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餐界的“蜜雪冰城”,3年“吃”出104億,歡迎閲讀。
文 | 伯虎财經,作者 | 楷楷
餐飲業正在經歷寒冬,倒閉潮接連上演。
據天眼查數據,2024 上半年國内注銷和吊銷的餐飲企業多達 105.6 萬家,逼近去年全年倒閉總數,無數小品牌與門店紛紛倒下,眾多餐飲老板深陷債務困境,叫苦不迭。
即使是頭部品牌們,日子也沒好到哪兒去。打工人再也熟悉不過的德州扒雞、老鄉雞、老舅娘等知名餐飲品牌也開啓戰略性收縮,甚至撤回申請,終止 IPO。
當餐飲業的潮起潮落成為常态,一個從三線城市起家、不做廣告、名不見經傳的徽菜餐廳 " 小菜園 " 反而逆勢擴張,率先走到資本市場的門口。
12 月初,小菜園順利通過港交所聆訊,并迅速啓動發售計劃,拟募資 8.6 億港元,于中下旬成功登陸港股。上市首日收盤股價達 9.66 港元 / 股,漲幅 14%,總市值達 114 億港元,資本給予的溢價彰顯出市場對其的熱烈追捧,令同行餐飲企業豔羨不已。
不僅突出重圍成功上市,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餐飲業哀鴻遍野的時候,小菜園經營業績仍然相當出色:2023 年總營收高達 45.49 億元,在大環境承壓的背景下仍保持較高的增速;全國門店超 600 家,數量位居中式正餐第一。
在整個餐飲行業深陷寒冬之際,小菜園的奇迹,是如何煉成的?
01 下沉市場突圍,做中餐界的 " 蜜雪冰城 "
從創立滿 10 年到成功上市并獲百億估值,小菜園的迅猛崛起顯然是做對了些什麼。
與其他餐飲頭部品牌相較,小菜園的獨特之處在于其下沉市場突圍戰略,這與蜜雪冰城的品牌定位和擴張軌迹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一是走性價比策略,把 " 不賺錢的生意 " 做到極致。小菜園人均客單價穩定在 60 元上下,即便身處一線城市也未突破 70 元。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 2023 年門店收入計,在客單價 50 - 100 元的中國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所有品牌中,小菜園榮登榜首,占據 0.2% 的市場份額。
在大眾點評中可以看到,小菜園的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賺錢的招牌菜,如臭鳜魚、農家紅燒肉、地鍋雞仔,最貴的臭鳜魚是徽菜代表,價格為 128 元;一類是平價的引流菜,如定價 19 元的家常土豆絲、27 元的香鍋芸豆絲等。小菜園的菜品結構更像是家庭廚房,人均 60 元,便可以來上一桌葷素搭配的菜品。
二是從三四線城市起家,走 " 農村包圍城市 " 的道路。蜜雪冰城發轫于河南鄭州,憑借高性價比逐步滲透北京、上海等高線城市;小菜園則以安徽銅陵為核心,早年向池州、蕪湖、南京、蘇州等地輻射布點,門店數量近 100 家。自 2020 年起,擴張步伐加快,觸角延伸至北京、上海、杭州等區網域。從門店地網域分布來看,三線及以下城市(涵蓋縣級市及縣)門店占比達 41.4%,構成品牌堅實根基。
三是精簡 SKU,更大程度标準化,形成規模效應。在新茶飲市場,蜜雪冰城主打的少 SKU 策略利于降低上遊生產成本與線下店面運營成本,且易于產品和店面标準化,小菜園亦采用相同模式。依據季節更迭菜品,将總菜品數量控制在 40 - 45 個,簡化菜品制作流程與工序,提升門店運營效率。相較之下,主打融合菜的綠茶門店 SKU 超百個。
也即是,小菜園通過聚焦 " 平價餐飲 " 細分賽道,憑借 " 農村包圍城市 " 策略與競争對手形成差異化競争優勢,這便是其在餐飲行業整體低迷之際,仍能實現營收與盈利雙增長的關鍵所在。
招股書數據表明,2021 - 2023 年,小菜園收入分别為 26.46 億元、32.13 億元、45.49 億元,淨利潤依次為 2.27 億元、2.38 億元、5.32 億元。2024 年,眾多餐企營收與利潤雙下滑,小菜園卻逆勢上揚,前 8 個月營收 35.44 億元,同比增長 15%,淨利潤 4.01 億元,同比增長 1.5%,淨利率達 11.3%。
盡管小菜園稱 2024 年盈利能力有所下滑系 2023 年基數較高以及餐飲消費降級影響,但即便如此,其業績與盈利能力在餐飲行業依舊名列前茅。
反觀對比餐飲頭部企業,呷哺呷哺自 2021 年持續虧損至今,上半年淨利潤 - 2.74 億元;九毛九業績下滑 67.5%;味千剛從危機中緩過又再度轉虧;海底撈與全聚德業績亦略有下降。
02 擴張門店的内驅力,師法海底撈 " 師徒制 "
值得注意的是,門店擴張同樣是支撐小菜園的收入和利潤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2021 至 2023 年期間,小菜園的門店數量依次為 379 家、422 家、542 家,而在今年,其門店規模進一步拓展至 638 家。自疫情結束後,小菜園開啓加速開店模式,2023 年新增 132 家門店,數量超 2022 年兩倍有餘。截至 2024 年 11 月,已新開 137 家店,鑑于本年度即将收官且其直營開店策略,預計 2024 年全年新增門店數将略多于去年。
從絕對數量來看,小菜園在中式正餐品牌領網域堪稱翹楚,門店數量已然超越九毛九、綠茶、外婆家等連鎖巨頭。
實際上,小菜園在創立初期,門店擴張步伐較為緩慢,直至 2021 年初,其門店總數僅為 278 家。這意味着小菜園在約三年時間内,實現了門店數量的近乎翻倍增長。
盡管 " 農村包圍城市 " 戰略為小菜園開辟了一定的發展空間,但追根溯源,小菜園連鎖餐廳締造奇迹的核心要素,在于創始人汪書高精心打造的門店合夥人模式——借助内部裂變機制,實現門店規模的擴張與經營業績的提升。
汪書高早年的廚師經歷與四處打工的生涯,使其深刻認識到提升廚師及普通店員地位的重要性。在門店擴張進程中,小菜園主要推行合夥人制與師徒制。
合夥人制即由廚師出任店長并開設分店,持有一定比例股份,以此激發其經營積極性,同時确保菜品品質。而總部則免收管理費與品牌費,全力承擔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菜品研發以及員工培訓等工作。
師徒制則規定,當廚師長晉升為分店店長後,總部積極鼓勵其培育新的廚師長作為接班人。老廚師長成功帶出徒弟後,徒弟可攜帶 50% 股份開設新店。當廚師長成功擴張至第 7 家門店時,便可晉升為區網域總負責人。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小菜園體系内,一位廚師長最多可管理 50 家分店,充分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
在餐飲行業中,海底撈、華萊士以及米村拌飯等同行亦采用合夥人制實現早期門店擴張。而且好處在于,這種模式通過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有效激發團隊活力,同時保障菜品質量的穩定性與運營管理的高效性。
基于當前開店态勢,小菜園表示,計劃于 2025 年及 2026 年分别開設約 160 家及 180 家門店,預計至 2026 年底,其門店規模将突破千家。
03 餐飲集體内卷的應對之策,小菜園的 " 加減法 "
憑借大眾定位與細分市場的堅韌根基,小菜園在平價餐飲領網域鑄就了難以撼動的優勢地位,但這一招的效果能持續多久,其實小菜園心裏也沒底。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作為中餐市場的最大細分板塊,2023 年營收規模達 36187 億元。" 民以食為天 ",中國餐飲市場整體仍呈顯著增量态勢。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規模于 2023 - 2028 年将以 9.1% 的復合年增長率持續擴容,至 2028 年有望攀升至 55871 億元。
然而,這片廣袤市場卻呈現高度分散格局,眾多餐飲品牌深陷中小對手的激烈競争漩渦。就 2023 年門店收入而言,小菜園在客單價介于 50 - 100 元的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眾品牌中獨占鳌頭,但也就僅占據 0.2% 的市場份額,太二、呷哺呷哺等位列其後。在該榜單中,前五名餐飲品牌市場占有率總和不足 1%。
再者,近年餐飲行業内卷之風愈演愈烈,企業紛紛下沉搶灘,從產品、價格到地網域全方位角力,意圖以低價策略搶占市場高地。
今年 6 月份,中式快餐品牌鄉村基宣布降價,并稱 " 價格會到 2008 年 "。和府撈面宣布價格下調約 30%,主流產品價格帶調整至 16 元 -29 元。7 月份,# 太二酸菜魚客單價跌至 7 年前 # 衝上微博熱搜,太二最新的人均消費水平為 69 元,這個數字與 2017 年的持平。除了太二外,九毛九集團旗下的 " 九毛九 " 品牌、慫火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降價。楠火鍋推出的新門店中,素菜價格低至 1.9 元,鮮牛肉僅售 9.9 元,鍋底價格也不超過 40 元,人均消費将降至 70-80 元 ...... 中式餐飲業集體降價大趨勢下,已經侵蝕到所謂的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逐步擠壓到小菜園的基本盤,高性價比的定位不再能 " 一招鮮吃遍天 "。
2024 年大半年時間裏,小菜園已切身感受到市場壓力,運營效率下滑,業績層面影響雖有延遲但終難避免。一線城市翻台率從 2021 年的 3.4 次降至 2024 年前 4 個月的 3.1 次,二線城市降幅更為顯著,從 3.9 次滑落至 3.3 次,下滑趨勢一目了然。單店日均銷售額亦降至 24446.6 元。
為順應消費趨勢,小菜園在 2024 年已進行一輪客單價下調。
當然,小菜園不是沒有應對之策。比如,近年向上做加法,走 " 高端化 ",推出的復興樓、觀邸等品牌,試圖叩開高能級市場大門。
復興樓主攻融合菜,觀邸定位于中式家宴,二者均在小菜園發源地銅陵率先試水。可将其視作高端化的小菜園,即汪書高版的同慶樓。但這兩大品牌發展之路崎岖,復興樓早年尚有 3 家門店,如今僅存 1 家,其餘門店已改造為小菜園;觀邸品牌歷經數年探索,仍僅有 1 家門店。
另一方面,小菜園向下探索 " 減法 " 之路,下沉社區市場,切入尚待開發的 " 便餐 " 領網域。
2023 年,小菜園推出社區快餐品牌菜手食堂,菜品單價 8 - 30 元左右,客單價約 20 元出頭,宛如小菜園版的老鄉雞,以 " 不吃快餐,吃菜手 " 為廣告語,用快餐的高效出餐與親民價格,為顧客呈上正餐般的菜品、服務與體驗。
目前,菜手食堂門店數量僅為 3 家。小菜園寄望通過子品牌開拓增量空間,然短期内成效恐難顯現。
創立品牌本就不易,打造全線品牌更是難上加難。
對小菜園而言,上市無疑是一次珍貴契機,起碼将潛在隐憂都悉數擺在了眼前。但當下關鍵問題在于,其駕輕就熟的性價比策略,能否繼續順利應對餐飲業加速下沉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