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王俊凱救不了陸川,歡迎閲讀。
《749 局》豆瓣評分已跌到了 4.0 分,且仍在持續走低。
這部陸川拍了 8 年的科幻片,在冷清的 2024 年國慶檔賺足了風頭和争議,相關吐槽、負面話題幾乎霸榜微博文娛熱搜。同時,整個檔期的商業電影口碑也是分崩離析,最終票房以 21.04 億收官,同比去年還下降了 6.4 億元,可謂差強人意。
除了深陷口碑争議的陸川,背負着流量、偶像等标籤的王俊凱,也毫不意外也因《749 局》再次遭到了鋪天蓋地的吐槽——兩個月三部電影,挑大梁的全撲街。
25 歲的王俊凱和 53 歲的陸川,似乎已經開始掉隊了。
01 擰巴的陸川
嚴格來説,《749 局》的口碑崩壞,并不在于流量之罪。
自 2016 年立項以來,随着資金斷裂、重新補拍、修改和新添劇本等操作,八年磨一劍的《749 局》,最終呈現在大熒幕上更像是陸川鏡頭下的 " 華語版《新世紀福音戰士》" ——喪系少年馬山(王俊凱飾)加入神秘組織 749 局和異能少年小隊,擔負起面對未知生物、拯救世界的使命,并在這一過程中完成自我的成長與救贖。
只可惜陸川不是庵野秀明,馬山也注定成不了碇真嗣。
畢竟,《749 局》的敗筆,在海量的吐槽聲中已然可拼湊大概:雜交感滿滿的劇情、生硬的反轉、人物塑造的邏輯崩壞、演技的混亂以及宛如頁遊般的特效畫風。在此之下,即便是實力派如辛柏青、張鈞甯都是那麼突兀不合理,更不用説背負起流量這口鍋的王俊凱,在這種全盤稀爛的基礎上,演技都可以忽略不計好壞了。
面對群眾的吐槽,作為導演的陸川也 " 急 " 了。他不僅發文稱 " 别碰我的演員和主創,衝我來 ",還表示全網平台對于《749 局》50%~70% 肯定、30%~50% 左右的否定為 " 兩極分化 "," 有那麼多肯定非常開心 "。
不過,網友對此卻并不買賬,更是吐槽陸川," 再拍電影希望有關部門把你逮捕 "。
要知道,自 2015 年《九層妖塔》過後,陸川便再無商業片上映,反而活躍在電視劇、廣告、紀錄片拍攝,據稱賺的錢都給了《749 局》填補資金鏈。如若《749 局》大爆,便正是陸川穩固其第七代導演領軍人物地位、厚積薄發的力作。
因此,活躍在一線對抗網友的陸川,也看上去十分 " 合理 " 了。畢竟,聲讨、吐槽的關鍵顯而易見并不在演員身上,而是導演。
而陸川不得不面對的,是他在老牌導演和新鋭導演之間掉隊的事實。
僅在國慶檔前後的競争對手中,也能夠看到陳凱歌、顧長衞等名導調教演員、把控影片上仍寶刀未老;而五百、闫非、彭大魔等同期或後起之秀的導演們,即便是 " 比爛 ",也證明同樣在其之上。
事實上,在《749 局》的路演中,陸川曾向在場觀眾言之," 給大家介紹一下我拍過什麼電影,我拍過《尋槍》《可可西裏》《南京南京》《王的盛宴》《我們誕生在中國》《九層妖塔》。我特别想問一下,具體哪部是爛片 "?
不可否認,經典之作《可可西裏》《尋槍》保住了陸川的一世榮華,但不可忽視的是,豆瓣 5.8 分的《往的盛宴》、4.4 分的《九層妖塔》也同樣是來自觀眾的觀後感。
而從這一發言中,也不難窺探出陸川掉隊不前的原因——創作心态的變化。
一方面,陸川站在了閱聽人市場的對立面,自我陶醉無法走下神壇。這也讓他脱離真正的市場太久,且未能和年輕觀眾建立起 " 口味關系 "。核心原因,便是名導之流活在信息繭房裏,不願聽來自閱聽人市場的真話,甚至可以説,缺乏了面對大眾真實反饋的平等态度。
另一方面,則是導演的技巧,撐不起商業大制作的轉型。在過去,陸川的舒适區是在立足現實主義、主旋律題材下的商業片或是紀錄片,甚至不管瑕疵如何都至少可以稱之為 " 電影 "。而自《九層妖塔》開始,陸川的類歐美科幻大片之夢便在顯露苗頭,愈加在意用特效、工業化手段來拔高電影内容,反而劇情創作大打折扣,淪為服務大制作的外衣。
而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也一直延續到《749 局》,可歸根結底,劇情才是電影的芯。
當然,不僅是陸川,這種萬事歸因皆 " 被黑 " 的思維,仿佛貫穿在如今中國的某些導演們之中,陷入了拿過去輝煌來論證如今無錯的邏輯。正如陳凱歌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卻仍在為《無極》被封爛片而不滿,胡玫、丁晟等 " 晚節不保 " 的導演們破防怒怼觀眾也是如此。
跌落神壇,也是意料之中了。
02 掉隊的一只
但就像演員張頌文所言," 優秀的導演應該是可以發揮演員的特長,可以讓演員在每一部他的作品中都應該可以有進步 "、" 他拍攝的作品一定是觀眾愛看的、評分高的 "。
以王俊凱為例,他在《刺猬》中雖然與葛優互飙演技雖明顯露怯,但對比其他作品有着明顯進步;而在《野孩子》《749 局》中挑起大梁,王俊凱的台詞、表情問題暴露頗多。事實上,這也是因為,《刺猬》的諸多戲眼、爆發點處理都放在了葛優身上,王俊凱台詞短板也被口吃的設定彌補上。
對于優秀的演員來説,好的劇本是錦上添花,拉胯的作品也同樣影響不了演技的發揮;而對于尚處打磨期的演員抑或是偶像,除了自身理解和努力外,導演的調教、合适的角色、合适的設定等也不可謂是雕琢白紙或朽木成功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步入 TFBOYS 單飛不解散、三小只各奔前程的階段後,王俊凱的掉隊狀态愈發顯露。
僅對比兩位隊友,便已然明顯。
目前,即便就讀于伯克利音樂學院、轉型 Solo 歌手将事業重心放在樂壇的王源,不僅有備受好評的原創專輯代表作《夏野了》,還也擁有豆瓣評分 8 分的《地久天長》為跨界演員身份傍身。
而從中戲畢業的易烊千玺,則在《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滿江紅》等電影作品加持下,在同期年輕流量中拔得頭籌,甚至步入有票房、有代表作的可挑大梁的電影演員行列,主演作品也大多維持在 7 分以上,其中《少年的你》獲得豆瓣評分 8.2 分,并提名奧斯卡、金像獎等。
對比王源、易烊千玺路線明确的發展之路,王俊凱似乎還處于迷茫的成長期。
比較明顯的,便是王俊凱無法在復雜的角色之中入戲,其舒适區仍然停留在介于男孩和少年之間的 " 純真 " 闡釋。比如 2022 年,其在《重生之門》中飾演的 " 莊文傑 " 一角,便是出身盜賊世家、以身作局且斡旋在黑白之間的 " 腹黑 " 人設,但這一帶有高人物弧光的角色,最終成為了 " 掉鏈子 " 的存在。
反觀《刺猬》中," 周正 " 為沉默自閉、口吃單純的少年,十分淺顯易懂的人設可謂在王俊凱的舒适區,即可輕松理解的少年成長戲;包括《天坑鷹獵》中的 " 張保慶 "、昔年 19 歲在《749 局》中的演技,都可以稱之為不趕客——即便其演技聊勝于無,但也夠用。
而縱觀王俊凱近些年的作品,自 2018 年與文淇主演的《天坑鷹獵》獲得豆瓣 7.4 分後,便再無超越此部作品評分的主演新作(《刺猬》7.4 分持平)。即便是大導、主旋律作品多次背書,其在《長城》《1921》哪怕是客串作品《老炮兒》中的表現,都成為了電影中備受吐槽的内容,未托舉其作為 " 演員 " 的履歷。
尚屬起步較晚的王俊凱,在當下亟需一部挑大梁的代表作來夯實其演員道路。甚至,不客氣地説,比起同代亦或是後輩導演、演員,王俊凱的困局在于 " 吃老本 "。
之于王俊凱,TFBOYS 标籤下的流量轉型依然是首位,而成敗很重要的一環,來自粉絲經濟的温室。當流量高于一切、只聽好話,即便是有上進心的演員也會迷失。
也正是因此,外界的否認與批判也成為了部分導演、演員急于推翻的現實。正像是上文陸川所質問的 " 哪部是爛片 ",以及演員的粉絲們不斷出征、挽回口碑,上至導演、下至演員,完全被隔絕在了信息繭房的真空層中。
換言之,橫豎都不覺得問題出在主創團隊身上,而是觀眾不夠有審美,亦或是 " 看不得好 "。
03 王俊凱救不了陸川
事實上,随着電影市場商業化的拔高,精耕細作的垂類導演們大多不約而同選擇下海商業片領網域。
此前,戛納電影節曾将陸川、李芳芳(《無問西東》導演)、常征(《馬文的戰争》導演)等生于 80 年代,大多經歷過下海、出國潮、伴随着歐美電影成長起來的年輕導演,稱之為中國的第七代導演代表。
而相比第六代關注個體精神心靈創作、第五代建立在民族内核上進行反思,所謂的第七代則因深受時代浪潮影響,普遍定位方向均在國產商業片角度。而從《尋槍》開始,陸川實際上在國内更被廣泛看作藝術片導演。
有意思的是,作為第六代導演的王小帥卻對第七代的説法抱有一定異議,在他看來,第六代之後不可能再有劃時代的電影人,因為他們沒有共性," 沒有拍過嚴肅電影的導演,就不能稱之為‘代’,因為他們的電影缺少藝術味道和文化承擔 "。也正是在第六代之後,中國電影導演的代際劃分也逐漸開始以新力量、新生代、新鋭等説法來劃分,‘代’的概念也在逐漸走向煙消雲散。
不過,即便如此,陸川卻曾直言自己便是 " 第七代導演的傑出代表 "。
不過,陸川把自己 " 架 " 在這麼一個位置,似乎更難以接受身為導演的失敗。
比如在面對觀眾提出《九層妖塔》為爛片時,陸川不僅委屈含淚,還強調否認稱 " 我們做了 8 年,有誰會用 8 年的時間去做一坨屎 ",并表示自己與團隊認真且花費了諸多精力,想要借此去為市場、觀眾、中國電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同理,在面對《749 局》的失利時,陸川依然還是熟悉的委屈味道,并直言 " 我是電影學院畢業生、導演系的研究生,我不能做一個爛片,也不可能做一個低劣的影片去糊弄觀眾 "、" 我問心無愧,審美需要培養,我可以等你們 "。
顯然,在陸川看來,努力、冗長的時間拍攝,似乎成為了 " 不是爛片 " 的免死金牌。這暴露出的,反倒是其難創作出口碑商業片的現實。
説白了,陸川口碑如山倒,便恰恰是把自己架在了上帝視角——普信自己的能力,俯視市場。
有趣的是,為了印證《749 局》并非爛片,一場匯集業内專業人士的 " 電影《749 局》專家研讨會 " 也在 10 月 9 日舉辦,有了專家背書稱贊其為 " 中國式科幻大片 "、主創團隊喊冤被輿論打壓,所謂的審美差距也更加成為了證據。
如陸川對票房破 30 億的《抓娃娃》所言," 麻花的低質強鹼性搞笑片雄霸中國電影市場,是文化的悲哀 "。誠然,開心麻花電影系列并非部部精品,但最樸素的道理仍然是講好一個故事,盡管大眾審美縱然不一,但是否值回票價,心裏都有一杆秤。
而縱觀引起激憤的《749 局》和電影版《紅樓夢》等影片,恰恰是導演們站在了大眾市場的對立面,敷衍卻又叫嚣着閱聽人審美不行、吃不了細糠。
當年在《九層妖塔》問世之時,陸川便曾坦言,是出自于其對藝術片導演生存現狀的擔憂而抽空拍攝的," 如果不拍《九層妖塔》,沒有任何票房保證,我以後就沒法在中國拍電影了,只能永遠去做藝術片 "。
拍商業電影才能有飯吃,似乎成為了諸多國内導演的共識,但事實證明,馮小剛、陳凱歌等都在折戟,商業片也并不是好拍的。更不用説,介于商業和藝術之間的 " 中間電影 "。
想當初,入行三年,陸川也是無片可拍,姜文的背書攢局出來了《尋槍》;而如今,伴随着資本離場進場的謹慎以及閱聽人市場的崩盤,王俊凱這塊流量招牌,也救不了陸川了。
結語
當然,如果説流量們在如今便是 " 票房毒藥 " 也并不客觀。
對于電影創作者來説,在如今中國電影市場逐步萎縮的當下,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保證高質量内容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流量們的粉絲經濟創收,實現互相成就的雙赢局面。
畢竟,最終打動觀眾的仍然是影片的整體質量,瑕不掩瑜可包容,但處處瑕便怪不得觀眾——商業電影應該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而非導演自我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