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一架F/A-18“大黃蜂”被友軍擊落!美軍:我着急了連自己人都打!,歡迎閲讀。
▲羽絨服可千萬别再随便買!
要買就買香港鳄魚恤羽絨服 / 棉服 !
當地時間 12 月 21 日,美軍給全世界人民表演了一個價值上億美元的狠活:在紅海地區執行任務的導彈巡洋艦 " 葛底斯堡 " 号,在攔截葉門胡塞武裝的導彈時,意外擊落了一架來自 " 杜魯門 " 号航空母艦的 F/A-18F 艦載機!
這也是 F/A-18" 大黃蜂 " 系列戰鬥機服役 40 多年來,第一次在實戰中被擊落。
看到這個消息,很多網友可能都覺得很離譜:這都 2024 年了,軍事科技這麼發達,軍用飛機不都應該裝了敵我識别系統嗎?美國軍艦怎麼還會打中美國飛機呢?會不會是胡塞武裝給打下來的,美國不願意承認?
今天,軍武菌就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首先,很多軍迷都知道,現代的軍用飛行器,甚至一些軍用車輛都搭載有敵我識别系統(IFF),能夠幫助友軍辨認識别敵我,防止戰場上發生誤傷。但這套系統到底是怎麼工作的,實際效果如何,卻很少有人了解。
實際上,和很多人印象中不同的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些國家就開始着手研制适用于飛行器的敵我識别系統了。
▲機徽中間拉出來這條線就是敵我識别天線
雖然在軍迷眼裏,不同型号的飛機外觀可能是天差地别的,但在一般士兵眼裏,飛機的長相很可能都差不多,特别是用肉眼辨認幾百上千米外一個快速飛行的黑點,實在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二戰時期,出現了大量因敵我識别困難造成的誤擊事件。
在雷達技術投入使用後,英國率先開始研制一種利用雷達波辨認敵我的技術,這就是最早的 IFF 裝置。到了二戰中後期,英軍和美軍開始在自己的飛機上安裝 Mark III 敵我識别裝置,接收到特定雷達信号時,這一裝置會向雷達方向發回一組對應的信号,證明自己的友軍身份。
▲ P-51" 野馬 " 戰鬥機的敵我識别模塊面板
直到今天,現代的敵我識别系統也依舊是遵循這個原理來工作的。只不過,為了防止敵我識别裝置被敵人破解,從而偽裝成友軍,這一系統傳輸的往往是加密信号,也就是 " 對暗号 "。
▲ " 超級大黃蜂 "F/A18 的敵我識别天線
舉個例子:一艘軍艦的雷達發現了一架飛機,用雷達照射目标的同時,敵我識别裝置就會發射一組加密信号。飛機的敵我識别裝置接收到這一信号後,會先進行解密,如果信号對得上,就會發回另一組加密信号。雷達收到這組信号後再次解密,如果也能對得上号,就會認為這架飛機是友軍。
▲ " 超級大黃蜂 " 搭載的 APX-111 敵我識别模塊
但問題是,飛機上的敵我識别裝置并不是 24 小時開啓的,而是手動控制開關,需要專門設定代碼的。如果飛行員忘記打開 IFF、識别碼設定錯誤,甚至飛機在戰鬥中受損、IFF 沒有收到信号、IFF 發生故障,都會導致雷達無法識别出自己的友軍身份。他説 " 天王蓋地虎 ",你回個 " 一百八一杯 ",或者幹脆不應答,不打你打誰?
▲美軍地勤測試 IFF 工作狀态
在海灣戰争和伊拉克戰争中,美軍的 " 愛國者 " 導彈多次因為 IFF 識别問題,鎖定甚至擊落了多架友軍戰機。就在今年 2 月份,德國海軍一艘護衞艦發現鎖定了一架無人機,發射 2 枚 " 标準 -2" 導彈準備将其擊落。但導彈打出去後才發現,這是一架沒有開啓 IFF 裝置的美軍 MQ-9 無人機!" 幸運 " 的是,這兩發導彈根本沒打中目标,而是掉進了海裏。
而且,無論是雷達掃描、信号傳輸、密文解密,都是需要時間的。有些情況下,IFF 需要幾秒甚至十幾秒才能判斷出目标的身份。如果對面是敵軍戰機或導彈,甚至可能還沒判斷出結果,就已經炸到自己身上了!
最後,即使被 IFF 判斷為友軍,也不代表這個目标就無法被鎖定和射擊,而是只會提供一個标記。不然如果有人駕機叛逃,豈不是暢通無阻了?
▲伊朗航空 665 号班機
事實上,通過這一系統判斷敵我,失誤率是相當高的。1988 年 7 月 3 日,美國海軍 " 文森尼斯 " 号導彈巡洋艦就因為 IFF 誤判,将伊朗航空 655 号班機錯誤識别為伊朗空軍的 F-14 戰鬥機,并發射導彈将其擊落,造成了 290 人死亡的慘劇。在俄烏衝突期間,俄軍和烏軍也都發生了大量地面防空武器擊落友軍戰機的事件,甚至包括 A-50 預警機和 F-16 戰鬥機這種重要裝備。
顯然,在瞬息萬變,環境極端復雜的戰場上,IFF 裝置并不是一種絕對可靠的敵我識别系統。
當然,除了專用的 IFF 裝置以外,現代軍隊也有其他方式來判斷目标的身份。對于美軍來説,最重要的莫過于數據鏈。
數據鏈的概念往往很抽象,聽起來雲裏霧裏,但簡單來説,軍用數據鏈就相當于是所有武器平台的 " 互聯網 ",不論是飛機、坦克還是戰艦,都能夠通過 " 上網 " 互通信息。這套系統并不僅僅能夠提高軍隊作戰時的信息化水平,同時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增強敵我識别能力。
▲數據鏈同時擁有敵我識别能力
前面我們提到過,IFF 系統的反應速度比較慢,而且不甚可靠。但接入數據鏈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由于軍用數據鏈的算法和密鑰都是高度保密,定期更換的,被敵人入侵的概率很低,因此只要能接入數據鏈的目标,都會被自動識别為友軍,目前美軍廣泛使用的 Link-16 數據鏈就具備有這樣的功能。
不過,數據鏈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在海灣戰争和伊拉克戰争中,美軍使用的 Link-16 數據鏈就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經常把一個目标識别成好幾個目标,将相同的編号分配給不同的飛機等等,極大幹擾了識别指揮的效率。而且,這樣的問題已經不止一次被曝光,經過了多年的改進,但卻缺乏有效的解決辦法。
另外,為了盡可能降低誤擊的概率,防空導彈武器在執行任務時一般會劃出一片 " 危險區 ",友軍的飛機等目标沒有極特殊的情況,一般是不會進入這一區網域的。特别是在多國聯合作戰中,往往會有多個國家不同型号的飛機協同作戰,這也是避免誤擊事件最簡單有效的手段。
想要識别目标的身份,還有一個好辦法——如果雷達的性能足夠先進,其實是能夠通過目标的雷達信号特征,精準識别目标型号的。按理説,這套系統或許識别不出敵軍的新型武器,辨認出自家的飛機恐怕還是十拿九穩的。只要敵軍沒有裝備和友軍相同的戰鬥機,基本就不可能認錯。
從這一點上來看,葉門胡塞武裝根本就沒有戰鬥機,理論上來講,美軍也就不可能認錯……吧?
問題在于," 提康德羅加 " 級導彈巡洋艦和上面搭載的 SPY-1 雷達,實在是過于老舊了。
作為一種上世紀 70 年代設計建造的軍艦," 提康德羅加 " 級導彈巡洋艦搭載的 SPY-1 相控陣雷達雖然在當時看來近乎于外星科技,但放在今天來看,已經明顯落後于時代了。雖然具備一定基礎的 ISAR 成像和多普勒特征分析能力,能夠通過雷達信号對來襲目标的外形進行判斷,但分辨率不高,而且同時應對多個目标時效率也會大大下降。
▲ SPY-1 相控陣雷達
根據公開信息,事故發生時,整個航母戰鬥群都在組織進行防空作戰,攔截胡塞武裝發射的巡航導彈和無人機。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作為艦隊防空的指揮艦,無疑需要跟蹤處理附近空網域幾乎所有空中目标,判斷哪些目标存在威脅,哪些目标是民航飛機,哪些目标是友軍。
雖然 " 葛底斯堡 " 号導彈巡洋艦剛剛進行了耗資上億美元的現代化改造,但這艘軍艦的艦齡超過 30 年,而且長期缺乏維護保養,用不了幾年就要退役了。艦上的水兵缺乏長期部署經歷和實戰經驗,對于新裝備、新系統的操作恐怕也還在磨合期,加上性能明顯老舊不堪用的雷達設備,面對導彈襲擊時難免會陷入混亂。
▲ " 葛底斯堡 " 号導彈巡洋艦
而在這種混亂之中,将一架敵我識别信息不明,具備一定隐身設計,雷達反射面積和巡航導彈差不多,而且飛向航母戰鬥群,甚至可能飛入防空導彈警戒區的 " 超級大黃蜂 " 當成是胡塞武裝發射的反艦導彈,發射 " 标準 " 導彈痛擊友軍,也就沒那麼難以理解了。
最後,國内一些媒體表示,胡塞武裝發言人聲稱這架 " 超級大黃蜂 " 是胡塞武裝打下來的,這是完全的誤傳。事實上,胡塞武裝公布的信息很明白:這架飛機是美軍軍艦在攔截導彈時擊落的,根本沒有説過是自己的 " 戰果 "。
總之,雖然這起誤擊事故的情況還缺乏詳細信息,但至少可以説明一點:美國海軍管理混亂、裝備老舊、指揮協調不暢、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的缺陷,已經積重難返,逐漸結出惡果了。
就連對付一個小小的胡塞武裝,幾顆巡航導彈和幾架無人機,都會出現這種事故,那要是對付高超音速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飽和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