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拜耳進入拆分倒計時?業績表現不佳、深陷“除草劑致癌”訴訟,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拜耳 2023 年三季報截圖
藍鲸财經 屠俊
當地時間 1 月 17 日,拜耳全球官網信息顯示,其将在全球範圍内啓用一個名為 "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新運營模式,以此減少層級、消除官僚主義、精簡機構并加快決策進程,目标就是讓拜耳更加敏捷,能夠顯著提高運營效率。
業内認為,此次拜耳啓用 DSO 類似高層裁員計劃,而這或許是拜耳拆分的前奏。
" 由于種種原因,拜耳目前處于困境。為了迅速、持續地改善我們的運營表現和提高運作空間,有必要采取影響深遠的措施。我們希望讓拜耳盡快回到成功的道路上," 拜耳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兼勞工主管 Heike Prinz 在新聞稿中指出。
2023 年前三季度淨利潤下滑," 除草劑致癌 " 深陷高昂訴訟
Heike Prinz 所説的困境或指拜耳目前的經營業績。
根據拜耳去年 11 月公布的 2023 年三季報顯示,其前三季度其整體營收 357.75 億歐元,同比下滑 7.65%;淨利潤虧損 42.78 億歐元,同比去年下滑 220.88%。
拜耳目前業務分為三塊:做物科學(Crop Science)、制藥業務(Pharmaceuticals)以及消費者健康(Consumer Health)業務。
三季報顯示,上述三個板塊銷售數據都有所下滑,其中做物科學(Crop Science)和制藥業務(Pharmaceuticals)占比最大,前者 2023 年前九個月銷售額為 176.4 億歐元,同比下滑 10.0%;後者前九個月銷售額為 135.02 億歐元,同比下滑 6.2%。
做物科學(Crop Science)板塊,可以看到其主要營收業務除草劑業務前九個月整體銷售額下滑 32%,拜耳在财報中提到,主要由于其草甘膦產品價格大幅下降。
而在制藥業務(Pharmaceuticals)板塊,拜耳最主要的產品是口服抗凝藥 Xarelto ™ ( 利伐沙班 ) 和眼科藥物 Eylea,但這兩款藥物在 2023 年前九個月表現并不佳,前者下滑 8.4%;後者微增 0.5%。
除了重要產品表現不佳,拜耳近幾年更是深陷 " 致癌 " 除草劑 Roundup 的訴訟泥潭。
2016 年,剛接受 CEO 一職的維爾納 · 鮑曼 ( Werner Baumann ) 決定從農業入手,加大作物科學的競争優勢,在 Baumann 力排眾議下,2018 年 6 月,拜耳斥資 630 億美元完成收購種子公司和農藥生產商孟山都,創下德國公司海外收購交易之最。
但就在拜耳完成此次收購案,成為孟山都的唯一股東後沒多久,也就是 2018 年 8 月,孟山都被指認隐瞞除草劑危害,于當地時間 8 月 11 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方面由陪審團裁決,孟山都被判賠償患癌園丁 2.89 億美元,約合 19.8 億元人民币。
當事人 46 歲的德維恩 · 約翰遜(Dewayne Johnson)日常工作包括噴灑孟山都公司生產的除草劑 " 農達(Roundup)" 等產品,每年使用 " 農達 " 除草劑 20-30 次。
約翰遜説,他在工作中發生過兩次意外,身體被除草劑浸濕。第一次意外發生在 2012 年。而 2014 年時,約翰遜被确診患有非何傑金淋巴瘤,時年 42 歲。目前,他全身 80% 的面積都布滿了傷口。在病情最糟糕的時候,他無法講話。
而約翰遜僅是數以百計起訴孟山都公司的當事人之一,以其為開端,拜耳陷入訴訟漩渦,去年 11 月,美國地方法院裁定,因為 Roundup 的致癌問題,拜耳需向 4 名被告賠償 15.6 億美元。
而自收購孟山都以來,拜耳已支付了超過 100 億美元來解決與這款最暢銷除草劑的相關索賠,還預留 64 億美元用于未來的法律費用。拜耳在三季報中指出,截至 2023 年 10 月 10 日,在總共約 165 000 項索賠中,約 113 000 項已得到解決或者因為各種原因不符合資格。
也就是説,當下仍有約 5 萬起索賠案懸而未決。
制藥背景新 CEO 上任,抛出拆分計劃
Werner Baumann 是否後悔過對于孟山都的收購不得而知,不過,去年 2 月,拜耳宣布由比爾 · 安德森(Bill Anderson)接替 Baumann 成為拜耳的下一任 CEO。Anderson 于去年 4 月加入拜耳,并于 6 月正式擔任拜耳集團 CEO。與此同時,Baumann 在任 CEO7 年後,提前離職。
在今年三季報公布後,Anderson 曾表示," 公司 2023 年度的業績表現不太理想。營收近 500 億歐元,但現金流為零,這是難以接受的。"
他當時表示,到明年年底(也就是 2024 年年底),拜耳将取消多個管理和協調層級。
" 這将釋放我們團隊的力量,使大家專注于完成使命,從而扭轉局面。組織中 95% 的決策權将從管理者手中轉移至執行工作的員工手中 "。安德森表示,雖然這将涉及工作崗位的顯著縮減,但它并非傳統的成本削減計劃。
就組織結構方案而言,安德森指出,除維持現在的三個事業部外,拜耳仍在評估剝離健康消費品事業部或作物科學事業部的方案。
" 我們也考慮并放棄了一些選項。例如,我們曾考慮同時将公司拆分為三個業務,但現在已排除了這個選項。三方分拆需要執行兩步式過程 "。安德森表示。
有分析師估計,拜耳的健康消費品部門價值在 150 億至 200 億歐元之間,分拆消費者健康業務或是創造價值的最簡單方法。
公開信息顯示,Bill Anderson 曾在渤健、基因泰克、羅氏制藥等多家制藥公司任職核心職位,曾參與了 25 種新藥的開發和上市,其中包括 15 種重磅暢銷藥物。
Anderson 的上任,業内普遍認為拜耳開始更注重制藥板塊的投入。
事實上,其 2023 年三季報中也傳遞出一些好消息,比方説,其前列腺癌新藥 Nubeqa2023 年前九個月銷售同比增長 98.4%;可申達(Kerendia)2023 年前九個月銷售同比增長 213%。
近年來,拜耳還在大力投資細胞和基因治療領網域。公開數據顯示,在過去 5 年,拜耳對 CGT 的投資額已超過 50 億美元。光是 2020 年 10 月宣布收購 AskBio,交易就高達 40 億美元。AskBio 的產品組合,涵蓋神經肌肉、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和代謝、罕見病等多個領網域。業界預估投資 CGT,可能會幫助拜耳的營收增長數十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