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内娛最爛演員,都來了,歡迎閲讀。
内娛又出了新樂子。
一檔演技類國綜,連爆多條熱搜。
節目中,「爹王」楊子變纣王。
「蛇精臉」網紅劉梓晨演起相柳。
名場面分分鍾出圈。
網友吐槽「這個世界終于癫了」。
都當作喜劇節目看。
許多人看了後,最大感受是「心疼導師」。
同情他們作為行業大咖,還要忍受這麼多内娛奇葩。
但,魚叔看完後,反而有不同想法。
今天不妨來聊一聊。
節目才播出一期,已經貢獻了大量出圈名場面。
主要都是演員的「辣眼睛」表現。
比如,楊子演「西門慶」像性騷擾,吓得于佩爾理了理衣領。
不堪直視的《封神》浴池戲。
劉梓晨飾演的相柳,讓吳鎮宇原地石化。
一頭扎進菜籃子的張嘉元。
還有,許佳琪演的情緒充沛的貓 ……
也不怪網友們質疑,這些人不僅毫無演技,恐怕也并非真的想成為演員。
都像是為熱度、為圈錢才上節目的。
因此,不少人反過來同情導師,戲稱這是「導師受難記」。
導師章子怡、陳凱歌、吳鎮宇、于佩爾等,個個是業内頂尖人物。
居然要忍受如此拙劣的表演。
這不是全程「受虐」,嚴重工傷嗎?
但,真是如此嗎?
魚叔可能難以苟同。
反而覺得,導師似乎也在配合演一出「上位者的霸凌爽劇」。
初次見面,上來先給演員一個「下馬威」。
抛出一連串尖鋭、敏感的問題。
「誰整過容?」
「誰拍過豆瓣 3 分以下的作品?」
「誰被換過角?」
「誰做過直播帶貨?」
「誰還沒有代表作?」
并要求給出肯定答案的演員,站到最後面。
台下演員,自然是小心翼翼反應。
有的老老實實站到後面。
有的觀察周圍人的動向,故作鎮定。
有的謹慎起身,見響應人不多,又偷偷坐下。
頗有種重回學生時代課堂的緊張感。
對此,導師更是高姿态回應。
面對演員的踟蹰,不留情面反駁。
比如,有演員不确定,友情客串、沒有完整看過劇本的,是否算自己的作品。
導師毫不客氣地説,「你們的理解能力有點問題。」
問到整容,只有劉梓晨一人起身站到後面。
導師直接指名道姓,質問熊乃槿是真的沒有整容嗎?
演員金巧巧遲到,剛想解釋就被厲聲打斷。
「我不想聽理由,我先想聽你説對不起。」
之後的試戲環節,則是在一種極度高壓、混亂的環境中。
演員需在 20 分鍾内完成以下任務:
選擇表演區網域,設計角色,自行化妝和選擇服裝道具。
構思出完整、合理、有衝突性的表演片段。
因為導師是像逛菜市場一樣從頭走到尾,每個表演區網域僅逗留 1 至 3 分鍾。
演員還需考慮如何吸引導師。
高壓、限時、即興,超出一般片場的表演難度。
這才讓很多本就缺乏經驗的演員,貢獻了大量滑稽的名場面。
而導師其實是忽視了客觀情況,依然以嚴苛标準要求。
他們毫不掩飾無語、不屑的表情。
直接開麥嘲諷「表演太油」。
後采中無情質問「那叫表演嗎?」
而到了正式的面試環節,更有相當激烈的情緒化點評。
學員表演不到位,多解釋一嘴就是「狡辯」。
為緩解緊張故作松弛,就是「态度不端」。
最後誇張到導師當場翻臉。
直接将演員轟下台。
讓台下還沒上場的演員個個緊張得如坐針氈。
魚叔感到費解。
既然是以挖掘和培養優秀演員為目的。
那理想的表演和學習環境,不是應該是基于平等、尊重和專業交流的嗎?
演員和導師之間的關系,理應是相互尊重和啓發的夥伴關系。
就像在發布會上,章子怡也表示,是抱着學習态度來交流的。
或許很多人會説,這是恨鐵不成鋼的嚴師心态,或者僅僅是性格的耿直所致,本質還是為了年輕演員好。
但問題是,學員與導師之間的差距,過于懸殊。
很多時候,兩者之間根本無法就表演的提升,進行有效交流。
學員請的是劉梓晨、楊子這種靠黑紅出圈的網紅、演員,或者争議性強的塌房藝人。
導師又請了世界矚目的影後于佩爾。
高射炮打蚊子,意圖何在?
另一方面,導師也被賦予了對演員表演的絕對評判權。
他們的每一句話都滴水不漏,随便一個表情都極具威懾力。
而學員多為新人或跨界藝人。
面對導師一連串尖鋭的提問,更是緊張不安、狀況百出。
看不出表演的戲劇性衝突,只看得到師生之間極強的戲劇化張力。
不僅面對鏡頭的壓力,還要面對導師不斷傳遞的壓迫感。
很多時候,表演變成了一種求得認同的讨好。
觀眾來看的自然也不是演技,而是「大型羞辱現場」。
不自覺代入「導師視角」。
将年輕演員的尴尬、不适,當作笑話看。
樂于看導師無語、尴尬、憤怒的表情。
節目正片中,「被罵成篩子」成了标題。
事實也證明,出圈的不是什麼高光表演片段,正是這些反差強烈的衝突情節。
當然,不是這一檔節目的問題。
這種「羞辱戲碼」幾乎已成了國内綜藝的慣例。
像《無限超越班》等類似演綜,讓年輕演員重演經典,然後被批得體無完膚。
痛苦導師和扶不起的學員,幾乎已成固定搭配的人設。
導師之一的吳鎮宇,已經将這一角色「演」得駕輕就熟。
目的真的是為了提攜年輕演員嗎?
似乎只是為了引起觀眾圍觀、熱議,用表情包或二創視頻等形式二度消費、傳播。
當然,魚叔并不是要替演員洗白。
表演不佳是事實。
問題在于,當觀眾把所有矛頭都對準小演員,所有的情緒被「好導師 vs 壞演員」的二元認知主導。
看到導師高高在上訓斥小演員的戲碼,就誤以為這些演員失敗只是因為自己不争氣。
只會忽視行業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比如,影視行業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
當導師問誰拒絕過後來大火的劇本時。
不少演員低聲耳語説怎麼可能,有什麼就演什麼。
背後是人盡皆知的現實。
影視行業資源掌控在制片方、資本方和經紀公司手中,普通小演員根本沒得選。
好演員沒戲演,沒演技的星二代出道即主角,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可導師卻将矛頭對準這些演員,假設他們個個擁有自由選擇權,這本身就很荒謬。
還有,市場審美的雙标。
導師們義正言辭拒絕「整容臉」。
制片人説自己絕對不會用整容臉。
結果被扒出她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某爽整容後尖下巴引發熱議的劇。
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導師權威,其實不堪一擊。
年輕演員因為出演過「3 分以下作品」,無地自容。
殊不知,這些看似底氣十足的導師自己,也有大量低分作品。
惠英紅不止一部 3 分以下作品。
被誇「整頓内娛」的吳鎮宇,也早就在爛片中打轉多年。
忽視行業環境的限制,将新人演員的低分作品歸咎于演員自己,卻将導師的經歷選擇性忽略。
可見這從來都不是公平的遊戲。
還有,陳凱歌諷刺年輕演員「對演瘋子情有獨鍾。」
但這難道不是影視市場的偏好叙事?
近年來,國内知名演員、導演,有幾個人不是在演「瘋子」、拍「瘋子」?
而韓國、好萊塢,這些年也都熱衷在影視劇中制造「瘋批」角色。
諸如此類,無一不顯示出行業本身的雙标。
導師們貌似單純地聚焦于演技本身,實則是在回避這些根本問題。
再退一步説,好的表演,是能在高壓下被逼出來的嗎?
影視圈諸多例子都説明了,真正的好演員是通過長期的打磨和引導成長起來的。
一場表演的好壞,并不能説明演員的好壞。
反過來同樣,好的演員,也未必一直能貢獻好的表演。
像周迅雖是公認的靈氣演員,但也會有一場戲就是拍不好的情況。
得益于導演的耐心引導,在片場之外幫忙反復讨論和體悟角色心理變化,才幫助她發揮出最好的演技。
雖然我們常説演技封神,但并不真的意味演員就此進入了萬神殿。
像章子怡、湯唯都是進入國際視野的頂尖演員。
都曾在知名導演的點撥下,展現出表演的高光時刻。
但後來,也都曾因為在國產劇中表現不佳被嘲。
這其實也都是正常現象,反證了演技無法被「單純」讨論。
荒唐的是,導師選擇與黑歷史割席,以一副完美而權威的導師人設出現。
一邊塑造受虐者形象,一邊制造權力快感叙事。
誰又是真正入席的演員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