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Arm的“朋友圈”,歡迎閲讀。
作 者丨江月
編 輯丨卜羽勤
圖 源丨視覺中國
英文 Arm 意為 " 手臂 ",以此作為公司名的英國集成電路 IP 供應商 Arm,正如同科技公司們的手臂一般不可或缺。
Arm 宣稱,它的朋友圈有 " 包括全球最大科技巨頭、芯片巨頭在内的 260 多家公司 ",這些朋友于歷史上在全球生產了超過 2500 億顆芯片。
不僅如此,在 Arm 于 8 月 22 日展開的納斯達克 IPO 之旅中,這些科技好友可能會拿出真金白銀認購部分股票予以支持。蘋果、亞馬遜、英特爾、英偉達、谷歌、微軟、三星和台積電……有市場消息稱,諸多響亮的名字正與 Arm 舉行 IPO 認購談判。
盡管認購名單還未正式出爐,但 Arm 在科技領網域的地位愈發鮮明。本文将對 Arm 的發展歷史、明星產品、應用領網域進行梳理。
蘋果協助展開創業和騰飛史
Arm 的創業和騰飛,離不開另一家偉大的公司,那就是蘋果公司。盡管 Arm 對 260 多位朋友親疏無别,但蘋果将其產品帶到了 21 世紀多項重要的科技平台中。
1979 年,奧地利籍物理學博士赫爾曼 · 豪瑟 ( Hermann Hauser ) 和英國工程師克裏斯 · 柯裏(Chris Curry)在英國劍橋創辦了電腦公司艾康電腦(Acorn Computers),和 1976 年成立的蘋果公司形成競争。
1983 年 10 月,艾康啓動了開發 RISC 指令集架構的計劃,不過,RISC 當時無法和英特爾的 CISC 指令集相匹敵。
1990 年,蘋果出錢、艾康出人、VLSI 提供工具技術,三家公司共同創立一家合資公司 Advanced RISC Machine,簡稱 Arm。
眾所周知,1990 年代是微軟和英特爾 " 大殺四方 " 的年代,蘋果和 Arm 都處在掙扎的邊緣。
1998 年到 2003 年,喬布斯掌門下的蘋果陸續出售了 Arm 股份,套現錢款用于研發 iPod。2001 年 10 月 23 日,第一代 iPod 問世,令蘋果 " 起死回生 "。
2007 年 6 月初,蘋果發布革命性產品 iPhone,移動互聯網到了黎明破曉時分,這意味着手機 " 智能化 ",也意味着手機像電腦一樣需要 CPU、GPU 等數據處理器。5 個月後,谷歌推出了第一版開源的安卓作業系統,高通推出首款骁龍處理器骁龍 S1。
值得留意的是,iPod、iPhone、骁龍 S1 均在 Arm 的架構上完成設計。
"iPhone 時代 " 開啓意味着移動電子設備大行其道,這也導致英特爾 x86 架構 " 露出馬腳 "。在移動設備上,消費者對新訴求是功耗低、省電、續航能力強,這恰恰是 x86 架構的短板、Arm 架構的長處。
Arm 架構随後在手機 SoC 系統級芯片上進一步流行。不過盡管如此,它還是不能在電腦產品上與英特爾匹敵。
然而,移動設備的數據處理功能越來越強大。2008 年,MacBook Air 問世;2010 年,iPad 問世。在這些具有 " 劃時代 " 意義的設備上,Arm 芯片再次被芯片設計行業所認知。
不僅如此,蘋果還悄然成立了 " 蘋果硅 ",這意味着它進行了業務轉型,在芯片供應鏈上進行了實力鞏固,把研發芯片的能力從外包商處奪回、建立了自己的競争力。
盡管英特爾、三星曾經為蘋果提供 Mac、iPod Touch、iPhone 3GS、iPad 等一系列產品的核心處理器,但蘋果卻在逐步擺脱它們的制約。
2010 年,在 iPad 問世的時候,蘋果首次用上了自研的 A4 芯片;2016 年,蘋果初代無線耳機 AirPods 搭載了其自研 W1 芯片;2017 年 9 月,蘋果推出面向 iPhone 的首款自研 AI 仿生芯片 A11 Bionic;2019 年 3 月,蘋果時隔三年發布的新款 AirPods 采用了全新 H1 芯片,加強了無線連接表現和續航能力;2020 年 6 月,蘋果又宣布将在 Mac 產品引入自研 Arm 架構芯片,預計從英特爾芯片到蘋果自研芯片的過渡期為兩年;2022 年 3 月,蘋果宣布其主機 Mac Studio 用上 M1 系列旗艦版芯片 M1 Ultra;2023 年 6 月,Mac Pro 搭載 M2 Pro 和 M2 Max,蘋果 Mac 產品全線應用自研芯片。
芯片戰争硝煙彌漫,誰人不想掌握芯片設計的 " 武功秘籍 "?" 蘋果硅 " 也進一步打響了 Arm 的名聲,其他科技巨頭紛紛意識到,即便不依靠 AMD、英特爾等 CPU 設計商或聯發科、高通等手機 SoC 巨頭,他們也可以在 Arm 的基礎上展開自身的 CPU、GPU、SoC 自研。
2019 年 Arm 推出第一代的 Neoverse N1 處理器,這令一些互聯網公司、雲服務商也開始成立芯片業務。長期以來,x86 架構占據數據中心伺服器市場的主流,市場占有率達到 90% 以上,而這種格局由此改變。
例如,2018 年,亞馬遜首次推出基于 Arm 架構的自研伺服器芯片 Graviton,将部分工作負載能耗降低至 45%;2019 年底推出 Graviton2,将針對各種工作負載又提升了 40% 的性價比;2021 年 12 月推出了 Graviton3,節省高達 60% 的能耗。大潮之下,阿裏旗下芯片研發部門平頭哥、谷歌雲、富士通、Marvell、飛騰、英偉達等廠商也均推出了 Arm 架構伺服器芯片。
争奪 Arm
在 2016 年,日本軟銀集團花費大約 320 億美元全購 Arm,成其唯一股東。關于本次 IPO,市場預料軟銀可能會争取 700 億美元的市值及 100 億美元的募資。Arm 的朋友圈會拿出真金白銀來認購 IPO 發行的股票嗎?不少市場分析都傾向于 " 會 "。
有消息人士向媒體表示,雖然 IPO 認購并不意味着在 Arm 的董事會上占有一席之地或獲得決定性的戰略權,但認購 IPO 可以加強與每家參與公司的聯系,并使競争對手以後更難收購 Arm。
據了解,軟銀集團可能會對董事會席位和股票控制權進行防御性的設計。由于 Arm 由軟銀集團 100% 控股,因此本次将在納斯達克上市交易的 ADS(股票存托憑證)均來自軟銀的賣股。目前的消息稱,軟銀只會拿出 10% 的持股上市,而其中 90% 都要留給公開發行,這是為了維持股票的高流動性。
Arm 在招股書中稱,其產品,即 ISA(指令集架構)、CPU 和 GPU 的架構,被 260 多家科技公司用于每年生產超過 300 億個芯片,覆蓋全球 99% 的智能手機、10% 的雲計算處理器和 40.8% 的自動駕駛芯片。
Arm 被稱為 " 芯片的瑞士 ",以形容市場希望它維持的中立姿态。有關這次科技巨頭會否集體入股 Arm 的猜測,來自于 2020 年英偉達收購 Arm 遇阻事件。
2020 年 9 月,美國英偉達發起對 Arm 的全購要約,遭到了多家芯片公司的反對。當時,英偉達以 " 現金 + 英偉達股票 " 的組合出價 400 億美元,可以説英偉達願買、軟銀願賣。
然而,在随後的 18 個月裏,這樁收購案進程艱澀。據報道,美國手機處理器芯片龍頭高通聯合了微軟、谷歌一起反對這起收購,并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英國競争與市場委員會、歐盟委員會及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監管機構提出反對意見。理由是,英偉達收購 Arm 後,會組織其将處理器 IP 授權給其他公司使用,導致高通在内的 500 多家公司失去競争力。
Arm 商業模式的特别之處,在于其僅提供芯片架構,而沒有下一步的芯片設計業務。然而,英偉達是一家芯片設計商,如果它 " 近水樓台 " 得到 Arm 芯片架構,就會站在比三星、蘋果及高通更優勢的位置。
雖然英偉達辯稱,收購後還能保持 Arm 原本的開放授權模式,并協助所有被授權的公司擴展事業及市場,但競争對手不接受這個説辭。諸多競争對手認為,就算授權開放模式不變,但誰也不能保證未來的許可費用、IP 可用性等等會不會發生改變,這都會影響到其他芯片公司產品的開發。
" 壟斷 " 成為英偉達收購 Arm 的最大罪名。畢竟此前,無論是聯發科、高通、三星這樣的巨頭,還是小型的初創公司,無論體量大小、研發預算高低都可以從 Arm 中獲取授權,并打造自己的基于 Arm 架構的芯片。
2022 年 2 月,英偉達和軟銀遺憾地宣布終止交易,軟銀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孫正義旋即表示将帶領 Arm 重走上市之路。
既然市場不願意 Arm 成為任何一家芯片公司的 " 私有 " 财產,那麼就讓它走向公開市場上市吧。
開辟應用新領網域
科技發展史不會停歇腳步,Arm 也需要抓住新一代科技產品。在 2020 年,孫正義不遺餘力地為 Arm 進行宣傳造勢,他稱,Arm 與時俱進,将助力物聯網、邊緣計算、自動駕駛、雲。2023 年,他又稱,Arm 将是人工智能的基礎。
Arm 宣稱,預計他們在 2025 年的 " 總潛在市場 " 将達到 2466 億美元。在 2022 年,潛在市場中 48.9% 的價值由基于 Arm 的芯片設計所創造,而 Arm 則向芯片設計商收取 1.7% 的授權費用。"芯片設計的成本及復雜度還将上升,我們的貢獻度将繼續提高。" 該公司稱。
在招股書中,Arm 還介紹了對細分市場的分析,以及 2022 年所取得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通過這份分析,公眾不難看到該公司短期内的業務前進方向。
移動應用方面。Arm 預計移動應用處理器市場将從 2022 年的約 299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約 360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6.4%。此外,Arm 還将面向 5G 需求繼續開發調制解調器產品,面向移動遊戲開發手機 GPU 產品,以及面向 AI 和 ML(機器學習)開發 Armv9 的額外指令。
手機除了主要應用處理器之外的市場,預計在 2025 年達到 175 億美元,基本維持和 2022 年規模持平。
消費類電子產品,如數字電視、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XR 耳機和可穿戴設備方面,Arm 預計市場規模将從 2022 年的約 469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約 532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4.3%。
工業物聯網方面,先進傳感器和智能化改造能夠實時捕獲和分析數據,覆蓋了多種多樣的電子產品,例如洗衣機、恒温器、數碼相機、無人機、傳感器、監控攝像頭、制造設備、機器人、電動機控制器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和樓宇管理設備等。Arm 預計工業物聯網和嵌入式芯片市場将 2022 年的約 415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 505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6.7%。Arm 在物聯網和嵌入式芯片市場的市場份額在 2022 年已經達到 64.5%。
網絡設備方面,基站設備、企業 Wi-Fi、路由器和交換機還将繼續需求芯片。IBISWorld 預計,互聯網總流量将從 2022 年的每月 335 艾字節(exabytes)增長到 2025 年的每月 580 艾字節,復合年增長率為 20%,從而增加部署額外網絡設備的需求。Arm 預計網絡設備芯片市場将從 2022 年的約 172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約 182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1.8%。2022 年 ,Arm 的全球市場份額為 25.5%。
雲計算市場包括伺服器芯片、DPU 和 SmartNIC 等,客户包括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谷歌雲、阿裏雲、百度、騰訊等。Arm 預計雲計算市場将從 2022 年的約 179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約 284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16.6%。
随着 Amazon 和阿裏巴巴等雲服務供應商開始在其數據中心使用自行設計的 Arm 芯片,以及微軟等其他雲服務供應商開始使用 Arm 產品,Arm 芯片仍在繼續獲得市場份額,Arm 預計其在雲計算市場份額的增長速度将明顯快于整個雲計算市場。2022 年,Arm 的市占率為 10.1%。
汽車市場方面,IVI、ADAS、發動機管理、車身和底盤控制等均需要芯片。Arm 預計汽車芯片市場将從 2022 年的約 188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的約 291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15.7%。Arm 稱,其在汽車市場的市場份額最高的是 IVI 和 ADAS 等技術更先進的功能領網域。2022 年,Arm 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 40.8%。随着 ADAS、電氣化、IVI 以及最終的自動駕駛性能需求增長,汽車芯片的種類還将繼續多元化。
此外,汽車電子正在從硬體定義轉向軟體定義的架構和計算,從而使 ADAS 等新服務和功能能夠通過無線更新不斷改進。Gartner 估計,到 2029 年,軟體定義汽車将超過總產量的 90%,高于 2021 年的 3%。
從 1991 年到 2017 年,全球 Arm 芯片交付量達到了第一個 "1000 億片 ";從 2017 年到 2021 年,第二個 "1000 億 " 也達成。可以看到,Arm 的市場擴張飛輪正在加速。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趙鳳鈴
21 君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