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金庸武俠世界》:改編得挺好,下次别改了,歡迎閲讀。
每年夏天都是古裝劇的戰場,今年一眾古偶、仙俠中,出現了一部武俠劇——《金庸武俠世界》。這部劇于 6 月 17 日在騰訊視頻上線,站内成績尚可,開播首日站内熱度破 22000,次日破 23000,站内武俠劇榜單第一。
在站外《金庸武俠世界》的表現就有點慘了。貓眼數據顯示,這部劇累計有效播放 1.61 億,實時播放排名第七,實時熱度排名第 11,基本是日榜單守門員的位置。
這裏必須客觀説一句,《金庸武俠世界》上線檔期不占優勢,用 K-Pop 名詞來説就是 " 撞大物 "。《墨雨雲間》和《玫瑰的故事》分走了觀眾大部分注意力,愛奇藝的《狐妖小紅娘 · 月紅篇》雖然批評聲很大,但畢竟是楊幂和龔俊主演,号召力在那擺着。
好不容易等《墨雨雲間》和《玫瑰的故事》完播,又殺出來《顏心記》和《度華年》。天時地利,《金庸武俠故事》開局就失了先機。當然劇集市場上有很多打赢逆風局的翻盤故事,《金庸武俠世界》目前上線半個月卻沒太多起色,歸根結底還是内容本身出了問題。
不吹不黑,就讓我們來冷靜地看看所謂的 " 颠覆性改編 ",到底成色如何。
不是《射雕英雄傳》,是金庸宇宙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創作的 14 部武俠小説中,屬 " 射雕三部曲 " 知名度最高,也是被改編次數最多的。《金庸武俠世界》(後文簡稱《武俠世界)選擇了《射雕英雄傳》作為改編對象。如果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它整個的改編思路,應該是拆解、加速和視覺效果。
先説拆解。
《射雕》的故事大家很熟悉,就算沒經歷過上世紀全民武俠熱的時代,也能從社交網站的讨論,以及網絡遊戲中大體知道故事梗概,至少絕大部分人都知道 " 郭靖 " 和 " 黃蓉 " 的名字。
基于這樣的大眾認知,《武俠世界》把《射雕》拆成了五個單元,共六十集。主角郭靖黃蓉的故事是主菜,占 30 集。剩下的四個單元分别為:以黃藥師和歐陽鋒為主角的《東邪西毒》、講一燈大師和洪七公的《南帝北丐》、桃花島群像故事《九陰真經》以及 " 五絕 " 做主咖的《華山論劍》。前三個單元劇均為 8 集,《華山論劍》短一點,6 集。
看慣了按照原著線性叙事的拍攝手法,這種做拆解的改編思路倒是讓人眼前一亮,有點漫威宇宙的感覺,重要人物有屬于自己的獨立篇章。而且,無論是原著還是電視劇," 五絕 " 出場基本已經是大宗師,王重陽甚至一直沒有正面出過場,始終活在他人的回憶中,相信大多數讀者都會好奇 " 五絕 " 年輕時的故事。
《九陰真經》中陳都靈飾演黃藥師妻子馮蘅
但這也很考驗編劇的功力,因為這部分内容屬于原創,而金庸對 " 五絕 " 的過去往往一帶而過,沒有可參考的對象,寫不好就會人設崩塌。
" 金庸宇宙 " 嚴格説來,也不是《武俠世界》的首創。早在 1983 年 TVB 版《射雕》播出後,翡翠台的編劇們就緊鑼密鼓寫了四部衍生劇,分别為《南帝北丐》《東邪西毒》《九陰真經》和《中神通王重陽》。
這巧了不是,連名字都一樣。但顯然 TVB 的改編劇并不及原著精彩,當年播過幾輪後就沒了動靜,甚至很多觀眾都不知道在 30 年前就已經有人在做金庸劇番外篇了。
再説加速。
這是劇情進展速度最快的一次改編。原著第六回,郭靖撞破陳梅夫婦練功,并且誤打誤撞殺了陳玄風,江南七怪收郭靖為徒;第七回,穆念慈比武招親初遇楊康。在 83 版第 10 集才講到這些,94 版用了 6 集,03 版用了 9 集,17 版用了 7 集,這一版的《武俠世界》只用了一集,觀眾説 " 郭靖三分鍾就長大 ",還真不是誇大其詞。
有意思的是,雖然劇情進展瘋狂加速,該有的名場面它還都有:郭靖黃蓉初遇,黃蓉點菜驚呆郭靖、穆念慈比武招親遇楊康等等,而且這些名場面都不是一帶而過,給的篇幅并不短。
這就造成了許多支線劇情及人物消失了,像華筝、鐵木真的戲份要到靖蓉再回草原才能展開,江南七怪和丘處機的收徒賭約也被删掉了。
最後是視覺效果。
這一版選角很有颠覆性,過去的版本中梅超風的形象以狠辣為主,梅師姐的人生悲劇基本是依靠演員來演繹狠辣之下的凄風苦雨。這一版找了笨蛋美人孟子義飾演梅超風,現在這部劇宣傳點也以 " 最美梅超風 " 為主要話術。
怎麼説呢,視覺效果是挺好,孟子義足夠美,瞎眼那場戲更是随手一截都是絕美劇照。但,怎麼看都不像是孤苦乖戾的梅師姐。
這一版也很強調打戲,《鐵血丹心》單元的武指曾對媒體透露,他們設計了幾百場打戲,務必讓觀眾感受到 " 武俠 " 的魅力。看得出來,炫目的打戲也是這部劇的重要宣傳點,短視頻平台出現了 " 打戲合集 " 這類安利集錦。
不及預期,這鍋誰背?
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是,《武俠世界》的改編雖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也絕對算不上爛劇。畢竟,真正的爛劇,往往讨論度都不低,觀眾會一邊追劇一邊罵,倒要看看它有什麼離譜之處。《武俠世界》則是連罵的人都不多,從開播伊始,市場反應就是淡淡的,
舉個例子,相信很多人都刷到過 " 最美梅超風 " 的讨論,孟姐的路人緣也很不錯,但大家都不會去看,為什麼?
如前文所説,觀眾對金庸劇實在是太熟悉了。像 " 最美梅超風 " 也好 " 精彩打戲 " 也罷,這類純視覺的東西完全不需要觀眾再去看劇,看看劇照或者 cut 就行了。
從整個改編的大思路上不難發現,劇方錨定的主要閱聽人是 Z 世代,尤其是叙事節奏怎麼看怎麼有一種 " 向短劇看齊 " 的意思,而且很多劇情都适合在短視頻平台做成切片傳播。
長劇集短劇化,倒是一種市場趨勢,《墨雨雲間》也屬于用短劇思路做長劇叙事的典型。但不同的是,《墨雨雲間》的故事相對簡單,就是薛芳菲復仇記,而《射雕》的原著波瀾壯闊,核心不止是靖蓉愛情,還有對民族認同感、跨民族友誼的讨論等等。這些東西一旦被忽略,只突出愛情這一小塊,那麼 " 武俠 " 的 " 俠 " 字又當作何解?
更關鍵的是,觸網而生的 Z 世代們并沒有經歷過武俠小説鼎盛時期,那個身不由己的江湖離他們太遠了,或者説缺乏 " 與我有關 " 的代入感。
也許有人會説,同樣是上世紀活躍的作家,為什麼亦舒 IP 就能夠被 Z 世代所認同?因為亦舒的故事是建立在現代社會的,上世紀的香港與現在的北上廣深也具備較強的關聯性,更何況亦舒劇還有 " 新中產生活圖鑑 " 作為抓手。
觀眾看亦舒劇,學穿搭、學職場進階、學男女之間的情感經。金庸劇,至少從目前的改編思路來看,沒法給觀眾帶來這些體驗。
當然《武俠世界》的細節也存在不少問題,而正是這些問題,把那些對金庸 IP 有感情,只要是金庸劇都會來看看的 70-95 前觀眾,也 " 氣跑了 "。
小時候看武俠小説時,總會想 " 如果我能在故事裏,我一定會讓他們怎麼怎麼樣 ",而《武俠世界》總有一種 " 彌補拍攝者自己童年遺憾 " 的感覺。原著中許多留白處理的地方,都被直接補全了,一點想象空間都沒給觀眾留下。
舉個例子,歐陽鋒實際上是歐陽克的親兒子,這一點就是一帶而過。他年輕時因為什麼和嫂子產生感情并生下一子,金庸壓根沒説過,留給讀者自己想去。而歐陽克也從未問過 " 叔叔 " 自己的身世,《武俠世界》卻幹脆捅破了這層窗户紙,讓歐陽克親口問了出來。
武俠就像中國畫一樣,有着含而不露的魅力,也正是這種處理,更讓人感覺到 "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這幾個字的分量、把這層紙捅破了,魅力也就沒了。
這也是最讓人為後面那四個原創單元擔心的一點。倪匡當年評價歐陽鋒可是 " 上上人物 ",萬一被寫成為情所困、繼而發瘋的模樣,那可就從 " 上上 " 變 " 俗俗 " 了。
金庸 IP,該歇歇了
金庸劇這些年,呈現一路向下的态勢。
評分一路下滑就不多説了,童年濾鏡總會導致 " 新人不如舊 " 的情況出現。追劇人數也越來越少,以前出現 " 金庸劇籌備 " 的備案消息時,觀眾就會從選角開始一路關注,全方位進行批判,而如今到了《武俠世界》,很多人是直到劇都播了才知道飾演書中人的都是誰。
也不止是改編劇,金庸 IP 在遊戲行業也沒過去能打了。今年網易遊戲新遊《射雕》上線,事先宣傳鋪天蓋地,明顯是想復制去年《逆水寒手遊》的成功。結果呢,這個家還是得靠 " 寒王 "。
説來有趣,《射雕》手遊的滑鐵盧與《武俠世界》的遇冷還真有點類似。網易遊戲顯然希望靠這款遊戲吸引點年輕玩家,于是從立繪到前期宣傳,都在往二次元、幼态方向靠,結果弄了個四不像出來,熱愛 MMO 的大哥大姐們與二次元玩家們,都不願意買單。甘蔗沒有兩頭甜,希望所有創作者都牢記這一點。
從時代發展來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 IP。" 金古梁温 " 四大宗師,為何金庸排在第一位?因為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其一,他的武俠不止只是那個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而是有很多對現實的隐喻在裏面。這一點在《笑傲江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就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而且,金庸武俠小説在大陸風靡的時間,恰好是水大魚大的改開時代,小蝦米變大富豪的故事比比皆是。這也和小説默默無名的小子成長為一代大俠,有着貼合之處。
其二,和其他三位大師都不同,金庸的小説中有很強的戲劇感。
舉個例子,《射雕》中黃蓉受傷,與郭靖躲在密室療傷,靠牆壁上的洞眼窺探外界,歐陽鋒、黃老邪、梅超風、江南七怪等人物依次登場。這個設計,就很有舞台劇的感覺。
所以,與其他幾位大師相比,金庸的作品天然适合改編,很多場景都不需要戲劇設計可以拿過來直接用。但在當下,為了變而變,去調整原著中本來就已經很完美的設計,反而成了畫蛇添足。
基于這兩點,金庸 IP 在當時能夠引起人們的強烈情緒共鳴,繼而成為最佳捧新人温床,于是 IP 含金量也不斷提升。
可是時代變了,且不説水大魚大時代一去不返,現在劇集的主流閱聽人 get 不到武俠劇要表達的東西。他們是成長在網文時代的,習慣的叙事是三生三世四海八荒的爽文邏輯,金庸劇顯然不夠爽,強如靖蓉夫婦,最後的結局也是戰死襄陽。
也許有人會説,去年暑期檔也有一部武俠劇跑出來了,改編自藤萍的《蓮花樓》。但藤萍,是 80 後作家,和滄月、小椴他們一樣,屬于 " 新武俠 " 作家,他們的作品大多數有很強的日漫感,跟 " 金古梁温 " 那個時代的武俠截然不同。
從改編思路看,《武俠世界》已經在盡量貼合當下觀眾審美做調整了,但原著本身就是這樣,除非大刀闊斧魔改,否則問題沒法從根源解決爽感問題。
可魔改了,就不是金庸了。
就像珍馐美味天天吃也會膩一樣,IP 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希望長于武俠時代的創作者們,放下你們的童年情結,也放過金庸 IP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