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車企法務部走向前台,動刀向誰?,歡迎閲讀。
文丨彭蘇平
編輯丨李勤
在輿論紛擾中完成品牌叙事的新造車,終于不堪其擾。
近期,蔚來、小鵬汽車相繼在社交平台上開通了法務部的官方賬号,并冷峻表态 "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
蔚來甚至還挂出了兩個起訴案例,稱某網絡賬号 " 發表不實言論 "、" 進行惡意炒作 "、" 捏造事實 ",已對其發起訴訟,分别索賠 200 萬元、500 萬元。
友善、温情,往往是車企和品牌打造對外形象的主基調,官方賬号矩陣中加入風格凜冽的法務部,本不是汽車行業的常态。
尤其是蔚來、小鵬這些新造車品牌,起步之初便是靠着平等對話、貼近用户,才從傳統車企占據的地盤中争取了部分話語權,這也是新造車品牌叙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近兩年,公司規模增長、體量增加,輿論環境也随之復雜化,車企法務部開始更多地進入公眾視線,介入輿論事件處理。
蔚來、小鵬之前,特斯拉、理想汽車已經率先将法務部推向前台,與吉利、比亞迪等老牌車企一樣,對外部輿論擺出抵御,甚至是主動出擊的姿态。
移動互聯網時代,公共傳播的勢能空前提升,這是近年來新勢力品牌得以迅速成長的土壤。但也成為車企們的擔憂——創作門檻變低,内容質量魚龍混雜,而其產生的輿論影響則可以通過社交杠杠快速放大。其中不乏造謠攻擊企業的内容,法務部門主動出擊,快速遏制惡意評價傳播,顯然成為标配舉措。
但其中的 " 打擊 " 邊界如何界定,法務部的強硬和輿論如何平衡,都是新的課題。
輿論易感曾經是新造車的一項優勢,颠覆傳統銷售、服務體系,直面用户和輿論,曾是它們突出重圍的有利因素。但現在,因為生存環境變得苛刻,新造車公司在 " 凝視深淵中 ",也似乎難以堅守。
拿起法律的武器
導火索來源于一系列負面評價信息。
關于法務部走向前台的背景,蔚來在新開的賬号上這樣描述:
近期,網絡上出現一批有組織、大規模地針對蔚來和蔚來用户的惡意攻擊稿件,以及大量内容一致、主題雷同的負面水軍評論。蔚來表示,這些已經 " 極大損失了蔚來和用户的合法權益 "。
其列舉的一個例子是網絡賬号 " 車事紀 ",該賬号去年 6 月發布了一則對比蔚來挪威車價和國内車價的視頻,稱蔚來 " 在國内賣得比國外貴 "。蔚來表示其 " 發表不實言論 "" 煽動情緒 ",已将其告上法庭,索賠 200 萬元。
小鵬汽車的情況類似。最近重新傳出 " 婚車開 AP 致連環追尾 " 的視頻,小鵬發文回應稱,視頻是去年的,有人故意拿普通交通事故來抹黑小鵬。
一位公司法務人士對 36 氪表示,車企開設專門的法務賬号,主要就是為了更有效地維權和發聲,"公關是手段,法律是武器。開通法務賬号,某種程度上是種‘威懾’,以遏制自己持續‘被黑’。"
不僅僅是蔚來将傳播負面信息或觀點的賬号和個人告上法庭。
特斯拉開通法務部賬号後,雖未公開發過一句言,但已經向多個自媒體提起了訴訟,理想汽車則也在其法務部官方賬号中不止一次地表示,對造謠和散播不實信息的責任主體 " 啓動司法程式 "。
與公司的公眾溝通部門相比,法務部對于負面信息的介入可以更深。上述法務人士告訴 36 氪,法務部維權的範圍是一切抹黑、黑化公司的信息," 不管是否真實,只要是負面,應該都會出馬制止——除非是沒起什麼風浪。"
蔚來此次起訴的賬号 " 車事紀 ",其相關事實的認定就存在争議。
蔚來在律師函中稱," 車事紀 " 相關視頻将蔚來在挪威銷售的 BaaS 模式 ES8(電池為租賃,價格不含電池),和國内銷售的 ES8 整車(價格含電池)進行比較,故意隐瞞兩款車輛的配置不同等客觀因素," 誤導公眾認為蔚來區别對待國内外消費者 "。
而 4 月底," 車事紀 " 在一則視頻中回應,所涉内容 " 真實客觀 ",并未将國外不含電池的車價與國内車價進行比較。
" 媒體的基本原則是客觀事實,但媒體(報道的)事實不同于事件本身的事實。"上述法務人士的一段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種差異:即便有的時候情況屬實,只要對于公司的輿論來説是負面,法務部也可能先聲制人。
媒體的監督類報道也有可能面臨被起訴的風險。該人士告訴 36 氪,對于偏負面的報道,公司會結合主客觀目的、客觀事實、因果關系等因素,分析是否動用法律武器,而一旦對簿公堂," 怎麼都可以找到漏洞和破綻的。"
" 比如如果事實基本是對的,但公司會説沒有履行采訪程式、沒有得到公司的确認,或者説信源渠道有問題侵犯了公司的商業秘密等,這些都可以去説。當然如果事實都不對,那更好去打官司了。"
輿論土壤,可能被踩壞
法務部門從幕後走到台前,車企對于輿論的介入愈發深入,态度也更為強硬。
一方面,輿論的勢能正在逐漸變大:過去由平媒、電視所掌握的傳播渠道已經被抖音、快手等平台瓦解,信息傳播的效率和量級都提升了一個維度;
另一方面,輿論對于品牌塑造、消費者購車決策的影響也在提升,市場研究機構 J.D.Power 此前發布的報告就顯示,超四成的潛在購車者入店前就已經流失,其中過半是在前期的搜索或了解中就已戰敗。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蔚來、小鵬汽車要在當下,急切地将法務部門推向前台——兩家曾經的明星造車新勢力,如今負面評價纏身,并且銷量也一直未見起色。
以蔚來為例,在剛剛過去的 4 月,其交付量僅為 6658 輛,環比大幅下降 35.8%,為 2023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個成績在曾經的同航道選手的對比下更為慘烈。剛剛發布一季度财報的理想汽車,給二季度定下的銷售指引是 7.6-8.1 萬輛,而其 4 月已經交付了 2.56 萬輛,這意味着,接下來兩個月,理想的平均銷量要達到 2.52-2.72 萬輛。這已經與蔚來和小鵬拉開了差距。
今年市場增長放緩,車企之間的競争已經細化到各個流程:研發、產品、服務、交付周期等等,輿論風向、品牌形象、傳播聲量這些雖然抽象,但誰也無法否認,它們也是影響銷量的重要因素。
公司動用法務資源下場參戰,顯然也是銷量告急下的應激之舉。即便銷量已經穩定領先的理想汽車也未敢懈怠,CEO 李想親自當 " 公關 ",在自己的社交賬号上頻繁發聲,甚至與公司的法務部門聯動辟謠。
但輿論博弈進入司法對峙,面臨着巨大的資源不平等。普通個體很難與大公司的法務團隊長期抗衡,這也是法務團隊處理輿論事件直接高效的基礎。2020 年 3 月,消費者韓潮訴特斯拉欺詐銷售事故二手車,案情并不復雜,也波折 3 年才得到勝訴判決。
車企們動用法務資源來參與市場競争,短期内或許可以平息負面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其長久發展埋下了隐患。
從過去的案例中不難發現,很多推動產品進步的功能設計,都是在市場的批判性表達中完成,法務資源的介入,或許可以給品牌當下的發展營造一座温床,但或多或少也阻礙了用户反饋的傳導鏈路。
2021 年特斯拉開始爆發大規模疑似 " 刹車失靈 " 的報道,直至兩年多以後的最近,特斯拉才發布召回公告,通過 OTA 重新提供了 " 低動能回收 " 的模式,給用户提供了更貼近燃油車駕駛體驗的選項。
在召回公告中,特斯拉坦言,這些車輛沒有允許駕駛員選擇能量回收制動策略,對駕駛員長時間深度踩下加速踏板可能沒有提供足夠提醒,以上因素疊加可能增加長時間誤踩加速踏板的概率。
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數十年,長期受困于 " 低端 " 形象,其中隐含的產品力和質量要素都急需提升,新造車掀起的智能電動車浪潮,引領了更為易感的輿論環境和反饋機制,這本是車企提升產品、技術和質量的有利土壤。
但如今,法務職能這把快劍開始走向前台,當然可以快速打擊造謠者,也可以有效制止 " 不友好輿論 ",但車企們也需要意識到,這也是把 " 雙刃劍 ",壓縮輿論的有效監督環境,最終也會傷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