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HUD,注意汽車智能化的這塊短板,歡迎閲讀。
文|徐蔡钰
編輯|李勤
全系無 HUD 的小鵬,車主長期在讨論:" 買電車是不是一定要有 HUD",未提供 HUD 選配的 ET5 更是成了許多蔚來車主的遺憾,而全系标配 HUD 的理想汽車曾明确表示:" 我們希望 HUD 不僅僅是輔助,而是讓它徹底替代儀表盤,駕駛員只用看前方就夠了 "。
HUD 對駕駛安全的正向作用毋庸置疑,在時速 120 的高速公路上,低頭看一眼儀表盤的功夫,車輛已經行駛 33 米之遠,減少駕駛員的低頭動作,無疑增進了行駛安全性。在導航等更多信息加入後,不少使用者表示,除了復雜路口,基本不用低頭分散注意力了。并且,具有一定縱深度的 HUD,還避免了眼球在遠處道路與近處儀表屏之間頻繁切換導致的失焦。
看似「絕對」安全的 HUD,未能像實體儀表盤般被車企與用户接受,產品力與成本是一大原因。市面上 HUD 的選裝價格在 5000-8000 元不等,需要在儀表台挖一處 " 深坑 " 放置光學組件,并且更換有特定反射介質的擋風玻璃,後期無法加裝。而未提供 HUD 前裝選項的車型,普遍被認為是壓縮成本。
在這樣的成本下,HUD 的技術尚不成熟,有些車型 HUD 顯示位置不适,車主仍需在 HUD 與遠處路面間切換,有些車型 HUD 炫光晃眼嚴重、導致暈車,更是有些車型 HUD 有明顯模糊、看不清顯示的數字。顯示的不穩定性,便相當于駕駛安全的不穩定性。
人眼是最敏鋭的捕捉器,如果説底盤好壞較難察覺,那麼 HUD 就是不可能騙過消費者的產品。目前 HUD 仍是野蠻生長階段,企業自主研發,自查合适後便量產上車,缺乏系統客觀的評價與測試體系,而怎樣的 HUD 才算合格好用呢?
小米汽車 HUD 示意圖
光學難題:清晰無重影、畫面無畸變
清晰度是 HUD 的命脈。以 92 英寸超大 HUD 為亮點的領克 08,在交付後就遇見了 HUD 的第一道難關:重影、畸變。從實拍圖片中可以看到,在駐車狀态的歌曲顯示界面,左側文字出現明顯重影,且文字的平整度不一,右側歌名處,括号的兩個括弧彎曲度不是同一水準,同行歌詞所在水平線的準度也有待加強。
領克 08HUD|圖源懂車帝網友
領克 08 搭載的 HUD 即是目前最主流的產品形式:W-HUD(Windshield-HUD),其原理是通過擋風玻璃這一介質來進行光學反射。由于擋風玻璃通常是不完全規則的曲面造型,加上不同品牌車型所使用的材質不同,如果缺乏适配的參數與角度,HUD 很容易出現重影與畸變問題,影響信息顯示的清晰與完整度。
怎樣的清晰度才足夠支持駕駛員的日常使用呢?如方程豹豹 5,白天室内環境下,字體顯示清晰、輪廓無鋸齒狀紋路,色彩顯示上,室内肉眼所見的飽和度需要足夠或者需要偏高,且能明确捕捉轉向标識中的色彩漸變效果。室内效果就像投影儀的夜間模式,室内都不清晰,室外只可能重影模糊、甚至被日光掩蓋。
圖源小紅書網友
而在室外道路行駛環境下,明确、清晰但不搶眼,是好用的重要标準。HUD 常用色彩紅 / 白 / 黃 / 藍 / 綠,與天空的藍 / 白色、道路路面的深灰 / 白灰色,以及北方下雪路面的雪白色等高度重合,其所用色彩需與自然物有明确區别。另外,色彩顯示同樣需要注意信息的層次感,例如 HUD 中的紅色标識,亮度需要略低于前車刹車尾燈,以免造成信息幹擾。
HUD 影像與真實世界重疊但不突兀的另一個關鍵是透明度與亮度。HUD 普及的一大阻礙便是,人們認為 HUD 遮擋了道路狀況。而透明度與亮度的設定與外界亮度息息相關,白天需要更顯眼的效果應對陽光,同樣的亮度在晚上則會造成 " 炫光 " 現象。
清晰度與色彩問題外,成像距離也是導致眩暈的一大因素。業界普遍認為 2D 平面的 HUD 成像距離在 2-2.5 米為最佳。實際駕駛中,正常跟車距離下,HUD 未與前車有重疊為合适距離。
與汽車風洞測試類似,一款優秀的 HUD 產品在上市前也需要經過多次測試,如在不同光線亮度、不同材質路面、甚至不同視力駕駛員眼前的效果差異,不斷測試不斷調整,達到最均衡的狀态。車型的不同,導致同一供應商產品有着不同的成品效果,品牌對互動與用户體驗是否重視,也是 HUD 效果的前瞻判斷因素。
信息與布局是品牌差異,互動性将是新競争點
在清晰度問題後,信息的布局與顯示,便是各品牌各車型的差異所在。
理想汽車 HUD|圖源小紅書網友
理想汽車是「替代儀表盤」的代表之一,其曾公開表示:" 我們既然要做 HUD,要做替代儀表的方案 "。這也就導致其在信息顯示上走向「大而全」。從上圖可以看出,理想汽車的 HUD 布局采用三段式,左部為導航信息,可顯示方向與詳細地圖信息,中部為車道與車輛周邊環境信息,右部則為車速、限速及檔位狀态。在更新的版本裏,理想汽車還在右部新增了動能回收相關信息。
蔚來汽車 HUD|圖源懂車帝網友
「小而美」則是另一種風格,保留儀表盤的蔚來走的便是這條路。從圖片可以看到,蔚來實體儀表盤内信息較為豐富——電池與續航、導航與道路狀況、時速限速與檔位、電耗情況及日期温度等。所以其 HUD 上僅僅顯示了時速限速攝像頭、導航及輔助駕駛信息。
螢幕的增多,的确給信息布局帶來了新的考驗,過去實體儀表盤上的功能中,報警與次要的狀态信息已被轉移到中控大屏,除了最核心的車輛行駛信息是共識外,其餘信息都在可選狀态。PowerOn 的調研中,部分體驗過智能駕駛的用户表示,對道路環境信息有強需求,而另一部分年齡偏大的燃油車車主則表示,非常需要時間信息。
導航及其詳盡程度、道路與環境等外界信息 ... 傳統儀表盤甚至有胎壓與實時油耗,再大而全的方案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魚骨樣式的動态導航方向指引、超速 HUD 變紅提示、前車碰撞預警等等,HUD 開始不斷地擁有生命力,其與駕駛員的互動性開始成為差異化的競争點。
奔馳 GLC HUD|圖源小紅書網友
如問界 M9 上搭載了華為自研的 AR-HUD,蔚來新發布的 ET9 用一款全焦段 AR-HUD 替代了實體儀表盤,擁有更遠成像距離、更寬視場角、更沉浸式體驗的 AR-HUD 似乎是 HUD 的趨勢所在。高難度的顯示,需要更復雜的光路設計來實現,但更小的體積與能耗才有量產的未來。
2020 年,AR-HUD 就已成為 " 最火熱 " 的汽車新技術,然而到 2024 年,AR-HUD 才開始在問界 M9 等車型上成規模地被交付到消費者手中,并且初次交付版本的 AR 含量并不算高,更完整的體驗還需等待 OTA。比起對 AR-HUD 的期待,讓 W-HUD 普惠更多汽車消費者才是當下之策。
一方面,消費者認定 HUD 是豪車車、智能車的标配,有無提供 HUD 是企業智能化能力的體現,尤其新勢力品牌,似乎不做不行;但另一方面,在 25 萬元以下的主流市場中,HUD 通常被包含在「科技包」内打包售賣,蔚來汽車一般 6500 元的高昂選配價格,将勸退經濟型消費者。
HUD 對駕駛的正向作用已無需二次驗證。無論是作為智能化第一屏,向上繼續提升互動性,還是向下繼續降成本提升裝載率,HUD 都将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