三顆鏡頭,其中潛望式長焦的傳感器并非頂級,但 OPPO Find 影像調校團隊擅長的大光圈長焦能力,對等效焦段的高倍變焦場景的白平衡高度把握能力,以及近距對焦三後攝功能的靈活調用能力,讓一加 12 的影像表現能和競品小米 14Pro 打得有來有回,不落下風。
除了可變光圈和長焦微距能力遜于小米 14 Pro,其他的比如像素四合一、雙原生 ISO、DOL-HDR、全像素全向對焦等技術(這些也是索尼高端傳感器的标配能力),都與小米 14 Pro 持平,而 12bit ADC(模數轉換器)采樣精度是小米 14 Pro 的 4 倍,在硬體上限可吊打之。
值得一提的是,一加 12 在拍攝部分物體時,因三攝功能的靈活切換,有些場景能實現長焦微距功能。但是,一加 12 官方沒有説明其具有長焦微距能力。這是華爾街見聞在測試拍攝性能時發現的 " 隐藏 " 能力,而非一加 12 的标準功能。
此外,一加 12 的後置三攝,在處理人像和夜景光影時,顯得極為靈活:側重場景自然光線還原。也就是説,對于暗夜的暗光部分,不 " 主動 " 增亮,而對于暗光部分,又能做到還原細節,最終呈現的效果就是——這就是晚上拍的,而不是把夜景拍成白天的效果。
堅持卷產品力、定價和堆料
一加 12 定位高端旗艦,但對性能的追求有點狂熱,畢竟業内高端旗艦大部分追求性能均衡,表現穩定,故而調校一般不會過于激進。
但是,一加 12 例外。
一加 12 搭載骁龍 8Gen3 旗艦芯片,頂配版配置 24GB LPDDRX5 DRAM 内存和 1TB UFS4.0 閃存,這被稱為性能高端鐵三角組合。
為什麼説一加 12 調校風格激進,狂熱追求性能表現?
追求極致的散熱效果,可以作為觀察視窗。在什麼場景下會強調散熱效果?就是 CPU 頻率跑滿的場景(比如運行高負載遊戲),同時要求控制能耗。因為這直接關系到用户手感温度和續航性能,屬于能被用户直接感知的部分。
一加 12 采用的散熱材料,是面積高達 9140 平方毫米的超大型 VC 均熱板。此次也繼承了此前一加 Ace2 Pro 首發的 " 拉瓦爾氣道 " 設計,雖然散熱材料面積 Ace2 Pro 持平,但工藝更進一步。
通過加持超大散熱 VC 均熱板、微架構超算引擎調校、内存基因重組和煥新存儲設計等技術,一加 12 在不使用額外散熱的情況下,安兔兔能跑出 220 萬分 + 的成績,僅比開啓散熱模式的跑分低 1%。
為了極致性能帶來的產品力表現,一加不惜工本。舉個例子:2022 年 8 月 9 日,一加發布 Ace Pro,在業内首次淘汰 8GB,直接從 16GB 起步。那時内存并沒降價,因此不是因為内存價格低,一加才趁機推出大容量 DRAM。
" 我們做的時候并非因為内存降價,(若因為降價才做),那不是產品優先,而是成本導向。" 李傑説," 對我們來説,内存價格漲跌,這都是外界因素。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就是必須堅持‘產品力優先’戰略。"
此次一加 12 各内存組合版本定價,稱得上 " 卷 " 出極致:12GB+256GB,标價 4299 元,小米 14 Pro 定價 4999 元,小米 14 标準版定價也是 4299 元;16GB+512GB 定價 4799 元,而小米 14 Pro 定價 5499 元,小米 14 定價 4599 元;16GB+1TB 定價 5299 元,小米 14 Pro 定價 5999 元,小米 14 價格 4999 元。
另外,一加 12 的 24GB+1TB 規格,定價 5799 元,小米 14 Pro 沒有同類規格。
很明顯,一加 12 各内存規格版本,與小米 14 Pro 同規格產品定價相比,都便宜 700 元;一加 12 的 24GB+1TB 規格比小米 14 Pro 的 16GB+1TB 規格,便宜 200 元。
什麼是產品力優先?產品力和定價的關系是什麼?
李傑説," 產品力接近,一加定價一定更極致;價格接近,一加產品力一定更領先。" 這就是一加 12" 一部,即全部 " 的内涵,這也是一加的整體策略。
" ‘產品力優先’不是硬體或參數優先,這些硬體、堆料、參數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體驗。" 李傑説," 一加接下來要走的路,首先肯定還是硬體頂級,也就是大家説的堆料。連料都不堆,非得説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能把硬體參數就不夠好的東西比别人搞得更好,這不現實。硬體的部分是基礎,我們肯定在各個檔位會選用這個檔位最好的硬體。"
有何考量:可以三年不盈利
作為 OPPO 子品牌,對產品力追求如此熱情,而定價又如此激進,會不會傷到 OPPO?一加和 OPPO 的關系是什麼?
一加創始人劉作虎説,"OPPO 和一加在運作上相對獨立。除共享底層架構、平台、技術和供應鏈,兩個品牌各有其清晰定位、獨立產品線研發體系和營銷體系,通過建立各自的品牌特色,針對不同的用户,推出差異化的產品。"
對此,李傑做了進一步解釋,OPPO 是一個全渠道品牌,覆蓋的人群比一加更大,兩者的目标群體不同。
一加更聚焦性能賽道,產品首發技術也聚焦性能;整個模式包括產品的定位和用户人群,更多側重于年輕男性市場和學生人群等,這是一加的策略。有專門的團隊從品牌、市場和產品角度做一加,并與 OPPO 共用底層技術、平台架構、供應鏈、售後和渠道等。
目前,一加整個產品結構分四個模塊:從 2000 元檔一直到 5000 元檔,分别是 Ace V、Ace 數字、Ace Pro 和數字系列旗艦。
其中,數字系列即 4000-5000 元 + 檔位;Ace 系列,定價區間由高到低分别為:Ace Pro、Ace 數字和 Ace V,相應價位段分别為 3000-4000 元 + 檔位、2500-3500 元 + 檔位和 2000-2500 元 + 檔位。
劉作虎説," 一加數字系列是一加的高端旗艦,定位前沿科技的引領者;Ace 系列則作為性能标杆,目标是做旗艦體驗的普及者。"
很明顯,一加產品系,目前沒有 2000 元以下的價格段。
李傑説," 現在就四款產品(一加數字 +Ace 系列),每款產品打一年,中間也不搞迭代。我們的目标就是每個檔位的產品都做到這個檔位最好,這是我們產品規劃的思路。現階段我們更重要的是先把數字系列和 Ace 系列做到更好。2000 元以下價位段,如果市場有需要,我們也不是不能考慮,但目前暫時沒有這個規劃。"
從一加的產品力角度看,比如性能、螢幕、影像、散熱、遊戲、命名和定價等等維度,體現了一加 12 的強悍競争力,但如此激進的定價策略,看上去很難有利潤。據一加解釋,這是出于其主動控制的結果。
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一加 12 銷量越多,成本越高,而利潤可能很微薄,甚至接近于零。李傑承認利潤不是一加現階段的重點," 利潤不是目前我們最大的考慮,之前 9 周年就説過,未來三年一加硬體綜合淨利潤率可以為零。"
如此大費周章,甚至不惜零盈利,到底為什麼?
李傑説," 我相信具備好口碑的產品,能幫我們更多地吸引沒用過一加的用户。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好產品建立好口碑,用好口碑再去影響周圍的人,這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用户。我們希望形成這樣正向的循環:這樣我們也能更多地做投入以研發新技術,從而聚焦、做出好產品和優異的技術體驗,再開始一個新的正向循環。"
這可能就是劉作虎説的一加要堅持 " 不追随、不盲從、不将就,讓一切都回歸用户價值 " 的落地路徑。
但是,商業的本質或者説天然的任務是盈利。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一加主動選擇不盈利,但也明确了時間節點:2023-2025 年。這説明,一加當前的核心任務,很可能只是在目标群體中镌刻 " 產品力強悍 " 和 " 無限追求實現用户價值 " 的深刻印記,至于銷量占有率,并非第一追求目标。
由此,不難推測,一加很可能會主動控制銷量規模,将成本和代價降到最小,以便在 2025 年期滿之後,實現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