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鄉村直播間丨首播賣掉1.2萬斤大蒜,村民搶着當供貨商,歡迎閲讀。
" 家人們,這是我們村產的大蒜,剛從地裏拔出來還帶着泥,絕對新鮮!" 每個星期有兩天,徐州市銅山區茅村鎮檀山村自產的農副產品會被送到直播間,桌子上滿滿擺上一排,主播袁震一一舉起來對着鏡頭介紹,充滿激情。
△擺放在直播間的部分產品
袁震是檀山村人,在外東奔西走打拼了二十多年,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家鄉這片讓他最踏實的土地。帶着多年來積累的資源,他搞起了農副產品直播,帶動村民增收。在檀山村黨群服務中心,這樣的直播持續了一年,别看時間不長,但已經小有成績,70 餘場直播,讓村子裏各類農副產品的銷售總額達到 300 餘萬元,村民們不用愁銷路,錢包也越來越鼓。
農副產品打擂台,今年的新蒜賣了兩萬斤
" 樣品都擺好了嗎?弄好後再核對一次,不要搞錯了。"" 這一場的所有產品都擺成一排,整齊一些。"" 所有人都注意,聲音、話筒、鏡頭調試好,做好保障。" 雖然已經直播很多次,但每次開播之前,袁震還是要和團隊上上下下交代一番注意事項。
" 今天的直播間帶來的品種很豐富,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都是我們檀山自產的,有洋葱、大蒜、草雞蛋、香油 ……"6 月 7 日上午 10 點,在檀山村黨群服務中心,直播準時開始。
徐州的大蒜較為出名,五月份是收獲的時候,檀山村也有不少村民種植。" 今年新蒜剩下的不多,我們之前已經賣了兩萬斤,銷售期到尾聲了,想買的朋友們要抓緊了!" 在直播間,袁震端起一盤大蒜對着鏡頭介紹,大蒜上還挂着泥,這是當季新蒜的标志。
△直播後打包發貨
不僅要挨個介紹產品,在直播中,随時會有網友提問。" 有沒有打野雞?"" 有!我們檀山村地處丘陵地帶,山頭比較多,在山上我們會放養雞。這種雞和在棚裏養的不同,它們在山上吃蟲子,一天能溜達大半個山頭,爪子上都是老繭,所以肉質特别緊實。一只 5 斤多重,一斤 28 元,一直是我們直播間的搶手貨!"
" 我們這裏種的洋葱都是天然無公害的,不誇張地説,剝皮就可以直接吃!"" 正宗的小磨香油,我們村生產香油有百餘年歷史,絕對地道。"" 配送方式請大家放心,我們有提貨點,根據訂單設定時間地點,會提前通知大家。" 短短一個多小時的直播,袁震前後介紹了近 10 種農副產品,吸引了 1021 名網友的圍觀,交易額 4700 餘元。" 這次的數據其實不算高,因為應季的農產品都賣得差不多了,等過段時間紅薯上市,交易額會有所上漲。"
在外打拼二十多年," 轉行 " 做直播
袁震今年 38 歲,皮膚黝黑,在農作物收獲的時候,他經常和團隊下地采摘,通過直播鏡頭展現農收場景,氛圍很熱鬧。
袁震從小在檀山生活,長大後離開村莊去打拼,去過廣州也到過深圳,走南闖北也見了一些世面。在 2012 年,他又回到了徐州,從事旅遊行業,慢慢做成了一家旅行社。遭遇疫情之後,和其他同行一樣,袁震的旅行社受到很大影響,開不了團,收入減少很多,員工也在流失。他很焦慮,想着必須謀一個出路,那麼不如先從自己了解的行業入手。
△直播團隊
" 到外地旅遊,很多人喜歡捎帶特產,我就想能不能把我們徐州的特產推廣出去。" 于是一幫做旅遊的人開始搞農產銷售,睢寧、賈汪、銅山 …… 他們去過最多的地方就是微山湖,那裏水產豐富。從水產到時令蔬菜水果,選品之路是開啓直播前最辛苦的過程。
依托這麼多年積累的旅遊會員,團隊開始在公司直播賣貨,鏈接分享到會員群裏,大家自發傳播,有粉絲就有希望。" 剛開始很艱難賣不動,旅遊會員大部分都是中老年群體,他們進到直播間不會下單,于是我們就不斷教他們看到喜歡的產品如何下單。剛開始量很小,人多了之後量就上來了。" 袁震也曾分析過,多年的旅遊從業經歷幫了自己很多,會員遍布徐州,直播讓他們多了一個消費渠道。" 比如以前買菜首選菜場、超市,現在通過直播,動動手指微山湖的水產就到手了,直播還是有很大優勢的。"
返鄉繼續創業,村幹部也變身主播
△地裏種的黃瓜也是直播間的搶手貨
采訪中袁震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只要想辦法讓大家看到好的產品,網友還是有購買欲望的,這時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家——檀山。這個徐州城北小村莊的每一個山頭、每一條河,都承載着他的童年記憶。" 村子裏雖然沒什麼代表性的農副產品,但我吃到大的玉米、紅薯、打野雞 …… 是在外打拼時經常會想起的味道。" 他仍然記得小時候在外面跑了一天滿頭大汗,回到家随手從菜地裏摘一根黃瓜,簡單洗洗三口兩口就吃完的場景。
△袁震(右)正在挑揀大蒜
于是在 2022 年袁震回到檀山,找到了檀山村黨總支書記袁鐵軍,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要做的第一件事還是選品,大蒜、洋葱、雞蛋、小磨香油、紅薯、打野雞 …… 村裏的好產品很多,以前村民們只會去集市上售賣,銷售渠道單一,好貨賣不出去也一直是袁鐵軍的心病。嘗試直播,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2022 年 5 月 18 日,團隊在村裏小廣場直播帶貨,第一次直播,100 分鍾的時間就吸引了 3000 多人在線觀看,銷售大蒜 1.2 萬斤,包括香油、腌制蒜薹等其他特色農產品在内的交易總金額達到 3.5 萬元,直播帶貨 " 初戰告捷 "。
為了活躍直播氛圍,袁震和團隊也做出了改變,會在豐收時節把直播間從房間挪到田間地頭,一邊起蒜一邊介紹,輕輕抖動蒜上的泥土,這是在菜場超市裏看不到的場景,不少網友在看到村貌後,還留言説要來村裏遊玩,再購買些農副產品。
△檀山村黨總支書記袁鐵軍也成為主播,正在介紹村裏的打野雞
去年的收獲季,檀山村利用網絡直播帶貨,成功為村民們銷售十餘萬斤洋葱大蒜。現在檀山村的直播間,主播不光有袁震和團隊成員,袁鐵軍也上陣帶貨,經驗十分豐富,介紹起村裏的特產來滔滔不絕。
懷疑、觀望、接受,村民看到了實打實的利益
△去年的南京專場直播,檀山村黨總支書記袁鐵軍(右)擔任起主播
其實在籌備直播之前,袁鐵軍和袁震心裏也在打鼓,誰都不知道效果會怎樣,更不用説從沒接觸過直播賣貨的村民們。直播鏈接分享到微信群,一傳十十傳百,第一次直播的大獲成功讓大家都為之振奮。據了解,去年檀山村還做過南京專場直播,洋葱擺滿了直播間,那場一共賣了 20.5 噸產品,幾車洋葱連夜發往了南京。
△直播間走進田間
" 數據最好的一次就是去年五月份,賣了 10.6 萬元,那個時候洋葱大蒜剛上市。" 打野雞蛋、蘿卜、花生、瓜子 …… 袁鐵軍説,從剛開始的懷疑、觀望,到後來不少村民都接受了直播,主動找來給直播間 " 供貨 "。
檀山村村民王大爺深有感受,他和很多村民一樣,自己種了幾畝地,玉米、紅薯、洋葱、大蒜幾樣農產品輪番種。" 以前大家都是到批發市場或者集市上賣,渠道比較少,年年如此。" 他告訴記者,比如去年的洋葱,批發市場收購價在四五毛 / 斤,而在直播間,不僅銷量有保證,價格還上去了,一斤能賣到八毛九毛,這是實打實的利益。直播不僅可以帶貨,還帶起了大家的積極性,新鮮蔬菜存放期不長,以前村民們不敢放開手腳種植,現在有了直播平台,大家種植的積極性有所提高。
△袁震(左二)和村民在田地裏拔葱
袁震團隊直播間帶來的喜人成績吸引了不少目光,銅山區馬坡鎮也曾經來對接,想要通過直播平台銷售農副產品。這樣的直播持續了一年,70 餘場讓村裏各類農副產品的銷售總額達到 300 餘萬元,帶動了村民增收。不過現在直播也面臨瓶頸,目前沒有大批量的農副產品上市,袁鐵軍表示,接下來村裏的紅薯、周邊村莊的陽光玫瑰葡萄等產品成熟後,都可以借助直播平台售賣,交易額會繼續上漲。
通訊員 潘茜 現代快報 + 記者 馬壯壯 鄭陽 文 / 攝
(校對 季林巧 編輯 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