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汽車,就是不能賣 20 萬以下,為什麼?,歡迎閲讀。
3 月 28 日晚 7 點,小米旗下第一款車——小米 SU7 即将正式上市,這也将為持續 3 個月的價格争論畫上句号。
SU7 的價格争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小米的精髓「性價比」。
2010 年,當年剛成立的小米公司打出廣告語:年輕人的第一台手機。2011 年 8 月,小米手機一代正式發布,售價 1999 元,以高性價比赢得了市場。随後,小米成為普及智能手機的「破風者」,帶動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繁榮。
看起來,公眾普遍期待小米汽車能延續其手機領網域的策略,為年輕一代提供價格适中、技術先進的汽車,成為他們心目中「年輕人的第一台車」。很多人苦口婆心勸雷軍,把起售價定在 20 萬以下,甚至 9.9 萬元。
然而,小米确實不應該将汽車價格定在 20 萬元以下。無論是從成本方面考慮,還是從產業趨勢和時代使命來分析,都能看到這個判斷背後的必然性。
01 單純的價格戰,沒有未來
之所以很多人建議小米将汽車價格定在 20 萬元以下,主要是因為當前汽車市場正在上演激烈的價格戰。
自 2023 年開始,「價格戰」一直是中國汽車市場的關鍵詞。相比去年,今年的價格戰呈現出了輻射範圍廣、優惠幅度高等特點。從幾萬元的微型純電小車,到二三十萬元的豪華車型,都參與其中。價格戰讓中國車企很頭疼,大部分只能硬着頭皮堅持打。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造車成本相對降低、市場供給失衡以及需求增長放緩。
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汽車舉辦了第一次技術發布會,随後便是持續三個月的價格猜想 | 圖片來源:雷軍微博
據了解,碳酸锂價格從 2022 年底的近 60 萬元 / 噸降到目前的 10 萬元 / 噸,極大地降低了動力電池的成本,也成為了當前價格戰的契機。在純電車型的成本中,動力電池的價格占據了約四成,對于車身較小的 A 級汽車來説,動力電池的成本甚至可能占到一半左右。
同時,由于產品高度同質化,再加上當前内需相對乏力,汽車行業競争将會非常激烈。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預測,2024 年中國汽車銷量同比将增長 3%,這一增幅遠遠低于上一年的 12%。
產能過剩也是當前汽車市場的一大問題。我國乘用車整體產能布局接近 5500 萬輛,而年生產量約為 2300 萬輛,利用率僅為五成。一般而言,產能正常的标準為 79% 至 83%,低于 79%,為產能過剩。
此外,友商在小米 SU7 的價格帶的布局,給人一種「圍攻」小米汽車的感覺。特别是吉利最近在 15-30 萬級布局了五款車型,市場定位與小米 SU7 大致相同,這無疑給小米汽車的定價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
不過,單純的降價似乎已經開始「失靈」,降價未必帶來銷量的提升。汽車之家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不同品牌的降價對銷量影響不同:
豪華頭部品牌的降價策略有效,但二線豪華品牌如凱迪拉克、雷克薩斯的銷量和價格均未達預期;
合資品牌優惠比例已增長至 20% 左右,但銷量增長力度仍不足,其中日系三大品牌較為嚴重。
大多數中國品牌的降價策略有效,雖然優惠力度比豪華和合資品牌要低,但銷量在增長。如吉利、長安等品牌通過折扣提升銷量。
3 月 25 日,小米 SU7 在全國 29 城開啓了靜态品鑑 | 圖片來源:雷軍微博
價格戰就像一場「群輸遊戲」,長期來看不利于任何一方。通過降低價格獲取市場份額,可能會損害長期收益,除非降價能夠被提高的成本效益抵消。因此,陷于價格戰的公司就像陷入泥濘之中,無法自拔,随着消費者越來越挑剔,最終的結果是行業陷入「糞坑蝶泳」般的困局。
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一派熱鬧景象,是建立在對車企盈利能力嚴重透支的基礎上:中國車市規模和利潤均占全球汽車產業三成左右,但本土汽車企業的利潤總額卻不到全球汽車產業總利潤的 5%,形成反差。
長期的微利狀态,不僅挫傷投資者積極性,更會阻礙車企提升技術水平,打造長期、可持續競争力。對于小米這樣一家成熟的科技公司來説,以這種邏輯進入市場是很難説得通的。
02 性價比配方的變化,帶來新的優勢
中國企業确實具有豐富的性價比產品經驗,小米也曾是「一代宗師」。然而,随着時代的發展和企業實力的變化,性價比的配方也需要不斷調整。
起初,小米以中低價格最高性能為賣點,吸引大批用户,再通過增值服務獲取利潤。通過提供性能優越、價格親民的產品,小米迅速在市場上嶄露頭角。五年内,小米超越了聯想等老牌廠商,成為國内前五的互聯網公司。
然而,随着「全民造機」熱潮興起,超過 100 個品牌湧入智能手機市場,随之而來的是瘋狂擴張、殘酷洗牌和低利潤率。相比之下,2016 年第四季度,盡管蘋果銷量僅占 18%,但其利潤卻占據整個行業的 92%。
随着市場開始飽和,手機行業的競争焦點已從傳統的硬體配置和價格戰,轉向了產品本身的用户體驗。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千元機」越來越少,而旗艦機型卻越來越多。
期間,小米開始向高端市場進軍,向上探索性價比的新配方。2019 年,小米和 Redmi 品牌分拆,從紅米更新而來的 Redmi 成為獨立的品牌,接過極致性價比的标籤,而小米手機則定位為追求極致技術和體驗。
今年已經是小米高端化戰略的第五年了。由于小米 14 系列的熱賣,小米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的份額去年成功翻倍。财報顯示,2023 年,小米手機在中國大陸手機市場的平均單價同比增長超過 19%,創下歷史新高。在 4000 元到 6000 元價位段的智能手機市場,小米的市占率達到 16.9%,同比增加了 9.2 個百分點。
在小米衝擊高端之路的過程中,也不乏米粉建議他們把定價抬高一點,但小米依舊堅守性價比不放,只是配方發生了變化。雷軍曾多次提到,性價比不是讨論絕對價格,更不是低價,堅持性價比同樣可以做高價、做高端。性價比講究的是比較優勢,就是同等價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價格最低。
小米汽車目标是打造移動智能空間 | 圖片來源:小米
同時,對于 2024 年的小米汽車來説,其時代責任已不再是成為普及新能源汽車的「破風者」,而是要追求極致體驗,開辟新領網域、定義新產品。
随着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我們不僅正經歷傳統汽車向新能源汽車的轉變,還見證了市場從增量到存量的轉變。與增量市場相比,存量市場的玩法有所不同:大多數購車者已不是第一次購車,他們對產品和體驗有更高期待,除了價格外,他們追求品質、工藝、前沿技術,甚至更高端的品牌形象,以彰顯自己的品味。
即便在新能源汽車領網域,也已經不再是一片藍海,其市場滲透率也已接近 40%。2024 年 2 月,國内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達到 35.8%。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單月滲透率将超過 50%。
對于即将出牌的小米汽車而言,成功的關鍵在于通過品牌塑造、產品更新和優質服務,實現與競争對手的差異化,這才是小米真正的使命,也是其生存之道。放棄差異化,回頭走價格戰老路,對于小米而言,是絕對不可取的選擇。
因此,小米汽車應該避免陷入價格戰,SU7 的起售價必定要超過 20 萬元。如果要押注一個價格區間,23-25 萬元可能更符合小米的定位和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