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合成生物企業「元素驅動」獲近2億元A輪融資,生物降解新材料可實現量產,歡迎閲讀。
36 氪獨家獲悉,合成生物企業元素驅動近期完成近 2 億元的 A 輪融資。本輪投資方包括杭州城投產業基金、招商局創投、西湖光子和雲九資本。其中,西湖光子和雲九資本為再次追加投資。募集資金将主要用于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
元素驅動成立于 2021 年,是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培育平台的重點孵化項目,專注于從事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無豆粕日糧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公司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張科春博士畢業于加州理工學院,師從 David A. Tirrell 等合成生物領袖科學家,回國前是明尼蘇達大學的終身教授,在合成生物領網域擁有 20 餘年研究經歷;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劉旻昊同時擔任西湖大學校長特别顧問、未來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位,并曾經參與西湖大學、西湖教育基金會 "0-1" 的建設。參與孵化元素驅動後,她與團隊一起探索科研成果 "0-1" 轉化。
據介紹,元素驅動已搭建自有研發平台 MiNT X Platform,通過酶工程和代謝通路實現可預測性設計。目前,在該平台驅動下,元素驅動已打通研發、生產和下遊產品轉化的生物智造全鏈條環節,并和多家下遊企業合作開展產品研發。
其中,基于合成氨基酸的無豆粕日糧是元素驅動的核心應用場景之一。張科春介紹,元素驅動通過從頭設計部分小品種氨基酸的合成路徑,成功提高合成速度,并降低合成過程中的碳源浪費和碳排放。目前,相關合成氨基酸產品已實現萬噸級量產。
當前,該技術在下遊產品轉化過程中,主要借助與牧原股份合作生產無豆粕日糧的方式進行,通過替代大豆進口,降低飼用蛋白的生產和使用成本。
利用合成生物路徑開發大宗產品的風險、成本相對都比較高。因此,許多以技術見長的合成生物企業如今都在通過與大型產業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切入這個賽道。劉旻昊透露,西湖大學與牧原股份擁有很深的合作淵源。牧原已累計捐贈 11 億支持西湖大學教育科研事業發展及人才培養。西湖大學的教授也從疾病防護、飼料養殖、環保、智慧農業等多個領網域為牧原股份提供科研支持。元素驅動與牧原股份的合作,同樣起始于此。
" 牧原股份曾經花了超過半年時間,對國内合成生物企業、科研院所做了詳細調研,最終選擇和元素驅動合作,是因為我們敏鋭發現到,飼料成本在養殖過程中的占比高達 60%,而元素驅動的合成氨基酸產品組合的生產成本不會像大豆價格那樣波動,能夠做到更低。雙方在這個應用場景的合作上,可以説是一拍即合。" 劉旻昊表示。
目前,雙方合作成立的牧元安糧合成生物技術工廠,已經在河南投入建設中,規劃建設面積近 126 畝,預期滿產後可實現 " 年產 3 萬噸合成生物產品 "。
此外,生物降解材料是公司當前另一大產品品類。基于張科春團隊的技術積累,元素驅動開發出一種新型化學結構的生物降解材料 PiX,在具備高強度、高耐熱性、高韌性等性能的同時,能夠 " 媲美石油基等成本較低的材料的價格 "。
" 生物降解材料的高附加值和低成本并不矛盾,在成本可控的情況下,可以開發出的應用場景會非常多元,從而成為一個大單品。比如我們的 PiX 材料,能做到對标鋼材的強度,但密度只有 1/4,未來就能嘗試汽車、小家電等領網域的應用。" 張科春介紹。
當前,元素驅動的生物降解材料現已探索了注塑產品餐飲具、快遞包裝、農用地膜等多種應用場景。
以農用地膜在棉花種植中的應用為例,當前,新疆棉花在全國棉花總產值的占比達到九成以上。由于新疆氣候幹旱少雨,實際種植時往往采用地膜 + 滴灌的灌溉方式,但市面常見的普通傳統地膜無法降解,不僅可能會對土地造成污染,也會增加地膜回收成本,而現有的其他生物降解地膜則存在降解快無法覆蓋棉花全生長周期,成本較高等問題,這都影響着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廣。
針對此,元素驅動利用 PiX 材料生產的地膜,實現降解周期可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地理環境等因素調節;同時,超薄的設計也降低了地膜的使用成本。在相關對照試驗中,每一株覆蓋元素驅動的生物降解地膜的棉花所結棉鈴數,比傳統 PE/ 其他生物降解地膜多出約 1.5 朵。通過高性能、低成本、高產量的結合,為客户實現降本增效。據了解,這也是當前下遊客户在做采購決策時,最關心的問題。
近期,元素驅動新建的 15 萬噸生物可降解材料項目已落地建德,一期工程将于 2025 年底完工,規劃產能 3 萬噸。另據 36 氪了解,唯品會為該項目的投資方,項目收回成本後相關收益未來将以捐贈形式反饋給西湖大學,支持後者的長期發展。
" 元素驅動的產品現已達到量產水平,完成科研‘死亡谷’的跨越。未來一年,從產業化到商業化,将是我們最重要的發展目标。我們會不斷挖掘行業的痛點需求,開發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新材料、新產品。" 劉旻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