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3年前的鄭州暴雨,蝸牛殼還記得,歡迎閲讀。
大家好,這裏是環境小喇叭欄目的第 16 期。這一期,我們為大家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環境研究和新聞:
1)小小蝸牛殼,卻記錄了地球氣候的大事件
2)什麼?發表情包也會加劇氣候變暖!
3)中國運動員,把 " 廢棄塑料 " 穿在身上
4)建築長得奇形怪狀,卻是為了 " 自然涼 "
5)報告稱 2023 年歐洲有超過 47000 人因高温死亡
6)刻意隐瞞破壞生物多樣性,能源公司公開信息存疑
小小蝸牛殼,
卻記錄了地球氣候大事件
2017 年,印度曾有學者利用蝸牛殼,推算得到印度過去的降雨量,反映出蝸牛殼與降雨之間的潛在聯系。最近,發表在《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的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證實,蝸牛殼是氣候大事件的 " 記錄儀 ",蝸牛殼中的同位素組成會因極端氣候發生變化。
研究的是條華蝸牛(Cathaica fasciola)|Pixabay
在古氣候學領網域,人們往往會通過檢測氧 18(18O)與氧 16(16O)的比值——也被稱為 " δ 18O" 來推測降雨量的變化。
2021 年 7 月 20 日,鄭州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研究人員分别收集了暴雨發生前(2021 年 6 月 18 日)和暴雨發生後(2021 年 12 月 18 日)的蝸牛,利用多種質譜儀器對蝸牛殼的化學成分進行檢測。經比較,研究發現蝸牛殼在 2021 年 6 月 18 日至 9 月 18 日期間,δ 18O 數值下降明顯,蝸牛殼的微觀結構也出現顯著差異,而這段時間正好是鄭州特大暴雨發生的時間段,説明蝸牛殼能有效記錄暴雨事件的發生。
随着極端氣候不斷增多,通過小小的蝸牛殼,人類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了解降雨的變化趨勢,進而更好地預估未來極端暴雨可能出現的頻率。
什麼?發表情包也會加劇氣候變暖!
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在《知識管理研究與實踐》(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上發表了文章,認為表情包和電子郵件泛濫都會對全球氣候造成不良影響。
哈?人真的不能沒有表情包
表情包也是網絡數據,它們往往被存放在 " 雲端 ",供人們使用。然而,這些數據中心在儲存數據的同時,會消耗大量能量,釋放許多熱量到外界,加速全球變暖的進程。因此,過多表情包等數據的存儲,實際上會給全球氣候帶來不良的影響。
但研究人員關注的地方不止于此。他們發現,在 " 雲端 " 存儲的諸多數據中,有 68% 的數據只被使用過一次,并且此後再也沒有被使用過,這些數據也被稱為 " 暗數據(dark data)"。大量暗數據的存儲不僅拉低了數據中心的工作效率,同時也給地球造成了不必要的環境負擔。因此,其實不論是表情包、截圖,還是電子郵件、聊天記錄,想要減輕地球負擔最有效的辦法,是清除 " 雲端 " 中的暗數據,而不僅僅是表情包一類數據。
不能發貓 meme 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x)
所以表情包還是可以發的(大松一口氣)!如果有再也用不到的檔案、表情包或者郵件,動動手指删除它,不僅是數字斷舍離,也給減少全球變暖做點貢獻。
中國運動員,把 " 廢棄塑料 " 穿在身上
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們穿的領獎服給奧運再添點綠。這套領獎服是安踏利用再生滌綸、再生尼龍等環保面料做的。
不論是再生尼龍還是再生滌綸,它們主要都是通過回收廢舊尼龍制品實現循環利用的。這些原材料包括廢舊衣物、漁網、泡料,以及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一類生活垃圾——廢棄塑料。在分類回收後,它們經 " 預處理 - 物化處理 - 低温熔融 - 紡絲成形 " 等工序,最終形成了我們在領獎台上看到的樣子。
廢棄塑料都和運動員 " 貼貼 " 了?|新華社
除了 " 變廢為寶 ",這套領獎服也有出色的彈性、透氣性和抗水性,還便于打理、不易變形。希望廠商們多多加油,讓廢塑料 " 換個馬甲 " 再繼續發揮價值。
建築長得奇形怪狀,
卻是為了 " 自然涼 "
近日,發表在 Nexus 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将建築外牆設計成鋸齒狀的結構,能提高建築自然冷卻的能力,不需要消耗任何能源。如果你想象不出來鋸齒狀的外牆,不妨看看下面這張圖。
不好!建築長牙了!|Ossip
這樣的設計,将原本只有一個面的牆抽成了傾斜角度不對稱的兩面,其中一面面向太陽,另一面則面向地面。
面向太陽的一面像普通外牆一樣接收太陽輻射,同時向天空發射輻射。使用特定材料或塗層,這一面發射的輻射可以穿透大氣層并到達外太空,而不會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吸收。
面向地面的這一面可以反射地面發射的輻射。地面在白天吸收太陽輻射後會加熱,再向外釋放熱量。當外牆反射這部分的輻射時,就可以減少建築物内部的熱量吸收。
如此一來,鋸齒狀的外牆便能更好地向外發射和反射輻射,加快降温的速率。
為了進一步探究該外牆實際的冷卻效果,研究人員利用相關材料制作了鋸齒狀外牆的樣品,并利用冰水混合物和 60 ℃的黑色鋁箔紙分别模拟真實的天空和地面。結果發現,鋸齒狀外牆的冷卻效果很好,與傳統的輻射冷卻材料相比,建築温度還能進一步降低 2~3 ℃。将該樣品放在室外進行實際測試時,研究人員發現外牆的冷卻效果依然十分優秀。
不過,在實際應用中,這樣的設計仍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設計對外牆的反射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反射輻射的同時,牆面也極易造成光污染;此外,現實中飄散着大量灰塵,如何維持牆面的整潔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歐洲 2023 年超過 47000 人因高温死亡
根據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發布的報告,2023 年歐洲有超過 47000 人因高温死亡,盡管低于 2022 年的死亡人數(當時預估死亡人數超過了 6 萬人),但對歐洲來説,這樣的情況仍然十分嚴峻。
歐洲是全球變暖最快的大陸,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大約兩倍。當地居民也不得不面對日益嚴重的高温風險。這次巴塞羅那的報告統計發現,2023 年與高温相關的人口死亡率前三的歐洲國家分别為希臘、保加利亞和意大利,而這三個國家都集中在南歐;若是從死亡人數來看,去年排名前三的國家則分别是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
羅馬的室外氣温甚至超過了 40 ℃|Cecilia Fabiano/LaPresse via AP
盡管高温難耐,報告發現大部分死者的死因并非是高温中暑,而是與心髒、肺部等身體疾病相關。高温促使了疾病的快速惡化。
報告還對死者的特征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在歐洲,女性與高温相關的死亡率比男性高出 55%;而 80 歲以上的人群與高温相關的死亡率也遠遠高于 65~79 歲的人群。面對來勢洶洶的高温天氣,除了做好基本的預防措施,社會還要從人體生理、年齡結構等層面對不同人群加以細致的關注,提供更細分的支持。
不止歐洲,在中國,高温也給不少人帶來健康風險。去年發表在《柳葉刀》子刊上的報告指出,中國氣候變化的健康風險也在上升。2022 年,破紀錄的熱浪導致中國人均熱浪天數達到 21.0 天,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達到破紀錄的 5.09 萬人(該數字是基于模型推算)。
刻意隐瞞破壞生物多樣性,
能源公司公開信息存疑
近期,發表在《行為與實驗金融雜志》(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Finance)的一篇文章發現,歐洲許多能源公司在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并未提及公司涉及的環境負面事件,或披露信息不完整,誤導社會輿論,包裝公司的虛假形象。
綠色發展的背後或許還有許多灰色地帶|Pixabay
研究人員對歐洲 30 家能源公司的官方報告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法國電力集團(EDF)、葡萄牙電力公司(EDP)、西班牙國家天然氣公司(ENEL)等大型能源公司。在 2020 年與 2021 年兩年時間,這些公司先後被揭露涉及 47 起環境破壞事件——例如森林砍伐、鳥類觸電、物種栖息地被破壞等。然而僅有 23% 的事件在公司的報告中被明确披露,對于其餘事件,公司則選擇性披露了其中影響積極的一面,試圖樹立良好形象。
在披露信息中,公司往往會用 " 可能 " 等措辭來評估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以掩蓋定量檢測結果的缺失,并且習慣以 " 正在進行中 "、" 計劃制定中 " 等空洞的語句來搪塞讀者,營造出一種解決問題的假象。此外,它們還喜歡通過将責任分擔給其它利益相關者來淡化公司應負的責任。
參考文獻
[ 1 ] https://www.shkp.org.cn/articles/2024/07/if393430.html
[ 2 ]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science/china-snail-shells-tell-tale-of-superstorm
[ 3 ]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443236-the-surprising-wall-pattern-that-could-keep-buildings-cooler/
[ 4 ] 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article/2024/aug/09/excess-memes-photos-and-reply-all-emails-are-bad-for-climate-finds-study
[ 5 ]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vironment/more-than-47000-people-died-europe-last-year-due-heat-report-says-2024-08-12/
[ 6 ] https://www.euronews.com/green/2024/08/12/italy-spain-germany-the-european-countries-where-the-most-people-died-from-heat-last-summe
[ 7 ]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53406
[ 8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4635024000571?via%3Dihub#tbl0005
作者:小小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