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支付,怎麼就成了“夕陽產業”?,歡迎閲讀。
前一陣聊了聊移動支付 " 四方模式 " 的問題,這兩天看到有個留言非常有意思: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類似的言論。今天就來深度剖析一下這個話題:移動支付到底是不是 " 夕陽產業 "?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打上了 " 夕陽產業 " 的标籤?
一、支付,為何被視作 " 夕陽產業 "?
讨論這個問題先要定義一下啥叫夕陽產業,我特地去找了一下產業經濟學的相關界定。雖然業界沒有特别權威的定論,但綜合各個學術流派的對夕陽產業的界定,基本聚焦于以下顯著特征:需求減少、增長停滞、技術替代、盈利下滑。
我們便姑且以此為綱,對标一下支付行業的發展現狀。
下圖是根據央行近五年發布的《支付體系運行報告》進行的數據統計。
(數據來自央行網站)
可以看到,移動支付無論是當下的業務規模、交易筆數還是近年來的增速表現,都十分可觀。
2020 年到 2024 年,交易規模由 372.5 萬億到 563.7 萬億,交易筆數從 1535.6 億筆到 2109.8 億筆,雖然随着移動支付滲透率的飽和,逐年增速略有放緩,但到 2024 年底,規模同比增速依然能達到 9.9%,無論如何都很難得出需求減少或增長停滞的結論。
技術方面同樣如此。新技術的出現确實會加速舊產業的衰弱,比如電車帶來了燃油車的黃昏、互聯網導致了印刷出版的凋敝,但迄今為止,市場上并沒有出現能夠取代移動支付的颠覆性產品。
那麼,支付被貼上 " 夕陽產業 " 标籤的最大的可能性被收斂到了最後一點:薄利。
支付行業的利潤率是多少呢?事實上,不同的行業環節,這個數據差異極大。
二、行業利潤如何分布?
此處,我先疊個甲:各家公司的利潤測算方式不同,我們不針對某特定機構,僅僅基于移動支付的產業鏈對不同產業環節的分潤情況進行剖析,不考慮套現、博彩等黑灰產業對利潤的貢獻,也不考慮 SaaS 等 " 支付 +" 業務帶來的利潤貢獻。
2018 年斷直連之後,支付行業的清算鏈路形成了 " 商户 - 服務商(包括傳統第三方支付和四方聚合服務商)- 清算機構(銀聯 / 網聯)-A/T- 清算機構(銀聯 / 網聯)- 發卡行 " 的兩段式 " 斷直連 " 模式,也被稱做 " 新四方模式 ",沿用至今。
雖然兩大清算機構在收單側和發卡側都嵌入了清算鏈路,但定價、報文格式等具體規則大部分仍是按照 AT 的玩法。換言之,AT 依然掌握着行業實際的話語權定價權,其中也包括銀行和服務商獲得的分潤比例。
一家發卡量過億的信用卡機構對十字财經坦言,微信支付寶給銀行的分潤 " 非常非常低 "。
這個 " 非常非常低 ",到底是多低呢?
線下消費場景的競争最為慘烈,我們以線下業務為例:
為了寫這個稿子,我找了幾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了解了一下。銀行分潤價格區間基本如下:
" 線下場景,AT 掃碼支付銀行分潤大多在 0.2% 左右,國有大行高一些,能到 0.3%~0.4%,大銀行用户多交易體量大,更有談判優勢,小銀行基本被拿捏,有些區網域性小銀行甚至可能為 0。" 上述信用卡機構業務負責人告訴十字财經。
某種程度而言,通道價格這麼低,是直連年代的歷史後遺症。斷直連之前,銀行在意存款,AT 在意通道費價格,AT 就以備付金存款為籌碼一家家銀行把通道價格談了下來。斷直連之後,AT 在各家銀行的備付金存款成為了歷史,但低費率的通道價格卻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
" 雖然是斷直連了,但是價格基本是沿用之前的框架,每年頂多是微調一點。銀行們也很難聯合起來與 AT 重新議價,只能被迫繼續面對低費率的現實。用户已經形成了掃碼習慣,AT 拿捏這一點,銀行就不得不跟他們合作,不要説提不起價,一些小銀行甚至已經近乎零費率在跟 AT 合作。" 上述人士補充。
在跨境場景中,銀行和 AT 之間的利潤分配不公更加突出。
在掃碼支付出現之前,跨境消費主要是依賴信用卡刷卡。以日本市場為例,線下商户的信用卡刷卡手續費在 3% 上下。而 AT 掃碼支付出現之後,商户實際承擔的手續費大幅降低到了 1% 左右。
價格優勢是掃碼支付在日本市場快速攻城略地的關鍵。而 AT 能夠擁有如此明顯的價格優勢,核心就在于便宜的通道成本。而便宜的通道成本在于 AT 可以随意變造交易的屬地信息。
" 國外正常的信用卡刷卡都是 2%~3% 的手續費,AT 的境外交易上送過來顯示的屬地标籤都是‘國内’,銀行也很難逐筆排查究竟是哪裏的交易,于是默許了這一操作。" 上述卡中心人士表示。
而這也就意味着,銀行信用卡境外交易 3% 上下的手續費收入,因為 AT 的這一操作,被大幅壓降到 0.2%。
十字财經進一步了解到,在日本市場,商户承擔的 1% 手續費中,微信支付給日本本地服務商 0.5%,支付寶給本地服務商 0.45%,剩下 0.5%~0.55% 發卡行按境内交易收 0.2% 左右的分潤,那麼,AT 的實際利得大多在 0.3%~0.35% ——超過了大多數發卡行。而獲得這部分超額收益後,AT 可以在日本市場進一步補貼商户,從而進一步擴大受理範圍。
插播一個有意思的周邊信息,迄今為止,老牌國際卡組織萬事達、Visa(僅指外卡,不含雙标卡)在日本市場并不支持綁定支付寶和微信。對此,其中一家外卡組織人士明确指出:" 因為支付寶微信報送的是境内交易。"
當然,銀行的利潤結構畢竟十分多元,即使銀行卡刷卡手續費收入承壓相較,還有其他的業務增量。相較而言,中小支付機構面臨的生存問題更為嚴重。
雖然在清算鏈條上,AT 與其他支付公司似乎是上下遊的關系,但從牌照功能來看,AT 自己就有收單功能,換言之,AT 可以随時切換自己的身份,也能夠直接對接商户。
一家上海的支付公司業務負責人直言:"AT 有自己的直營團隊,大國企、高速公路、大航司他們自己都接了,這些頭茬的商户資源本身都在 AT 手裏了。我們接進去的商户,他們能看到所有商户的交易數據,一些頭部商户交易跑一段時間,就會轉化成了他們的直營商户。有時候是以風控的原因,有時候就是單純的價格原因。"
在該人士看來,商户成為 AT 的直營客户就可以獲得服務商的成本價格,而 AT 掌握的資源也多,協同能力也更強,除了支付服務,還能為商户提供更多系統化的服務。" 面向一些優質商户,AT 給商户提供一整套綜合服務,還可以給客户做一些手續費的減免,這一整套動作下來,中小支付機構怎麼競争得過他們呢。"
該人士坦言," 現在套現業務被打壓了,真實商户就那麼多,大家都來搶真實商户,除了第三方支付,還有四方聚合,市場就這麼大商户就這麼些,價格戰打得利潤已經很薄很薄。比如説線下業務,AT 給我們的價格是 0.2%,我們給到代理 0.23%~0.25% 的價格,只有萬三到萬五的差價,刨去運營成本本來也賺不到什麼錢了。"
從早期的市場拓展、商户進件到後期的維護、更新,中小支付機構在一線服務過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到十年時間,移動支付能成長到交易規模百萬億之巨的產業離不開這類機構,但如今,這類機構在國内移動支付業務的正規項下卻幾無寸進的空間,确實引人喟嘆。
求存是一種本能,中小支付機構在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尋找增量。
目前來看,主流選擇有兩種:正規項下的增量是出海,這也是跨境業務近年來如火如荼的重要原因。但跨境業務的作業模式較國内而言復雜得多,不僅要面對不同市場的監管要求,獲得相應的牌照許可,同時,反詐反洗錢的現實難度也在幾何級地提升,這對支付機構的資金能力、技術能力、合規能力都有着極高的要求,顯然,不是所有玩家都有能力選擇這條道路。
而另一種追求增量的方式則是走向黑灰產,其中最常見的,當屬套現為主的灰產,監管反復重拳出擊,中小支付機構卻始終與套現業務藕斷絲連,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求存本能。
而 AT 的利潤率是多少呢?
依然以線下業務為例,AT 向服務商收取的價格:借貸合一 0.2%/ 筆。平衡發卡行的通道費率之後,AT 看起來似乎只是薄利,但是事實當然沒有那麼簡單。
AT 支付生态中,有相當一部分不用走任何銀行通道,在錢包餘額中就能完成扣款。這類 " 本代本 " 業務不涉通道成本,但依然可以收取對 AT 的費率依舊是 0.2%/ 筆的手續費,這部分收入,近乎純利。
雖然無法得知 " 本代本 " 業務規模的準确數據,但從央行的備付金數據可窺一斑。央行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第四季度末,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户備付金存管總額為 25,300 億元,其中網絡支付業務備付金 19,700 億元,網絡支付領網域前兩家頭部機構合計市場份額為 67.9%。備付金規模與錢包沉澱資金高度關聯,沉澱在 AT 生态體系中的資金有相當比例可用于 " 本代本 " 收款場景。
此外,基于龐大支付業務之下,AT 可以為商户提供金融服務、營銷運營、技術支持和國際化服務,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結構。
2020 年螞蟻集團拟上市之際曾經披露過,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毛利率為 18.7%;騰訊則将支付業務歸口到金融科技服務中,在 2024 年第四季度,金融科技服務毛利率達到 36.2%,創下歷史新高。誠然兩個數據并不僅僅局限于支付業務本身,但是龐大的支付生态作為 AT 金融業務的基本盤,居功至偉。
只是,這種 " 羊毛出在豬身上 " 的經典商業模式顯然不适用于中小支付機構。
三、結語
回到我們開頭説的,關于夕陽產業的讨論。
產業經濟學家認為,行業平均淨利潤率持續低于 3% 通常就會被貼上夕陽產業的标籤,從上述的利潤結構中,我們很容易發現,盡管行業每年依舊有 10% 左右的增速。但在 AT 的上下遊兩端,發卡行和作為服務商的中小支付機構利潤空間都已經被擠壓得十分徹底。
換言之,行業不是夕陽行業,但整個移動支付產業鏈,除了 AT,幾乎都已經站在了夕陽的餘晖裏。
而 AT 與行業其他玩家的利潤分野如此之大,答案已經呼之欲出無它,依舊是:壟斷。
壟斷是最有效的攫取超額收益的方式,也是 AT 虹吸產業利潤的關鍵所在。
自此,話題再難為繼,畢竟,壟斷是一個無法用讨論解決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