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20萬級新能源汽車才是兵家必争之地?,歡迎閲讀。
一場 20 萬級新能源汽車之戰必将白熱化,消費更新的你更看好傳統品牌還是造車新勢力?
撰文丨 MANGO
責編丨 DAN
設計丨 PinZow
2023 年最後一款重磅新車,非小米 SU7 莫屬。雖然長達三個小時的發布會,雷軍的重點放在講述新車的技術,并沒有公布新車的價格,但外界對于新車的價格猜測十分熱烈。目前 30 萬以内的猜想最多,也是眾望所歸的價位區間。
而前一天極氪 007 宣布上市,全系标配 800V 的 20.99 萬的起售價可謂 " 卷 " 翻對手。諸多造車新勢力将戰略新車放在 20 萬價格區間,究竟有何意義?
20 萬級新能源汽車扎堆," 殺瘋了 "!
細心的你應該已經發現了,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近幾年都将發力重點放在了 20 萬級新能源汽車市場。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率先攪局的特斯拉 Model 3,短短幾年時間就在中國成為街車,其在國内的保有量遙遙領先。而作為後來者,比亞迪漢的表現也不錯,成功為傳統車企打響反擊戰。
包括大眾 ID.4、小鵬 P7 等,都将品牌銷量主力車型放在 20 萬級。而在今年汽車 " 價格戰 " 的帶動下,不少車型的售價再度下放,像是小鵬旗艦 SUV G9,經過幾番調價後,起售價已經來到了 26.39 萬元。
"20 萬 " 成為香饽饽,但為什麼不是其它級别的定價?
造車成本太高,20 萬才是利潤平衡點?
一款車型的定價主要考慮到車輛的造車成本。眾所周知,現在智能新能源汽車成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智能化的硬體、性能配置以及續航裏程等等都是關鍵。
例如部分車型的智能駕駛依賴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而目前市面上一顆激光雷達的成本在一萬元左右,毫米波雷達的成本也要數千元,一台擁有兩個激光雷達的新能源汽車,造車成本可想而知。
還有電動汽車對于續航和性能有着極高的要求,這就意味着需要容量較大的電池包。前幾日蔚來李斌表示 150kWh 電池包 " 不賣,只租 ",據悉該電池包的成本近 30 萬元。不過,在換裝 150kWh 電池包之後,CLTC 工況下 ET5 的續航裏程可達 1055km、ET7 可達 1050km,超過 1000 公裏的續航對于蔚來車型而言有着顯著優勢,但價格也勢必水漲船高。為了鞏固車型價格優勢,蔚來這一招你認為明智嗎?
也就是説,為了增加車型在智能化、續航裏程等方面的優勢,車輛的成本不會太低。而幾萬塊的微型電動車能夠把成本控制得很低,就是在智能化和續航方面做了減法。所以你無法要求一輛五菱宏光 MINI EV 的續航裏程達到五六百公裏,它的定位是人民的 " 代步車 "。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便宜的微型純電動車和小型純電動車并沒有延續熱賣趨勢,反而是 10-30 萬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睐。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對智能化、續航、性能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車企逐步完成了 " 教育 " 消費者的部分,接下來無疑是 " 獵殺時刻 "。
新能源汽車會越來越貴嗎?
正如前面所説,車企在制定新車價格時需要造車成本、品牌溢價,還要考慮競争的定價策略。比如 30 萬元作為價格分水嶺,消費者容易将目光投向傳統豪華品牌,因此車企在制定價格時需要考量更多因素。
另外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都在打一場虧本的價格戰。進入 2023 年以來,中高端車型的售價普遍降低了 3-5 萬元,溢價更高的部分豪華燃油車,更是把終端售價降了 10 萬元以上,曾經需要加價購買的一些日系車都紛紛放下身段。總結來看,随着競争加劇和核心零部件價格下降,性價比更高的汽車是大趨勢,但高端的新能源汽車也會不斷試探消費者的價格天花板。
比如最近網上流傳的這張神圖,問界 M9、坦克 700、蔚來 ET9 等車型的售價在 40-80 萬元左右,已經觸及了傳統豪華品牌 BBA 的高端車型價格段。
20 萬元級别的新能源汽車橫行,最先擠掉的就是曾經如日中天的合資中級車。不過,合資品牌也在加緊推出同價位新能源汽車,例如大眾 ID.7 VIZZION、本田雅閣插混版等。一場 20 萬級新能源汽車之戰必将白熱化,消費更新的你更看好傳統品牌還是造車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