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Keep上市,硬體立功,歡迎閲讀。
7 月 12 日," 運動科技第一股 "Keep 正式登陸港交所,這也是時隔兩年後首家在港敲鍾上市的本土互聯網創業公司。
Keep 的上市歷程,可謂一波三折。上市首日盤中破發,也表明投資者對 Keep 的前景也還是心懷憂慮。好在截止 7 月 13 日收盤時 Keep 市值穩定在 150 億港元上方,算是稍稍站穩腳跟。
翻看 Keep 的招股書可以發現,雖然 Keep 最早是靠付費課程發家,靠各種聯名徽章出圈,但硬體業務才是其營收支柱。創始人王寧曾表示,不希望在用户的眼裏 Keep 只是一個健身 APP," 我們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品牌 "。要為一種生活方式代言,Keep 就必須軟硬體兩手抓,兩手都要狠。
在 Keep 這只領頭羊的帶領下,智能運動硬體能不能走進全新時代?
(圖片來自 UNsplash)
在 Keep 短短數年的發展歷程,付費内容、訂閲會員、廣告和智能運動硬體這幾個主營業務的優先級一直在變化。
2015-2018年是 Keep 創業探索期,定位為 " 移動健身工具 ",付費内容是主營業務。這一階段 Keep 雖然也有布局硬體業務,但主要以裝備購買指導為主,本質上沒有脱離内容服務的行列。
以 2018 為分界點,Keep 開始思考流量變現的新模式。促成此番改變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是平台已經擁有了可觀的用户規模,累計用户超過 1.4 億;二是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迅速枯竭,用户增速明顯放慢。Keep 當時選擇的新變現方式有兩條:建立會員訂閲體系,拓展線下業務。
巅峰時期在全國擁有上百家門店的 Keepland,就是這一年誕生的產物。作為 Keep 的重點市場,北京、上海兩座一線城市都擁有近 20 家門店。随後兩年,Keep 還陸續推出了 Keep 優選健身館等更新產品,并和傳統的線下連鎖健身房達成合作。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 Keep 的線下擴張節奏。三體雲動的數據顯示,2020-2021 年國内(廣義類)健身場觀數量均錄得同比下滑,消費者平均支出也在減少。2020 年下半年開始,Keepland 各地門店陸續宣布歇業,直至徹底撤出上海、退守北京大本營。從大肆擴張到黯然退場,前後不過短短 3 年時間。
線下業務收縮後,Keep 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也就是王寧如今一直強調的 " 生活方式品牌 " 建設期。
和 Keepland 幾乎同時問世的,還有瞄準家庭場景的智能運動硬體子品牌 Keepkit。2018 年 3 月,Keepkit 首款產品智能跑步機 Keep K1 正式發布,打出了 " 智能技術、特色器械 " 的口号,揚言要打造健身產品的 2.0 時代。
Keep 當時重點宣傳了社交功能、智能螢幕、數據同步等功能,加上頗具誠意的 1999 元起售價,确實籠絡了不少用户歡心,讓 Keepkit 打響名堂。也是在這時候,王寧提出 Keep 運動品牌要建設的三重生态。
在王寧的構想裏,底層是數千萬注冊用户構成的數據底座,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户畫像、用户運動習慣捕捉用户需求;中層是 Keep 線上服務,包括定制化課程、會員權益,滿足用户居家健身需求;上層則是 Keepkit 為首的智能運動硬體和 Keepland 為首的線下健身場館,旨在打通線上、線下閉環,延長服務鏈條。
只是沒想到,線下業務歷經波折,反倒是硬體業務站穩了腳跟,路還越走越寬。
翻看其最新業績則可以發現,硬體業務的地位在最近兩個财年愈發重要。今年 3 月更新的招股書顯示,2022 财年 Keep 總營收為 22.1 億元,同比增長 36.6%。公司高層在招股書中強調,營收的增長得益于會員訂閲、付費内容和自有品牌產品的收入增加。
而從細分數據來看,Keep 如今的營收主要來自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會員訂閲和在線付費内容、廣告及其他三個板塊,當中又以自有品牌收入占比最高。根據招股書提供的數據,Keep 自有品牌運動產品過去三個财年的收入分别達到 6.37、8.72 和 11.37 億,營收占比一直維持在 50% 以上,獨占半壁江山。自有品牌業務又被細分為智能健身設備、配套運動產品兩類,後者營收占比更高一些。
王寧的 " 三重生态 " 構想還沒有完全實現,但硬體業務的成長是有目共睹的,也為 Keep 圓夢港交所立下了汗馬功勞。外界更關注的則是,在上市之後,Keep 的運動硬體業務能不能維持高增長态勢,甚至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經過幾年的大力投入,Keep 智能運動硬體產品矩陣不斷豐富,涉及的場景、目标人群也在擴大。
目前,Keep 主打的智能運動硬體產品主要分為訓練類和監測類兩種。前者包括 C1 系列動感單車和前文提到的 K 系列智能跑步機,以及體感機、橢圓機、劃船機、健走機等後期上線的新品;後者主要有 B2 系列智能運動手環和 S 系列智能體脂秤。考慮到利潤率、市場容量等因素,訓練類產品明顯是 Keep 的發力重點。
翻看京東、天貓等多個電商平台,動感單車、跑步機都是 Keep 最暢銷的智能運動硬體產品。在京東官方旗艦店上,Keep mini 家用動感單車 CC、Keep 家用智能動感單車 CLR 和 Keep 經典款智能跑步機 K1 銷量、好評率都是遙遙領先。尤其是作為初代爆款的 K1 智能跑步機,累計評價人數已經超過 5 萬。
(圖片來自京東)
相比之下,劃船機、橢圓機、體感機等新產品的狀況就沒有那麼理想了,評論數大多停留在幾百條,銷量也難以和 K 系列智能跑步機、C 系列動感單車相比。這也揭示了 Keep 智能運動硬體業務的一點隐憂:銷量全靠老產品支撐,遲遲找不到新爆款。
自從明确了硬體業務的主導地位後,Keep 也是投入了不少資源,研發了不少新品。
今年 3 月,Keep 發布了首款專業版劃船機 A1,性能和配置上都不乏誠意。據官方介紹,A1 專業劃船機使用了阻力電機系統和自發電技術,不僅可以精準統計運動數據,還自帶超長待機功能。折疊結構和航空級鋁合金材料的使用,則讓機身變得更加輕盈。
除此之外,Keep 這幾年發布的新品還有 2022 年 7 月上線的橢圓機 H1 Lite,以及智能跳繩、智能呼啦圈、智能健走機等小體量產品。然而,正如前文所説,這些新產品沒有一個能成為爆款,更遑論取代跑步機、動感單車的主力位置。
問題出在哪裏?性價比和實用性是兩個繞不開的關鍵詞。
Keep A1 專業版劃船機在各大平台的折扣前零售價為 4299 元,Keep 智能橢圓機 H1 Lite 的售價在 2699-2999 元不等。對比之下,當前最暢銷的 Mini 動感單車售價只要 1599 元,經典款 K1 智能跑步機也只要 1699 元。
比起劃船機、橢圓機這些稍顯小眾的產品,用户對跑步機、動感單車認知度也要高很多。前者使用效果缺少數據樣本和案例佐證,加上價格上有差距、競品太少無法貨比三家,用户做出更穩妥的選擇在情理之中。
至于很常見的智能呼啦圈和智能跳繩,則面臨實用性、技術含量不足的争議。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叫 " 智能呼啦圈是不是智商税 ",前排高贊回答大多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有健身博主更是通過拍攝、應用大量理論、數據的形式,得出 " 轉大幾百呼啦圈不如吸兩次氣 " 這樣的結論。
高不成低不就,是這些新產品的真實寫照。不過有此憂慮的不止 Keep,國内外許多同行也為創新絞盡腦汁。
在 Keep 之外,國内、國外還有很多科技企業瞄準了智能運動硬體這條賽道。
作為老牌運動產品巨頭的億健,在 2018 年投資建設了占地面積達 170 畝智能制造工廠,專攻家用智能跑步機產品,還先後和華為、阿裏等科技巨頭達成合作。不同于 Keep 有付費課程、訂閲會員等内容生态優勢,億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硬體性能上。
比如其引以為豪的第六代 AI 專利柔性減震技術,就借助大數據模範和人體力學原理提升跑步機的減震效果,引入了高彈性跑板、高級緩震氣囊和高級緩震彈簧等設計。除此之外,億健這幾年出產的智能產品也都具備運動數據雲端保存、智能大屏等功能和配置。
在海外,早 Keep 一步上市的 Peloton 也是智能運動硬體領網域的老玩家。
在 Peloton 的業務結構裏,智能硬體產品毛利占比長期維持在七成以上。但和 Keep、億健等中國廠商一樣,Peloton 也是靠 " 老三樣 " 打江山:Peloton Bike 動感單車和 Peloton Tread 智能跑步機在硬體業務中占據大半壁江山,重金研發的智能健身傳感器 Peloton Guide 則人氣慘淡。
智能運動硬體行業不是沒出現過新風口,比如前幾年爆火的智能健身鏡。在最火的 2022 年,億健、小度等巨頭,還有 FITURE、Mirror 等初創企業紛紛加入研發大戰。Mirror 還被 Lululemon 出價 5 億美元收購,成為該行業規模最大的一起并購案。
然而,智能健身鏡這股東風沒有吹太久。不久前,Lululemon 傳出要拋售 Mirror 的消息,但苦于無人接盤。説到底,智能健身鏡還是沒逃過性價比、實用性這兩個争議,尴尬的定位和并不理想的用户口碑則進一步縮短了其生命周期。
其實廠商們都清楚,跑步機、動感單車的市場規模是有限的,遲早都會飽和。為用户創造新需求,則是消費行業獲得成功的黃金定律。但要準确捕捉用户需求,平衡產品的實用性、性價比、成本效益,又談何容易。
面對眼前的瓶頸,Keep、Peloton 們或許需要拿出更多創意,借鑑更多新技術。
無論是橢圓機、劃船機還是健身鏡,本質上都沒有脱離傳統硬體的範疇,只是在傳統產品的基礎上增添了大屏、數據儲存等新功能。但随着 AI、AR 等新技術的普及,運動硬體的未來有了更大可能性:它甚至可以不是一個單一硬體。
今年 3 月和 A1 劃船機同時發布的 Keep 首款體感運動主機 Keep Station,就對 AR、AI 技術進行了大規模應用。該產品由主機和傳感器兩部分組成,可通過 HDMI 和智能電視、智能大屏連接,運動數據也打通 Keep 智能手環。配套使用的還有一款智能跳舞墊,主打雙屏互動、實時指導等賣點。
AR、AI 技術的融入,可以讓智能運動硬體擁有更好的數據分析能力,打破空間的限制,讓用户的日常使用變得更加靈活。造型小巧的 Keep Station 就十分方便攜帶,還可以搭配其他硬體使用,改善了實用性的問題。
不過 Keep Station 主機和配套的智能跳舞墊,組合售價也要接近 2000 元。用户能否接受這個價格,要看後續的口碑。但這種創新意識,以及對新技術的探索,絕對是值得參考的。
億歐智庫統計的數據顯示,自 2019 年以來國内聯網的智能運動設備數量一直呈高速增長趨勢,滲透率也大幅提升。預計到 2025 年,整個智能運動健身市場規模将突破 820 億元,2021-2025 這 5 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 46%。
疫情的陰霾,确實已經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但疫情期間培養起來的全民健身意識不會就此消失。智能運動硬體始終擁有廣泛的閱聽人,只是缺少能打動用户的產品。
在動感單車、智能跑步機等爆款產品之外,廠商們需要及時捕捉用户需求,拿出更多創意、提升研發技術,給用户提供合适的產品。
風險提示: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