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恭喜,年度最佳國產片,出現了,歡迎閲讀。
這個中秋檔,實在不算紅火。
21 部電影上映,總票房 3.89 億。
但,令人意外的是,其中竟然殺出了一部口碑黑馬。
豆瓣評分 8.6,是今年目前國產電影最高分。
好評如潮,五星不斷:
「所有中國女人,中國媽媽都應該看一下」
更有人説,年度最佳國產女性電影出現了。
魚叔也去電影院驗了貨。
看完之後确定,年度國產最佳實至名歸。
而且,我沒覺得這片僅是女性必看。
男性觀眾,也該大看特看——
《出走的決心》
先説結論,這部電影超出預期的好。
預期的設定,基于當前一系列國產女性題材電影的整體水平:
魔改、窄化、反向虐女、一部比一部詐騙。
最典型的,還是那部改編自張桂梅校長真人真事的《我本是高山》。
完美的素材,稀爛的成品。
被觀眾罵到時至今日都沒敢開分。
《出走的決心》一樣改編自真人真事。
四年前,以「50 歲阿姨自駕遊」為網名的鄭州人蘇敏,從困囿大半輩子的家中「出逃」,年過五十獨自上路,在全國自駕,找尋自由自我。
很快,她的事迹轟動全網,蘇敏成了多年齡段女性的精神榜樣。
不過,影片前期雷點也不小。
單是取名「親愛的媽媽」,就因用身份代替女性,被罵上熱搜。
這波操作也讓不少人對成片質量打上了問号。
然而,令人驚喜的是,影片的最終呈現超出人們預期。
幾乎規避了當下國產片所有大毛病。
不魔改,不刻板。
踏踏實實地講好了蘇敏出走前「下定決心」的過程。
讓一個女人的生活,真正地被看見。
片中,蘇敏化名李紅,由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詠梅飾演。
她第一次想離開,是在意識到丈夫變了。
以前好歹還能正常説話,有商有量。
不知道啥時候起,對方總能因為一點小事就大肆辱罵發泄。
一次家中宴客,親戚來訪。
女人做菜上菜,男人們大快朵頤,談天論地。
李紅瞅見有人抽煙,順手拿了個煙缸擺上。
誰知丈夫臉色突變,事後趁着酒醉,在家中砸起東西。
數落她不懂事,趕客不自知,下了他的面子。
忙活一晚上,收拾殘羹的手還停在空中,卻憑空迎來一頓罵。
李紅委屈到大喊着「離婚」奪門而出。
誰知一轉角,看到了自己的女兒,腳步只好停了下來。
第二天爹娘再過來一勸,這次出走也就宣告破產。
第二次想走,是打算去參加同學聚會。
李紅嫁人後遠親無友,埋頭帶孩子做家務幾十年,一步也離不開。
如今女兒(吳倩 飾)成了家,李紅便想着與曾經的好姐妹們聚一聚。
誰知還未成行,計劃又再次告吹。
女兒預產期提前,被臨時通知入院,李紅當然陪同照看。
外孫降生又要幫忙帶娃,幼兒園接手之前李紅沒得清閒。
女兒許諾李紅再等等,到時候一大家子一起熱熱鬧鬧地出去玩。
就這樣等啊等,人就等出了問題。
説起來都是小事,「等」也只是等時間流逝。
但電影用獨特的畫面設計來讓觀眾明白,「等」對于李紅來説意味着什麼。
李紅在家時,畫面前景中總有各種各樣的「框」遮擋。
窗框門框雜亂逼仄,反映着人物的心理狀态。
李紅在其中猶如困獸,動彈不得。
這些無處不在的框,是她逃不開的妻職母職,是幹不完的家務活兒和丈夫無窮無盡的嘲諷打壓。
大的小的老的都由她一人伺候,還落不到一句好話。
「誰家老娘們不生孩子做飯,你比别人多幹了啥」
「你天天在家能累到啥,我看你就是懶」
「你就是見識短,不明事理」
有次極累之下,李紅被孫大勇的陰陽怪氣説惱了,舉刀自殘。
送醫後才得知,她的精神狀态已經到了需要藥物介入的地步。
所以,李紅想要的不是出走而是逃學生。
「等」,便是在圈禁扼殺她的生機。
諷刺的是,即便如此,李紅依然沒能成功離家。
更窒息的日子還在後面。
很少有人意識到,決定性地出走,竟然要花費一個女人整整三十年光陰。
與此同時,徹底的絕望也将一同到來。
如今的國產電影大多情節片段化,喜歡堆積奇觀。
而這部電影的叙事樸素而完整,情感的鋪陳細膩而扎實。
魚叔确實已經很久沒有過這麼連貫的觀影體驗。
而最讓我驚喜的,還是片中的人物刻畫。
幾乎每個角色,都能做到真實感共鳴感雙雙爆棚。
因為演員演得太像了,不少網友反向誇獎,説直接換家裏人上場表演都毫無違和感。
就拿姜武飾演的孫大勇一角來説。
他每次吃飯時都會敲敲玻璃,點菜一般對李紅喊「拿碟醋」;
一到家,不管别人在幹啥,都直接吩咐「燒點水,沏點茶」;
嘴裏從無好話,默認所有人都沒他累,熱衷教育人,并伴随着皺眉佯怒的動作。
頤使氣指不自知,簡直是活爹活現。
不過,電影并沒有将男性當成刻板化的反角去塑造。
孫大勇的過去和現在,對妻子和對女兒的兩面性,以及他變化的過程,在片中都有呈現。
年輕時,他也是為了妻子的工作操碎了心,願意低頭哈腰賠笑臉,笨拙地提着禮到處求人。
而後,他卻漸漸習慣了在家作威作福,一邊要求李紅帶娃做家務一邊搞婚内經濟 AA 制,對妻子像對一個物件,辱罵砸東西甚至打人。
片中另一個男性角色,女婿(張本煜 飾),同樣也很多面很真實。
他是當下很多女性眼中的「好男人」。
照顧妻子、不斷提供積極的情緒價值、孝順嶽父母 ......
但仍然無意識地用「母親最偉大」來綁架妻子,為妻子買衣服先看材質适不适合抱孩子。
慢慢地,妻子也有了嶽母李紅的樣子,暴怒、憔悴、沉默 ......
一代有一代的進步,卻竟然有着閉環般的相似結局。
一切變化從哪裏開始呢?
電影又用了一處相當寫實的小事來試圖回答——殺魚。
李紅沒嫁人時在家做飯,父親提來一條魚讓她做。
那條魚肥碩有力,在案板上撲騰不止,吓得李紅連聲説「我不敢」。
父親随口嫌棄道:「讓你媽做」。
多年後,李紅成了媽媽,孫大勇也提回來一條魚。
這一次她沒了退路,被孫大勇硬抓起手握住擀面杖,狠狠地向魚砸去。
「- 我不敢嘛!
- 裝什麼大小姐,你就是懶!」
大概就是這裏,婚姻生活裏對個人意願的尊重徹底消失。
一聲聲帶着懼意的哭喊中,李紅的自我與自尊跟那條魚一樣,在丈夫手下徹底死去。
一個活生生的人被抹掉了,只留下一個家庭角色。
電影裏,男性的變化與女性的出走是并行的,是婚姻生活常态的形成過程。
男性觀眾可以在片中思考甚至警醒這一切何以發生。
女性觀眾也能由此想一想,一味退讓保全的家庭對于孩子來説是保護更多還是傷害更大。
但也因為拍得太生活了所以批判性比較隐秘,很多觀眾的無知無覺讓電影透露出一種巨大的悲哀來。
説實話,正因為電影真實感拉滿,看完情緒消耗會很大。
這勢必影響電影的商業成績和破圈力。
中秋檔票房,《出走的決心》僅排名第三(3622 萬元)。
與此同時,魚叔看電影之前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就是當下的國產女性題材作品已經這麼多了,卻普遍還停留在「反刍苦難」階段。
好萊塢都已經用《芭比》打響粉色泡泡戰狂攬全球票房了。
内娛的鏡頭還在一遍遍對準千百年積壓出的女性苦難,無法朝前輕盈邁步。
甚至,現在再拍這樣一個百年前提出的「娜拉出走」的故事,是不是也有陳舊的風險。
但寫完這篇文章,倒是打消了顧慮。
我意識到我忽略了兩件事。
首先,女性題材的片子數量是上去了,但質量沒有。
大家吐槽的不是拍得多,而是拍得差。
説白了,就是虛假繁榮。
在沒有打好地基之前,所謂創新和突破的冒進是不現實的。
顯然,女性題材還需要更多像《出走的決心》這樣扎實的作品累積和風格探索。
其次,國内讨論女性議題的圈層是割裂的。
這種割裂就像女性觀眾因為《出走的決心》而憤慨,但她們的母親許多還依舊茫然無感的現狀。
是年輕一代決心不婚不育,上一代女性還在像電影中的李紅一樣,擔憂離婚後沒有地方住的差距。
一個蘇敏上路了,但太多太多「李紅」甚至還不知道有出走這條路。
根本原因,還是意識和觀念上的落後。
1879 年,易卜生在戲劇《玩偶之家》中寫到「娜拉出走」橋段。
妻子娜拉在意識到丈夫的自私與虛偽,以及婚姻在金錢面前的孱弱後,決心出走家庭。
現實世界中,這部作品因這一橋段被抵制封殺,娜拉成了無數人口中的「自私鬼」。
一百多年過去,評價變了嗎?
當年,《玩偶之家》譯入國内,在五四時期掀起讨論并激發出女性覺醒潮。
魯迅卻寫出《娜拉出走後》,點出沒有經濟來源和社會體系的公平支撐,娜拉要麼堕落,要麼回來。
女人們打出「做自己」的口号後,什麼才是自己,什麼才算獨立也成了新的迷茫。
同樣是一百多年過去,時至今日讨論的女性熱點議題,離開了這些問題嗎?
蘇敏丈夫向其索要 50 萬分手費,為避免自媒體賬号所有權被奪走,蘇敏接受并将價格談至 16 萬,但如今電影上映後,對方又有變化。
説白了,我們并沒有比前人更先進。
時代滾滾向前,但觀念未必,甚至還有倒退的可能。
「娜拉出走」的故事遠遠沒有普及,又或被過快地遺忘了。
所以蘇敏才會爆火,才會讓女性觀眾產生「這片我想給我媽看看」的想法。
也就證明,這個話題值得再被講述讨論。
女性題材作品還需要更多、更優質、更當代,也不能僅僅用單薄噱頭收割女性流量。
好在,《出走的決心》告訴我們還有真誠的創作者,具備這樣的創作決心和野心。
時間确實證明,歷史是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無限遺忘與重復的過程,人的觀念也如此。
但忘了就再想起,沒什麼好怕的。
有人已經上路,這就是新的開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