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一年從1億做到近10億,「滿小飽」押中了年輕人的錢袋子,歡迎閲讀。
三年前從電商自營起家時,曾程沒有預料到,他們可以這麼快打開線下市場,甚至已經在經銷商圈小有名氣,成為他們口中的 "PSD 小霸王 "。而進入線下零售渠道這件事,滿小飽去年 6 月份才正式啓動。
截至去年底,僅半年時間,「滿小飽」的線下業務已經長成近 1.5 億元體量,最高單月突破 5000w,基本完成對 Top100 商超渠道的覆蓋," 我們第一波合作的經銷商,到現在存活率幾乎 100%",曾程告訴 36 氪。
同樣出人預料的,是滿小飽近乎陡峭的增長曲線:2020 年 5 月正式入駐天貓商城,2021 年當年便突破 1 億元,2022 年全渠道 GMV 更一躍來到近 10 億元。成立兩年半,滿小飽業務規模已經完成 " 兩級跳 "。
取得這一系列成績,主要是靠一款高辨識度的肥汁米線 " 大單品 "。這款產品起源于雲南小鍋米線,經港人成功開發。滿小飽對產品和配料做進一步改良,在 2021 年 5 月正式推出,經過一段時間冷啓動之後,迅速打出名堂,并在當年年底邁過億元關口。
肥汁米線所屬的輕烹賽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螺蛳粉。據不完全統計,預包裝螺蛳粉相關市場規模達 200 億元。相比之下,肥汁米線是個全新的產品概念,在滿小飽之前,無論小紅書、抖音還是電商平台,關于這款產品的搜索寥寥。
如今兩年過去,肥汁米線整體品類已經長成約 20 億元體量。而根據歐睿一項市場調研顯示,滿小飽在肥汁米線占據 84% 的市場份額。
螺蛳粉的江湖老大地位,未來一段時間仍難撼動,但滿小飽和肥汁米線,帶來了一些可能的改變。
滿小飽的高增速一部分是踩到了風口,囤貨、抖音以及一人食需求疊加,方便食品品類近些年大盤快速增長。也跟肥汁米線的產品特點有關:" 新奇特 "、激酸激辣、且 " 方便不貴 "。但渠道的快速更迭,也有其殘酷一面," 紅利 " 轉瞬即逝。
在曾程看來,社交内容平台的出現、達人的背書,确實讓轉化第一波用户變得更容易。但滿小飽并非一開始去找最大的渠道、流量,尋求銷售額最大化。她告訴 36 氪,滿小飽不會去走捷徑," 熱賣的背後會隐藏問題," 因此,新品冷啓動期很有必要性 ,包括肥汁米線剛上線時,產品頭圖、視頻都是團隊用手機拍攝。
盡管是從線上渠道起家,滿小飽從一開始就定位于 " 全渠道品牌 ",這可能是他們能快速鋪到線下的一個原因。曾程告訴 36 氪,相比于鋪貨網點數的絕對值,他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通過一線的用户調研,深入到不同城市的每個核心的零售渠道。
以下為 36 氪與滿小飽 CEO 曾程的對話,經有限編輯;
誕生前後
36 氪:滿小飽的獨立運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曾程:滿小飽一開始就是獨立的公司,是集團下面的兩個公司,滿小飽和小滿手工粉是完全獨立的。我們認為連鎖餐飲是一個事業,食品快消是一個事業,兩條線需要的人才畫像、商業模型、發展軌迹都不一樣。
36 氪:你們的成立時間比較微妙,2020 年餐飲普遍在提餐飲零售化,看起來是餐飲自救的考慮?
曾程:很多人會這麼認為。其實集團 2018 年就有滿小飽的規劃,我們很明确在發展規劃裏會有第二增長曲線,疫情是我們做這個事情後發生的一個事情。其次,也不是立足于 " 餐飲 +" 去做滿小飽。我們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獨立的公司,圍繞食品切 " 一人食場景 "。
36 氪:一人食需求當下很旺盛,2020 年也能看出是這樣嗎?
曾程:滿小飽當時核心就瞄準一人食場景,我們有發現這個趨勢,首先,大環境、城市化進程、代際分居,年輕人做飯越來越少,外出用餐場景和外賣場景多,18-24 歲、25-35 歲年輕群體,方便易餐有很大需求,帶飯的也少了。滿小飽看到的是在居家場景如何去解決這一餐。
36 氪:居家吃米粉的人群,跟在餐館吃米粉,是兩類人群嗎?
曾程:我們不會覺得人群不一樣,而是消費場景不一樣。滿小飽這一類的速食核心場景是工作日晚餐,以及非工作日不出門早午飯,要 " 一鍋端 " 煮東西,千萬不要多洗一只碗,這是我們的原點場景。
我們成立的時候有一個很熱的詞叫消費更新,我們所理解的是消費品位更新,知道什麼是好的,想吃更有品質的東西,但不意味着願意長期付出很高的價格。我們現在去 review,為什麼能夠殺出重圍,是因為在新品階段滿足了新奇特,肥汁米線在我們 2021 年 5 月推出之前,不管是小紅書、抖音,包括電商平台,整體的搜索量是沒有的。我們用一個新的口味,創立了一個米線的細分賽道,它既有激酸、激辣的特點,且好吃、方便、不貴,提供了復購的理由。
36 氪:肥汁米線在方便米線現在屬于什麼地位?
曾程:米線品類最大的螺蛳粉,截止到去年年底,預包裝螺蛳粉有 200 億的體量。肥汁米線我們前年開始做,到去年年底基本上涵蓋我們在内,這一個味型暫時還不到 20 個億的體量。作為新興賽道,是要通過滿小飽以及跟随的品牌一起做大體量。
36 氪:滿小飽這兩三年時間,整體增長非常快的,具體數據是怎麼樣的?
曾程:我們真正開始做是在 20 年的 5 月 20 号,第一個半年,是打磨產品和測試渠道。那時可能有很多人已經在抖音做成交,但我們剛開始還是用天貓去做第一個發力的點,然後才是抖音,第一個半年也就做了小幾千萬。然後 21 年,5 月上線的肥汁米線,21 年截止到年底,剛好突破一個億,就 0 到 1 個億的階段。去年我們全渠道将近 10 個億的體量。如果看有多少倍增速,看着很誇張,但我們自己認為是因為起點比較低。
米線大單品的誕生
36 氪:怎麼判斷是大單品的種子選手?
曾程:我們會用以下的幾個指标,第一,前期廣宣的爆文率,在我們内部,做傳播都叫 " 播傳 ",播出去的東西能夠傳得起來,才具備生命力。我們會去看轉化率,真正感興趣的會為你掏錢,再者,好評率,看 NPS 推薦值,以及會看復購率。
所有的大單品最終的邏輯是要形成某種消費習慣,這個消費習慣就是復購。我們剛開始推出滿小飽後,第一波是在小紅書去做一些 seeding ,爆文率能夠達到 80%。貨架電商整體轉化率也非常高,在行業平均水平在 8%-10% 的時候,我們能做到 20%,從那到現在,可追溯的復購率能夠到 35%。
36 氪:好評率是跟產品迭代直接挂鈎?
曾程:好評率首先會做定性和定量的調研,也會去做些案頭調研。我們會去分析電商平台購買之後主鏈接的紅黑榜,會根據用户使用提及做文章。我們第一代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第一代醋包寫的是 9 級的激酸,但我們現在會教他們正确地打開產品," 不吃酸千萬别放 ",包括撕拉口的調整等。
36 氪:從小紅書跳到天貓站外轉化,會不會遇到一些用户流失?
曾程:我會把這個理解為 " 術 " 的層面。作為細分品類,我們要把這個品類做大,至少截至目前是品類 leader,首先你得要有這樣的格局,讓别人也願意來到這個類目一起做大做強。
另外,目前在任何一個平台,搜 " 滿小飽 " 的指數是遠遠高于品類指數,也就是説我們在 seeding 的時候,滿小飽肥汁米線永遠是綁在一起的。其次,不管從話術、產品視覺、聽覺包括整個廣告覆蓋率,以及線上線下終端渠道的覆蓋率,也就是説他看到、聽到最多的是我,最容易買到的也是我。
36 氪:直播帶貨和内容種草這兩種方式,你們怎麼去選擇?
曾程:第一,我們是全渠道品牌,本來這一批創業者就是觸網一代,線上是我們的能力之一,由線上拓展到線下,是全渠道的能力。直播、内容種草,其實是電商自營能力的板塊之一。自營的基本盤夯實後,我們會通過達人疊加背書擴大用户群體。我們确實沒有資源的傾斜,而是按生意的鏈路,哪個部分是要在什麼階段去做,是 buff 的疊加。
36 氪:方便食品賽道跟營銷挂鈎緊密,相比于其他品類,似乎總能很快抓到一些新渠道紅利。當然,説紅利好像有點制造焦慮,但它本身确實是有這種屬性?
曾程:我很難去回答關于平台紅利和機會點。現在的社交媒體平台,是很容易因為達人的背書,或者是説某一類 " 新、奇、特 " 去轉化第一波顧客,付出的成本也不高。對我們來説,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但先得有 " 產品好 " 的必然性之後,你再懂得去抓那個 " 渠道妙 " 的偶然性,用對渠道更快速跑出來。
像之前大家所認為,滿小飽竟然這麼快,其實從做這個品牌開始,所有渠道的經營,每一盤棋都有它自己的商業模型,都要自盈利。不是一上來就去找最大的渠道賣爆,熱賣的背後會隐藏問題,剛開始任何一款新品,都有小的冷啓動期,是精益創業的 MVP 階段。比如説肥汁米線剛上線時,頭圖、視頻都是團隊用手機拍的。任何一個平台不僅要去關注變化,更應該關注不變的是什麼?是社會化、城市化進程,懶宅的趨勢,以及消費者的心智賬户。
36 氪:方便食品是疫情受益的品類,接下來增長怎麼辦?
曾程:從春節過後,大部分的消費品品牌都會有很大壓力。也有大盤的經銷商問我們怎麼看。同時,我們線下整體動銷好到讓他們覺得驚奇。我們并不認為速食的消費需求完全變了,不見了,而是消費者在抑制自己消費熱情。這樣的一個狀況下,所有的消費品都不會受益,肯定有一定難度。要做的事情就很清晰,不要改變顧客認為很對的事情,但要想方設法提升顧客的購買欲,比如原來顧客可以買 100 多的客單,但現在覺得這個花費高于自己單次支出意願了,那就讓他 " 少買常來 "。
36 氪:" 少買常來 " 是否意味着客單價要降?
曾程:降商品單價其實是非常不對的,降價、打折、促銷是最快的,但它永遠是品牌營銷的最後一步,你做完這一步你就再也沒有招了。第一個策略是少買常來,小規格,花點小錢。第二,不買可惜,增加一些刺激購買的動作。比如 5 月份做了可愛的 IP 便當盒來做買贈活動,對我們的 TA 是很有吸引力。線下渠道我們會走進社區零售渠道。
營銷不是為了走捷徑
36 氪:你們是怎麼想到投放《中國奇譚》?
曾程:我們團隊 00 後非常多。選擇這一類的 IP,首先是團隊的積累,00 後的夥伴是很重要的,他們是觸網的。第二,究竟是否可行,要進行快速調研,包括去看人群是否是我們想要覆蓋的高淨值人群。最後,還要進行内容評估,是否有趣、有質感、有影響力。我們骨子裏想跟消費者傳達的是「看,我和你一樣在生活。」
36 氪:《中國奇譚》确實有現象級爆紅,但它能持續帶貨嗎?
曾程:合作小妖怪這件事情,我們的發心是借這個 IP 跟目标群體進行一次交流,而不是説借力引爆整個品牌的體量和成交。那是走捷徑,有人會認為你好像走了捷徑,其實不是。我們也從沒去尋覓任何熱門 IP 出圈,產生很大的成交和曝光,它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件事情。我們會去求產品,會去求組織,以及對用户的敏鋭度。
36 氪:當前滿小飽的營銷投入核心還是拉新?
曾程:一定是拉新。滿小飽要把這個品類做大做強,一定會進行品類擴容。滿小飽一開始是從線上電商切入,去年 6 月份開始正式拓展線下渠道,截至 22 年年末,半年時間線下體量将近 1.5 億,最高單月突破 5000w。目前,整體 TOP100 的商超渠道基本上已經完成布建。所以不管是各類渠道的拓展,還是入駐渠道後的營銷及經營動作,最後都指向了拉新,當然也會有刺激復購的效果。
36 氪:很多品牌也在做肥汁米線,滿小飽會着急找下一個大單品嗎?
曾程:沒有。肥汁米線是一個很好的產品,遠不止這樣的體量,我們要做的就是品類擴容。只要蛋糕足夠大,我們不會去擔心可能會被瓜分。
舉個例子,我們新一輪的市場調研剛結束,目前滿小飽肥汁米線的市占率是在 84%。假設到明年,如果品類體量翻 2 倍,我掉兩個點又如何。競争的矛盾點,永遠是用户變化的心智。第二。不着急去做所謂新的大單品,它得先成為一個大賽道,大單品就是以一抵百。
36 氪:從過去幾年來看,消費市場太多 " 潛在的大單品 " 品類了。
曾程:要聚焦,要堅持,要克制。
線下的增長點在哪裏?
36 氪:你們已經全渠道鋪開了,線下怎麼繼續擴大市場?
曾程:還遠沒到全渠道鋪開,但 TOP100 的商超便利渠道确實幾乎入駐完成。現階段整個線下渠道的選擇,其實是在選擇原點顧客、有效渠道。關注網點數是有意義,但只關注這個指标太單薄。不同的城市線下零售業态差異非常大,不過區網域内常駐居民的日常購物偏好有共性,因此,我們會在标杆城市、重點城市進行用户訪談,來确定下一步擴展、深耕的渠道。不同區網域的渠道策略會有所不同。
我們線上的原點人群更多是 18-30 歲的年輕女性。有意思的是,在進行線下定量調研的時候,發現 31 歲到 35 歲之間的精致媽媽、小中產也在吃。所以我們更笃定地拓展一些 NKA 和 LKA 的渠道,拓展量販式的倉儲渠道。我們第一波合作的經銷商,到現在存活率是幾乎是 100%,在經銷商口中被戲稱為 "PSD 小霸王 "。
36 氪:這個 PSD 是怎麼做到的?
曾程:我們整個公司團隊層面就會去做用户調研。很多時候你覺得你在調研,但其實你是引導他説出你想要的答案。真正的調研應該是你有某種身份,去觀察,去看他的表情,去做一些的記錄,而不是問什麼,他答什麼。很多經銷商會被我們問到 " 顧客是誰,需要什麼 "。真正被我們逼到一線去看的時候,他們發現可以做的事非常多。
36 氪:怎麼讓這種能力成為組織的一部分?
曾程:我們會去進行系統性的培訓,會有 3 個培訓。第一,案頭調研;第二,用户簡易訪談;第三,赢家法則,我們會去教我們的夥伴,去分析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敗,公司層面去沉澱出來的一些方法論和共同語言、作業方式。
36 氪:消費品這幾年周期性很明顯,賺錢沒那麼容易,10 億體量在新品牌裏已經很大,但是不是也會面臨增長瓶頸?
曾程:增長永遠都是難的。我們從一開始就立足全渠道, 18- 25 歲之間的年輕人這一原點顧客已經在覆蓋了,還要繼續滲透。未來再拓展,次原點人群或許是資深中產,那麼觸點是不一樣的,我們會研究,驗證再放大。很多事情我們想説,做什麼事情可能產生那個結果,倒不會去想説眼下的情境是這樣,我們怎麼樣去做?我們還是會去回到消費者角度和自身的能力上面去思考這個事情。
36 氪:你們有資本化的需求嗎?
曾程:滿小飽是完全沒有對外去融過資。從創立一開始都是自造血的模式,更多精力還是在組織、產品、業務一線,我們本身盈利狀況非常好。目前來説對資本沒有需求。
36 氪:去年的高增長本身也是盈利的?
曾程:體量不是用錢換來的,我們從一開始就用内容去撬動轉化,而不是通過大規模的買量,甚至低價去換取顧客數。
36 氪:零售渠道偏區網域性的,會有一些渠道定制產品嗎?
曾程:我們現在會有部分的渠道有定制品。但要保證的是,不管如何調整,用户體驗一定是好的,生意永遠做的是復購,拉新是讓更多人去復購,這是我們所理解的拉新,而不是説池子裏面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