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曾因情色被禁,如今成為經典,這本書主打就是讓女人清醒,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當我發現這個時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閲讀後,我決定除了推薦童書,也做一些經典作品的推薦與解讀,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經典解讀。
只有我們自己先豐富了,才有餘力帶動孩子提升。
今天是經典解讀的第4本書,我們一起來讀福樓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
▲來源:當當
推薦版本:讀客文化插畫珍藏版
版本推薦理由:許淵衝先生經典翻譯作品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姐妹,很快 " 和千媽一起讀經典 " 欄目也會跟大家見面。^v^
浮躁時代,我們一起安靜讀書,閲讀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為我們帶來豐盈的靈魂和寬廣的認知。
過往回顧:
經典解讀第 1 本:《M 型社會》
經典解讀第 2 本:《面紗》
經典解讀第 3 本:《小王子》
不用因為 " 情色 " 兩個字質疑文章标題,它是真實,不是噱頭。
你們可能想象不到,文學史巨著《包法利夫人》剛面世時,迎來的并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訴訟。
1856 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志》上連載,引起軒然大波。
法國當局甚至對作者福樓拜提起公訴,指控小説内容 " 傷風敗俗 ",雖然最終以 " 宣判無罪 " 收場,一度也被封為 " 禁書 "。
不過你們也知道,這世上很多東西都是越禁越火,人性使然。
于是,随着《包法利夫人》在民間廣泛傳播,隐居鄉野的福樓拜也從此奠定了自己的文學聲望和地位。
關于這部小説,還流傳着一個段子。
據説有天朋友來拜訪福樓拜,發現他坐在門前嚎啕大哭,朋友問他出了什麼事,他説,包法利夫人死了。
當朋友弄清楚包法利夫人是誰後,笑着説,你就是作者,你可以不讓她死。
福樓拜説,她非死不可,她已經活不下去了,無論如何我都改變不了她的結局。
我很理解福樓拜的心情。
這部小説不只是在講一個女人為欲望燃燒致死的悲慘故事。
隐藏在 " 情色 " 冰山下,是理想與現實巨大落差的痛苦。
每個曾對生活現狀不滿意的人,每個受過不得之苦的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包法利夫人的影子,包括福樓拜本人,也包括我自己。
所以,我沒有辦法像旁觀一個和自己毫不相關的故事一樣,旁觀她的一生,更做不到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居高臨下地評判她。
這篇文章,我只想通過小説中包法利夫人的行為邏輯,分析她身上的 " 可憐 " 之處,以及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 " 之處。
▲來源:電影《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愛瑪,是農場主的女兒。
愛瑪的悲劇,源自她對生活不切實際的期待。
她理想中的生活由兩部分組成:
充裕物質構築的優雅、精致;
才華橫溢、英俊男人帶來的浪漫愛情。
愛瑪渴望生活在巴黎而不是鄉下,渴望在巴黎的高級裁縫店定制新潮時裝,盛裝參加化裝舞會、看賽馬、聽歌劇,渴望家裏有考究的家具和精致的茶點。
莫泊桑短篇小説《項鏈》裏的描述,可以完美诠釋愛瑪參加過一次上流舞會後的心情:
" 她一無所有,沒有漂亮衣服、沒有珠寶首飾,然而她卻對這些東西情有獨鍾,笃信自己生來就是為了享受如此精妙絕佳之物。"
她渴望和有貴族頭銜,佩戴勳章、戴領結的男人跳華爾茲,然後發生轟轟烈烈、纏綿悱恻、極致浪漫的愛情。
書中,福樓拜這樣描述愛瑪對愛情的理解:
" 她總是期待着愛情驟然降臨,電光閃閃,雷聲隆隆,仿佛九霄雲外的狂飙,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秋風席卷落葉般,把整個心都帶往深淵。"
她覺得只有這樣的生活才值得一過,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應該過的。
可無論是她自己、她父親還是她丈夫,都沒有能力讓她過上這樣的生活。
她的父親不過是一個愛喝點小酒的農民,她的丈夫不過是一個醫術平庸、缺少情趣的鄉村醫生,雖然愛妻子,但他木讷實際,不會察言觀色,無法察覺和理解妻子的内心世界。
愛瑪計劃在花園裏放上幾張長凳,修個噴水池,再在水池裏養上幾條金魚,當她興致勃勃向丈夫訴説時,丈夫卻嘟囔着天氣冷迅速進了屋;愛瑪心情不好時會彈彈鋼琴,丈夫在一旁故作欣賞狀,卻完全感受不到妻子内心的波瀾。
他們就像兩條平行線,無法同頻共振。
缺失了心靈溝通的愛,讓丈夫面對精神世界豐富的愛瑪無能為力,而愛瑪無從宣泄的痛苦也一天天累積。
當痛苦淤積太多,仿佛火山需要爆發一樣,愛瑪最終選擇向外界尋求飛蛾撲火般的 " 愛情 ",才有了後來的被欺騙被傷害。
可是愛瑪對生活這些期待到底是從哪裏來的呢?
她為何不能安分地過一個農民女兒和一個鄉村醫生太太常見的生活,卻對奢華的上流生活生出痴心和妄想?
一個人對生活的期待,是不會憑空產生的,人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往往來自經歷和見聞。
愛瑪對生活的期待,剛開始脱胎于她在修道院接受的影響。
她本來只是農民女兒,但父親因為疼女兒,把她送去和上層小姐們一起在修道院接受貴族教育,學了一堆貴族式的言談舉止和生活趣味。
她會跳舞、繪畫,喜歡讀書、彈鋼琴,可這些才情在她身處的環境中毫無用處,反而讓她顯得與周遭格格不入。
鄉下沒有舞會可以參加,更沒有人和她讨論文學、詩歌和繪畫。
小説裏有個細節,愛瑪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五,都會摘些鮮花放到母親墳頭,可是家裏花匠根本不理解她的做法。
愛瑪開始惱恨這種生活,她讨厭鄉村,讨厭羊群的叫喚,讨厭院子裏的雞,也讨厭俗不可耐的鄉下人。
塑造她愛情理想的則是她在修道院裏接觸到的大眾傳媒,那些流行愛情小説,以及描述貴族生活的畫冊。
它們是在偏僻小屋暈倒的落難貴婦、在城堡等待騎士的夫人,是月下扁舟,林中夜莺,山盟海誓,是眼淚和吻。
這些以貴族生活為背景的浪漫小説,成了愛瑪理想生活的藍本,培養了她不切實際的愛情觀,她幻想炙熱、浪漫、矢志不渝的愛情,可沒有人告訴她,小説裏描述的生活是失真的。
如果説修道院的貴族教育和愛情小説,只是給了愛瑪一個抽象、朦胧的想象,去伯爵家做客、參加舞會的經歷,則讓一切的想象都具象化了。
她對理想中的男人有了具體想象,對理想的生活有了具體想象。
那次做客深刻地改變了愛瑪,用福樓拜的話説就是:
" 她的心就像那雙緞底鞋一樣,與豪華的生活接觸過一回,上面留下了一些難以磨滅的東西。"
這直接導致了愛瑪在無法抑制,肆意滋生的欲望裏越陷越深。
不幸的是,她遇到了風月場中的老手羅多爾夫。
羅多爾夫是玩弄感情的高手,一眼就看出愛瑪渴望愛就像魚兒渴望水一樣,他用甜言蜜語敲開愛瑪的心,再用手段把愛瑪拿捏得死死的。
然後,可憐的愛瑪又遇到了居心叵測的商人勒樂。
他故意拿些漂亮東西給愛瑪看,告訴她 " 不用着急給錢,手頭緊可以借 ",誘騙愛瑪欠下高息借款。
勒樂就是 19 世紀的消費主義代言人,像伊甸園裏的毒蛇一樣在愛瑪的耳邊耳語 " 像您這樣高雅的女人,只有好的東西才配得上您 ",直到斷定她再沒有可壓榨的價值,才露出獠牙。
最後,愛瑪不得不變賣家當還債,失去所有的她,終帶着對世界的失望服毒身亡。
你大可以鄙視愛瑪不守婦道、自作自受,但如果認真讀完,幾乎人人都會理解和共情愛瑪,福樓拜在給朋友的信中就曾提到,自己就是包法利夫人。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愛瑪的行為:
對超越自身階層的東西有着不切實際的向往,在心中熊熊烈焰的驅使下,去追尋自己向往的生活,最終卻難以駕馭和承受,落得慘烈結局。
其實,每個普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包法利夫人的身影。
這也是《包法利夫人》一百多年來,觸動無數人的内核,我們可以把愛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類比成很多東西,比如成功、真理、道德、信仰等等,情感都是相通的。
那麼,《包法利夫人》實質上就變成了,一個理想主義者之死。
現代社會中," 理想 " 有着最褒義的感情色彩," 人應該有理想 "、" 為了實現理想不懈奮鬥 "、" 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理想 ",哪怕是在如今各類自嘲解構的語境之下,大概也沒人認為這些話是毒雞湯。
可是我們稍微深一步思考," 理想 " 就會顯現出它與現實間的矛盾。
愛瑪錯不在她的欲望、她的理想,她錯在不懂得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錯在把美好生活的指望都放在别人身上。
這讓我想起莫泊桑《項鏈》中的瑪蒂爾德,曾經也羨慕上流社會的生活,愛慕虛榮,但面對丢失借來的項鏈這個沉重打擊,她能夠堅強面對,轉而成為一個樸實的女人。
瑪蒂爾德用十年青春賠償了項鏈,這件小事毀了她,但更大的意義在于成就了她,讓她看清生活的本質。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呢?
我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
福樓拜在書中有一段對愛瑪内心世界,一針見血的剖析:
" 她喜歡教堂,但喜歡的是教堂外的花卉;她喜歡音樂,但喜歡的是情意綿綿的歌詞;喜歡文學,其實是喜歡文學帶來的浪漫與刺激。她愛大海,只是為了海上的洶湧波濤;她愛草地,只是因為青草點綴了斷壁殘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滿足她心靈需要的,她都認為沒有用處;她多愁善感,而不傾心藝術,她尋求的是主觀的事,而不是客觀的景。"
從這段描寫中,不難體會到,愛瑪對生活本質理解的淺薄。
和愛瑪一樣,我也喜愛美好事物。
但和愛瑪不同的是,我并不鄙視美好之下的泥土。
我深知,正是那些看起來肮髒的泥土,讓美好變得踏實。
一個女性,可以有真摯的情感,可以在俗世裏保持單純,也可以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這一切都需要強大内核去支撐。
構成這個強大内核是你的資源、能力、努力、積累、三觀……是即使孑然一身也能活得精彩的底氣。
而從我有限的人生閲歷來看,這份底氣是需要依靠自己在泥土中跋涉,穿過黑暗和恐懼,艱難拾級而上,慢慢累積才能獲得的。
這才是生活的本質。
説回小説 ~
福樓拜以自己為原型創造了愛瑪,他們都有着浪漫主義個性,不得不承受着敏感且深刻于普通人的精神痛苦,但他們又是不寂寞的。
福樓拜将自己的浪漫主義情感傾注于藝術,寫出了不朽作品,給世人藝術的美感,現實的思考。愛瑪雖然失去所有,卻得到了丈夫至死不渝的寵愛,這也許就是冷酷現實裏的一點慰藉吧。
希望啊,是個好東西,不是嗎?我們終要朝光明之處,大踏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