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英國的芯片征途: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挑戰與未來,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半導體行業觀察 ,作者邵逸琦
來源 | 半導體行業觀察 (ID:icbank),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1978 年 7 月,英國工黨政府專門從預算中撥出了 5000 萬英鎊(約 9600 萬美元),投給了一家新興半導體企業—— Inmos。
以當時的目光來看,芯片這一蓬勃發展的產業,美國已占得先機,德州儀器、英特爾、摩托羅拉等一眾企業占據了市場主導權,但英國作為昔日霸主,并不會心甘情願地将半導體產業讓予他國,工黨政府把反攻希望放在了 Inmos 之上。
由英國計算機顧問伊安 · 巴倫(Iann Barron)、美國半導體行業資深人士理查德 · 佩特裏茨(Richard Petritz)和保羅 · 施羅德(Paul Schroeder)一同創立的 Inmos,一邊通過生產和銷售流行的 SRAM 内存來維持運轉,一邊利用政府資金,開發一款專用并行處理芯片——晶片機(Transputer)。
當時的 Inmos,在号稱 " 英國硅谷 " 的布裏斯托爾有一支成熟的設計團隊,在南威爾士紐波特興建了一家晶圓廠,同時匯聚了全英國最多的半導體人才,被部分人形容為" 英版英特爾 ",也難怪工黨政府能夠青睐于它。
但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變化,1979 年,英國保守黨接替工黨政府,首相撒切爾夫人開始推行私有化政策,她想要開刀的對象,正是那些在工黨支持下成立的國有化企業,國家企業委員會被并入英國科技集團,最終不得不出售它在 Inmos 中持有的股份。
而 Inmos 本身的處境也不容樂觀,在經歷了幾年的虧損和總計 8500 萬美元的政府資助之後,1983 年,Inmos 總營收雖然達到了 5000 萬美元,但是卻虧損了 1800 萬美元。當時蘇聯有分析師預計,1984 年的 Inmos 有望達到 1.3 億美元的營收,還能產生 1300 萬至 1900 萬美元的税前利潤,但撒切爾夫人卻等不下去了。
Inmos 工程師理查德 · 佩特裏茨回顧稱:" 撒切爾夫人喜歡 Inmos 在半導體領網域取得的成績,但卻又讨厭這家公司需要英國政府的資金支持,這有點像羅納德 · 裏根式的想法,只要政府不參與,她就會很高興。她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Inmos 就不會誕生,更不用説它所帶來的成功了。"
1984 年 7 月,英國公司 Thorn EMI 以 1.241 億美元收購英國政府持有的國有半導體芯片制造商 Inmos 76% 的股份,Inmos 還沒成熟,就走向了私有化的道路。
1989 年 4 月,Inmos 再次被轉售給 SGS-Thomson(現意法半導體),1994 年 12 月,Inmos 完全并入意法半導體,并停止使用 Inmos 品牌名稱。
英國半導體企業的早期探索到這裏就畫下了一個并不完滿的句号,但保守黨對待半導體產業的政策卻綿延至今,直到英偉達大手一揮,準備收購 Arm。
Arm 的崛起
與 Inmos 不同,Arm 并不是由國家企業委員會支持成立的一家公司。它起源于 Acorn Computers,一家成立于 1978 年以生產 BBC Micro 計算機而聞名的英國公司,曾主導過英國 80 年代的教育計算機市場,還在 1984 年獲得了英國的女王技術獎(Queen ‘ s Award of Technology)。
時間來到 80 年代後期,BBC Micro 所搭載的 Mos 6502 處理器的性能已經捉襟見肘,Acorn 此時看到了 IBM 電腦暢銷全球,萌發了自己生產個人電腦的念頭,而這就需要物色一款性能更為強大的芯片來延續自己的產品線,他們一開始就找到了 IBM 電腦處理器的生產商英特爾,希望它能提供 286 處理器的授權,但卻被英特爾一口回絕。
恰逢此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大衞 · 帕特森教授主持下,提出了一項 " 伯克利精簡指令集計劃(Berkeley RISC Plan)" ,這一計劃為 Acorn 打開了思路,既然拿不到高性能處理器的授權,那麼不如自己從頭研發,于是它開始為新一代的 BBC Micro 開發基于 RISC 的處理器。
1985 年 4 月,Acorn 的芯片代工廠 VLSI 生產出了第一塊采用 RISC 指令集的 ARM(Acorn RISC Machine)芯片,之後 Acorn 發售的 Acorn Archimedes 電腦,搭載的正是這塊成功點亮運行的 ARM 芯片。
1990 年,大名鼎鼎的蘋果找上了 Acorn,同樣是生產個人電腦,兩家本來是水火不容的競争對手,但蘋果卻是來找 Acorn 談合作的,蘋果當時想要尋找一塊性能強大的同時功耗還非常低的處理器,至少具備把手寫文本轉譯成計算機文本的功能,但不管是英特爾的 x86 處理器還是摩托羅拉的 68000 處理器都無法滿足這種需求,而 ARM 的出現,讓蘋果看到了一線曙光。
蘋果、Acorn,再加上代工廠 VLSI,三家公司擦出了奇妙的火花,ARM 部門被單獨拆分,三家公司合作成立了 Advanced RISC Machines 的新公司,辦公地點就設在一個普通的谷倉裏面。1991 年,ARM 推出了全新的 ARMv3 架構,首創支援尋址 32 位的内存,而基于這一全新架構開發的 ARM6 芯片,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款嵌入式 RISC 處理器。
此後的 ARM 并沒有學習英特爾那套 IDM 模式,原因很簡單,它的體量實在太小,難以憑借自己生產的處理器在市場中立足。除了為蘋果的 Newton 提供處理器外,ARM 又找到了摩托羅拉 CEO 魯賓 · 沙克斯,説服他接受了 IP 授權的商業模式,即芯片生產廠商只需從 ARM 公司獲得 ARM 處理器的授權,并支付前期許可費和後期生產芯片的專利使用費,就可以獲得 RISC 指令集處理器的 IP 版權以及絕大多數的收益。
恰逢 90 年底末,以諾基亞為首的幾家手機廠商迅速崛起,世界迅速進入移動時代,對于移動處理器的需求變得空前強烈,本來因為 Newton 而一蹶不振的 ARM,順勢搭上了手機處理器廠商的東風,先後和德州儀器、高通、飛思卡爾等芯片廠商達成了授權協定,全球數億乃至數十億台設備都在用 ARM 架構的處理器,可以説是赢麻了。
敏鋭的讀者可以注意到,ARM 本身是英美兩家商業公司結合後的產物,在早期艱難時期過去後,依靠 IP 授權的形式,來為英國之外的公司提供設計服務,它不像前文中的 Inmos,依靠政府資助來進行研發,而是在美國一眾 Fabless 企業的支撐下,築出了一個嶄新的 RISC 帝國。
從另一個角度看,ARM 的誕生背景是 20 世紀 80 年代後逐步走向主流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和全球一體化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義理論,逐步取代了凱恩斯主義,成為英國主流經濟學理論和社會政治統治的依據,半導體行業當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在撒切爾夫人這樣強勢的首相的把持下,英國并沒有一塊适合半導體生產制造的土壤,ARM 的母公司之一 Acorn 曾被譽為英國蘋果,卻在 1999 年被收購并迎來了解散的命運,而半導體設計這樣的跨國合作產業,反而在英國自由的土壤中茁壯成長,只不過澆灌它的甘露來自大洋彼岸,規模再龐大的企業,根系也始終停留在地表。
與 ARM 發展軌迹相似的還有 Imagination,成立于 1985 年的它,最初專注于圖形和聲音處理器,在 1999 年之後采用了和 ARM 類似的 IP 授權模式,旗下的 PowerVR 移動 GPU 在手機市場中大放光彩。最新統計顯示,PowerVR GPU 目前已應用于全球 30%的手機中,被認為是英國最重要的高科技企業之一。
對于 21 世紀前十年的英國來説,左手是 ARM,右手是 Imagination,俨然一副高科技大國的模樣,但一場危機早已在平靜的水面下孕育。
收購,然後隕落
一切的序幕還要從谷歌收購 DeepMind 開始,DeepMind 是一家位于英國倫敦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其業務主要是建立用于模拟、電子商務以及遊戲的學習算法。當谷歌抛來橄榄枝之前,這家企業已經處在了破產的邊緣,不出意外的話,原本它會像其他英國初創企業一樣,被淹沒在茫茫倒閉浪潮之中。
但是谷歌卻花了 6 億美元來收購這家公司,2016 年,DeepMind 憑借圍棋機器人 AlphaGo 一戰成名。2020 年,DeepMind 還憑借人工智能預測蛋白質工具 AlphaFold,攻克了困擾生物學界 50 年的難題,成為了 Open AI 之前最耀眼的 AI 企業之一。
注意此時英國政府扮演的依舊是一個甩手掌櫃的角色,對于這類新興科技公司,并沒有提供額外的補助措施,依舊秉持着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政策。
而 2016 年時 ARM 被軟銀收購,把英國對科技和半導體公司的漠視,展現到了極致。
2016 年 7 月,已經擁有近 500 家客户和超過 80 億顆芯片出貨量的 ARM,被日本軟銀集團以 320 億美元收購,并推動其從倫敦證券交易所退市。
由于軟銀 CEO 孫正義做出了保證,将會繼續讓 ARM 總部留在英國劍橋,同時維持其原來的業務模式與文化,未來五年内總部還會增加一倍人力等,因而包括首相在内的英國政府都對這項收購案樂見其成,他們認為這象征着英國科技公司仍有令人着迷的吸引力。
事實真的如此嗎?英國前任城市部長 Lord Myners 認為這是股東因更高價格抛售而罔顧英國產業長期健康的又一例證。他在 BBC 的節目中表示:" 軟銀的承諾毫無意義,這家日本集團債務過高、業務過于分散,ARM 是英國最後僅存的科技公司之一,從此英國和劍橋對其再無話事權,這是金融從業者偏愛高價、賣定離手的又一例證。"
" 如果 ARM 這樣的大型企業是一家美國、德國、法國或日本公司,收購就不可能會在 60 天内通過監管并完成。" 節目中的他頗有些痛心疾首,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而最後軟銀也沒為 ARM 帶來更多的成功,孫正義曾在多個場合表達對物聯網的期待," 所有的事情會通過物聯網被連接起來,甚至是一頭牛他都可以被物聯網聯系起來 ",但物聯網市場遠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廣闊,軟銀 2018 年的報告預測顯示,到 2026 年,物聯網市場價值将達到 240 億美元,伺服器市場價值 220 億美元;但它 2020 年報告預測中顯示,到 2029 年,物聯網芯片市場的規模将僅為 160 億美元,而伺服器市場(ARM 迄今僅占有 5% 的市場份額)将達到 320 億美元。
錯估了物聯網和伺服器兩者的形式和發展速度,讓 ARM 錯過了挑戰英特爾主導地位的最佳時機,更讓英國半導體從業者寒心的是,當軟銀發現 ARM 無利可圖漸漸變成燙手山芋之時,很快就表現出了它作為投機分子的本質。
2020 年 9 月,軟銀宣布以 400 億美元向英偉達出售 ARM,英偉達将向軟銀支付價值 215 億美元的英偉達普通股和 120 億美元現金,以及籤約時支付的 20 億美元。
消息一出,就在英國掀起了 " 一場海嘯 "。
ARM 聯合創始人 Hermann Hauser 旗幟鮮明地反對了這項收購,他向英國首相寫了一封公開信并發布在 savearm.co.uk(救救 ARM)網站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表示,如果美國公司英偉達收購 ARM,那麼這筆交易對于劍橋、英國乃至歐洲都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災難,對于整個行業也将是個災難性事件。
而英國反對黨工黨也表示了強烈的反對,工黨領袖愛德華 · 米利班德(Ed Miliband)警告稱,英偉達對 ARM 的收購将最終導致英國工作崗位流向海外。他表示,政府要積極推動產業政策的發展,就不應該忽視 ARM 被美國芯片巨頭 " 吞并 " 的潛在風險。" 忽視這一交易的潛在後果是不對的。" 米利班德説," 這些風險包括對公司總部所在地和英國數千個工作崗位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好在不光英國對這樁收購案有反對意見,連美國和一眾科技企業都有不小的意見,最終才沒讓英偉達收購 ARM 的計劃實現,但軟銀卻始終沒有放棄出售 ARM 股份然後變現的打算。
23 年 8 月 21 日,ARM 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申請檔案,拟以 ARM 為股票代碼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有望成為 2023 年全球最大規模的 IPO,以及繼阿裏巴巴和臉書後的科技史上第三大規模的 IPO。
這也讓英國再一次受到了打擊,因為在軟銀收購前,ARM 是在倫敦和納斯達克兩個交易所上市,如今只剩美國的納斯達克,徹底抛棄倫敦,恰恰證明了英國不復過去半導體的輝煌。正如弗羅裏達大學金融系講席教授 Jay Ritter 所説:" 人們有一種看法,就是美國投資者更懂科技,也更願意為這些‘搏未來’的公司付出更高的價錢。"
新自由政策或許對英國金融行業產生了諸多裨益,但對于半導體行業來説,聽之任之而不采取任何實質性幫助的做法,只會讓這裏變成半導體企業的花鳥市場,不僅讓剛培育出的新苗被他人連盆端走,連植下多年的小樹都被連根拔起。當土壤的養分殆盡之時,英國就可能徹底喪失世界半導體的話語權,只能懷念曾經的繁茂的森林。
尾聲
英國在半導體行業中并不是沒有過自救行為。例如在 AI 領網域,英國的 Graphcore 也正在成為一股新興力量。
在 ARM 赴美 IPO 之前,英國保守黨議員 Tom Tugendhat 就指出,英國政府應該以黃金股的方式确保英國的利益得到保障,比如可以承諾以市場價格購買 Arm 25.1% 的股份,以促進、支持并在必要時強行讓其在倫敦上市,這将确保 Arm 的未來,并結束多年來焦慮不堪的 " 擊鼓傳花 "。
但黃金股的做法最終也沒有踐行,許多人認為,在崇尚自由貿易的英國,再度行使黃金股是一種帶有保護主義意味、不光彩的解決方案,這背後又牽扯出了保守黨和工黨之間的矛盾。
種種努力,在 23 年 8 月已經徹底化為了泡影。
但讓人啧啧稱奇的是,英國一方面對 ARM 這件事上繼續奉行所謂的自由主義,另一方面呢,卻又對其他企業的收購非常上心。去年 7 月,聞泰科技的子公司安世半導體收購了英國最大晶圓廠 Newport Wafer Fab(NWF),英國政府後續火速出台了《國家安全與投資法案》,強行要求聞泰出售所持晶圓廠的股份。
這也就是説,在 ARM 被收購 7 年後的今天,英國終于開始後知後覺保護起本國的半導體產業,而且剛上來就是強制要求企業出售股份。這套做法甚至引起晶圓廠的工會的不滿,他們開始致信商務大臣,敦促其改變決定。
事實上,英國甚至都沒想好讓誰來出這筆費用,要知道聞泰花了 6300 萬英鎊(約 7937 萬美元)才拿到了 NWF 的 100% 股權,如今又有哪個英國半導體企業有雄厚的财力能接這個盤呢?
23 年 5 月,英國終于宣布了一項半導體支持計劃,但總金額只有 10 億英鎊(約 12.6 億美元),還要均攤到十年當中,2023 年至 2025 年這段時間先投資 2 億英鎊(約 2.5 億美元),要用這一筆錢實現 3 個關鍵目标:發展國内半導體產業、降低供應鏈中斷風險、保護國家安全。
要知道台積電光是 2022 年的資本支出就達到了 362.9 億美元,平均每天就要花掉 1 億美元,英國想要靠台積電 3 天不到的錢來支持本國半導體產業,實在是讓人有些啼笑皆非。連曾經的殖民地印度都知道要畫一個 100 億美元的大餅,英國卻只能摳門到拿出這一丁點錢,就算全投進 NWF 裏面,也濺不起多大的浪花。
當整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認知還停留在上世紀 80 年代時,怎麼能指望它來重振本國僅剩的幾家企業呢?
參考來源:
英國發起 10 億英鎊半導體支持計劃,保障供應鏈和國家安全——澎湃新聞
痛失 Arm、自家最大晶圓廠後,英國對半導體發展做了一次深刻反思——金融時報
英國如何從硅霸主迅速滑落?—— thechiplette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