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随便打開一個APP都想借錢給我?網貸無處不在該咋看?,歡迎閲讀。
曾幾何時,互聯網金融相當紅火,但是這些年伴随着市場的從嚴監管,互聯網金融似乎已經很難看到,但是另一個現象開始出現,這就是幾乎所有 APP 都能借錢,随便打開一個 APP 都有想借錢給我的選項,網貸無處不在我們到底該咋看呢?
一、随便打開一個 APP 都想借錢給我?
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近期,多家銀行已經上調了互聯網消費貸款額度上限,從原來的 20 萬元提高至 30 萬元。此外,如果借款人參與線下審批,還有可能獲取更高的消費貸額度。
融 360 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 年 2 月,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為 2.91%,環比下跌 7BP,同比下降 28BP。國有行消費貸最低可執行利率平均水平為 3.04%,環比下降 11BP,同比下降 26BP;股份制銀行消費貸最低可執行利率平均水平為 2.80%,環比下降 4BP,同比下降 31BP。無獨有偶,各家 APP 也是開始各顯神通。
據中新經緯的報道,在不少 App" 我的 " 或者 " 我的錢包 " 欄目中,都有一個 " 借錢 " 入口,有的還在借款金額上方紅字提示 " 可提現 "" 免息 90 天 "" 高額度 "。
" 借錢 " 入口往往只是提示消費者能從 App 上借錢,還有不少 App 在消費者最後支付環節時被設計為 " 默認推薦 "。
就在之前 21 世紀經濟報道也曾經調查過," 在網上買根葱都要我開通貸款 "" 買份早飯被分了 36 期支付 "…… 這不僅網友簡單的吐槽,更是當前各類 App 花式 " 求借錢 " 的寫照。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下載了 20 款常用 App,涵蓋了從外賣到購物,從出行到社交等各個品類,經實測發現,這些軟體均設定了借貸功能。其中,有的軟體還會将借貸服務入口放在明顯位置。
其實,這也是最近的事情了,據北京 · 日報的一篇報道顯示,記者下載了常用的各類 APP,結果在下載的 29 個 APP 當中,有 26 個都能借款,而這些 APP 的主要功能包含了社交、出行、生活服務等各個方面。
其中,部分 APP 還把借款功能作為重點進行展示。如用于掃碼騎共享單車 APP,其借錢功能按鈕就明晃晃地擺在主頁的最中央,這其中,還有不少平台會像視頻 APP" 送會員 " 一樣給出一些小恩小惠,有的是在支付時給用户減免一些費用,還有的則是以發送現金紅包為名,引誘用户一步步前去借款。
二、網貸無處不在到底該怎麼看?
随着科技的進步和普及,我們的生活已經變得越來越數字化。而在這其中,金融行業可以説是與我們的生活最為緊密的領網域之一。現在,只要我們随意打開一個手機應用,就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貸款信息,仿佛每個 APP 都在想方設法地借錢給我們。那麼,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這是全球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人類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之中,大部分的金融服務是掌握在少數精英手上的,比如説中世紀在歐洲盛行的猶太銀行家,明清時代中國活躍着的徽商、晉商,他們都是非常專業的精英金融服務人員,想要獲得金融服務,需要進入專門的場所進行專門的服務,比如説當年在華爾街專門進行金融兑換的長凳,雖然看上去簡陋,但是專業化是貫穿在整個金融業發展早期的事情。在之後幾百年中,金融業務主要集中在專業的金融機構手中,普通人很難接觸到金融業務,除了偶爾去金融機構存款、貸款等情況外,大部分情況下,金融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離。
然而,随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别是以銀行卡、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新型支付工具開始出現之後,以支付為橋梁,金融開始逐漸走出了深牆大院,進入了大多數人的生活,金融業務開始由專業場景向通用場景轉移,金融機構的獲客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但是這種多元化也依然較為基礎。但是,伴随着互聯網的普及使得金融服務的觸角無處不在,因此我們在各種 APP 上都能看到類金融服務,或者看到一些持牌金融機構的引流廣告,這實際上就是金融產業發展的一個體現。
其次,互聯網做金融也算是互聯網企業多元化經營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随着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我們,可以通過手機來完成購物、支付、社交等多種活動。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無疑為金融行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就在金融行業尋找市場發展機會的時候,互聯網發展的瓶頸開始出現了,這些年不少互聯網企業都面臨着產業生命周期的調整與轉型,原先互聯網發展初期大家機會非常多,幾乎到處都是市場,但是伴随着產業發展逐漸成熟,不少互聯網公司都逐漸看到了發展的天花板,產業全面進入成熟階段之後的市場增速開始放緩,市場的蛋糕擴大速度開始下降,這就直接導致了互聯網機構的改變。
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随着市場競争的加劇和賽道逐漸進入成熟階段,拓展新的收入來源成為必須考慮的事情。在這樣的背景下,獲得金融資質,利用金融業務賺錢成為了一種共識。這些年,不少互聯網公司都逐漸獲得了金融資質,甚至有一些有名的互聯網公司都擁有幾乎金融的全牌照,説互聯網公司已經成為金融控股集團其實我們都不為過,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态。畢竟相比于互聯網公司依靠流量掙錢的模式來説,金融雖然沒有那麼科技酷炫,但是利潤水平卻是真高,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説是難以割舍的一塊收入來源。因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開始涉足金融領網域,通過提供貸款服務來吸引用户并實現盈利。
第三,雖然我們説,互聯網公司做金融,金融企業布局互聯網都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無可厚非,但是對于當前的市場來説,套路營銷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随着金融服務的普及,許多公司都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吸引消費者,其中就包括使用各種文案或者表述來誘導消費者進行點擊甚至交易。這種行為不僅有可能對消費者造成損害,也有可能破壞整個市場的秩序和信譽。
一方面,這種套路營銷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一些公司利用消費者對于金融產品的陌生感,通過復雜的文案和表述,刻意隐瞞或者模糊重要的信息,以此來誘導消費者做出可能并不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決策。
另一方面,套路營銷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争環境。這種以不實或者誤導性的信息進行營銷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不公平的競争手段。它破壞了市場上以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為競争基礎的原則,導致了市場的扭曲。
這種套路營銷的行為才是當前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在競争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所采用的錯誤方式,這種錯誤已經逐漸被市場發現。
第四,互聯網企業做金融本身并沒有問題,而且在合規持牌的前提下,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化、更便捷的金融服務。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優勢、數據優勢等,也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用户體驗。
然而," 君子愛财取之有道 ",企業在追求盈利的同時,也必須堅守道德和法律底線,尊重消費者權益,實現公平競争。有效引流是實現業務增長的重要方式,但引流應該基于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基于誤導和欺騙。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説,他們應該更加注重長期、穩健的發展,而不是短期的利益。這就需要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商業模式,以用户價值為導向,通過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吸引和留住用户。同時,他們也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合規機制,确保所有業務都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避免因為違規行為而產生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在實現有效引流的過程中,互聯網公司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更準确地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他們也可以通過提供有價值的内容,比如教育、咨詢等,來吸引用户的關注,建立起與用户的長期、穩定的關系。
網貸的無處不在既是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也是市場競争的結果。我們應該理性看待這一現象,既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也要警惕套路營銷,保護自己的權益,這才是我們每個人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本文來自 " 江瀚視野觀察 ",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