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Arm的“朋友圈”,欢迎阅读。
作 者丨江月
编 辑丨卜羽勤
图 源丨视觉中国
英文 Arm 意为 " 手臂 ",以此作为公司名的英国集成电路 IP 供应商 Arm,正如同科技公司们的手臂一般不可或缺。
Arm 宣称,它的朋友圈有 " 包括全球最大科技巨头、芯片巨头在内的 260 多家公司 ",这些朋友于历史上在全球生产了超过 2500 亿颗芯片。
不仅如此,在 Arm 于 8 月 22 日展开的纳斯达克 IPO 之旅中,这些科技好友可能会拿出真金白银认购部分股票予以支持。苹果、亚马逊、英特尔、英伟达、谷歌、微软、三星和台积电……有市场消息称,诸多响亮的名字正与 Arm 举行 IPO 认购谈判。
尽管认购名单还未正式出炉,但 Arm 在科技领網域的地位愈发鲜明。本文将对 Arm 的发展历史、明星产品、应用领網域进行梳理。
苹果协助展开创业和腾飞史
Arm 的创业和腾飞,离不开另一家伟大的公司,那就是苹果公司。尽管 Arm 对 260 多位朋友亲疏无别,但苹果将其产品带到了 21 世纪多项重要的科技平台中。
1979 年,奥地利籍物理学博士赫尔曼 · 豪瑟 ( Hermann Hauser ) 和英国工程师克里斯 · 柯里(Chris Curry)在英国剑桥创办了电腦公司艾康电腦(Acorn Computers),和 1976 年成立的苹果公司形成竞争。
1983 年 10 月,艾康启动了开发 RISC 指令集架构的计划,不过,RISC 当时无法和英特尔的 CISC 指令集相匹敌。
1990 年,苹果出钱、艾康出人、VLSI 提供工具技术,三家公司共同创立一家合资公司 Advanced RISC Machine,简称 Arm。
众所周知,1990 年代是微软和英特尔 " 大杀四方 " 的年代,苹果和 Arm 都处在挣扎的边缘。
1998 年到 2003 年,乔布斯掌门下的苹果陆续出售了 Arm 股份,套现钱款用于研发 iPod。2001 年 10 月 23 日,第一代 iPod 问世,令苹果 " 起死回生 "。
2007 年 6 月初,苹果发布革命性产品 iPhone,移动互联网到了黎明破晓时分,这意味着手机 " 智能化 ",也意味着手机像电腦一样需要 CPU、GPU 等数据处理器。5 个月后,谷歌推出了第一版开源的安卓作業系統,高通推出首款骁龙处理器骁龙 S1。
值得留意的是,iPod、iPhone、骁龙 S1 均在 Arm 的架构上完成设计。
"iPhone 时代 " 开启意味着移动电子设备大行其道,这也导致英特尔 x86 架构 " 露出马脚 "。在移动设备上,消费者对新诉求是功耗低、省电、续航能力强,这恰恰是 x86 架构的短板、Arm 架构的长处。
Arm 架构随后在手机 SoC 系统级芯片上进一步流行。不过尽管如此,它还是不能在电腦产品上与英特尔匹敌。
然而,移动设备的数据处理功能越来越强大。2008 年,MacBook Air 问世;2010 年,iPad 问世。在这些具有 " 划时代 " 意义的设备上,Arm 芯片再次被芯片设计行业所认知。
不仅如此,苹果还悄然成立了 " 苹果硅 ",这意味着它进行了业务转型,在芯片供应链上进行了实力巩固,把研发芯片的能力从外包商处夺回、建立了自己的竞争力。
尽管英特尔、三星曾经为苹果提供 Mac、iPod Touch、iPhone 3GS、iPad 等一系列产品的核心处理器,但苹果却在逐步摆脱它们的制约。
2010 年,在 iPad 问世的时候,苹果首次用上了自研的 A4 芯片;2016 年,苹果初代无线耳机 AirPods 搭载了其自研 W1 芯片;2017 年 9 月,苹果推出面向 iPhone 的首款自研 AI 仿生芯片 A11 Bionic;2019 年 3 月,苹果时隔三年发布的新款 AirPods 采用了全新 H1 芯片,加强了无线连接表现和续航能力;2020 年 6 月,苹果又宣布将在 Mac 产品引入自研 Arm 架构芯片,预计从英特尔芯片到苹果自研芯片的过渡期为两年;2022 年 3 月,苹果宣布其主机 Mac Studio 用上 M1 系列旗舰版芯片 M1 Ultra;2023 年 6 月,Mac Pro 搭载 M2 Pro 和 M2 Max,苹果 Mac 产品全线应用自研芯片。
芯片战争硝烟弥漫,谁人不想掌握芯片设计的 " 武功秘籍 "?" 苹果硅 " 也进一步打响了 Arm 的名声,其他科技巨头纷纷意识到,即便不依靠 AMD、英特尔等 CPU 设计商或联发科、高通等手机 SoC 巨头,他们也可以在 Arm 的基础上展开自身的 CPU、GPU、SoC 自研。
2019 年 Arm 推出第一代的 Neoverse N1 处理器,这令一些互联网公司、云服务商也开始成立芯片业务。长期以来,x86 架构占据数据中心伺服器市场的主流,市场占有率达到 90% 以上,而这种格局由此改变。
例如,2018 年,亚马逊首次推出基于 Arm 架构的自研伺服器芯片 Graviton,将部分工作负载能耗降低至 45%;2019 年底推出 Graviton2,将针对各种工作负载又提升了 40% 的性价比;2021 年 12 月推出了 Graviton3,节省高达 60% 的能耗。大潮之下,阿里旗下芯片研发部门平头哥、谷歌云、富士通、Marvell、飞腾、英伟达等厂商也均推出了 Arm 架构伺服器芯片。
争夺 Arm
在 2016 年,日本软银集团花费大约 320 亿美元全购 Arm,成其唯一股东。关于本次 IPO,市场预料软银可能会争取 700 亿美元的市值及 100 亿美元的募资。Arm 的朋友圈会拿出真金白银来认购 IPO 发行的股票吗?不少市场分析都倾向于 " 会 "。
有消息人士向媒体表示,虽然 IPO 认购并不意味着在 Arm 的董事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或获得决定性的战略权,但认购 IPO 可以加强与每家参与公司的联系,并使竞争对手以后更难收购 Arm。
据了解,软银集团可能会对董事会席位和股票控制权进行防御性的设计。由于 Arm 由软银集团 100% 控股,因此本次将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的 ADS(股票存托凭证)均来自软银的卖股。目前的消息称,软银只会拿出 10% 的持股上市,而其中 90% 都要留给公开发行,这是为了维持股票的高流动性。
Arm 在招股书中称,其产品,即 ISA(指令集架构)、CPU 和 GPU 的架构,被 260 多家科技公司用于每年生产超过 300 亿个芯片,覆盖全球 99% 的智能手机、10% 的云计算处理器和 40.8% 的自动驾驶芯片。
Arm 被称为 " 芯片的瑞士 ",以形容市场希望它维持的中立姿态。有关这次科技巨头会否集体入股 Arm 的猜测,来自于 2020 年英伟达收购 Arm 遇阻事件。
2020 年 9 月,美国英伟达发起对 Arm 的全购要约,遭到了多家芯片公司的反对。当时,英伟达以 " 现金 + 英伟达股票 " 的组合出价 400 亿美元,可以说英伟达愿买、软银愿卖。
然而,在随后的 18 个月里,这桩收购案进程艰涩。据报道,美国手机处理器芯片龙头高通联合了微软、谷歌一起反对这起收购,并向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英国竞争与市场委员会、欧盟委员会及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监管机构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英伟达收购 Arm 后,会组织其将处理器 IP 授权给其他公司使用,导致高通在内的 500 多家公司失去竞争力。
Arm 商业模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仅提供芯片架构,而没有下一步的芯片设计业务。然而,英伟达是一家芯片设计商,如果它 " 近水楼台 " 得到 Arm 芯片架构,就会站在比三星、苹果及高通更优势的位置。
虽然英伟达辩称,收购后还能保持 Arm 原本的开放授权模式,并协助所有被授权的公司扩展事业及市场,但竞争对手不接受这个说辞。诸多竞争对手认为,就算授权开放模式不变,但谁也不能保证未来的许可费用、IP 可用性等等会不会发生改变,这都会影响到其他芯片公司产品的开发。
" 垄断 " 成为英伟达收购 Arm 的最大罪名。毕竟此前,无论是联发科、高通、三星这样的巨头,还是小型的初创公司,无论体量大小、研发预算高低都可以从 Arm 中获取授权,并打造自己的基于 Arm 架构的芯片。
2022 年 2 月,英伟达和软银遗憾地宣布终止交易,软银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孙正义旋即表示将带领 Arm 重走上市之路。
既然市场不愿意 Arm 成为任何一家芯片公司的 " 私有 " 财产,那么就让它走向公开市场上市吧。
开辟应用新领網域
科技发展史不会停歇脚步,Arm 也需要抓住新一代科技产品。在 2020 年,孙正义不遗余力地为 Arm 进行宣传造势,他称,Arm 与时俱进,将助力物联网、边缘计算、自动驾驶、云。2023 年,他又称,Arm 将是人工智能的基础。
Arm 宣称,预计他们在 2025 年的 " 总潜在市场 " 将达到 2466 亿美元。在 2022 年,潜在市场中 48.9% 的价值由基于 Arm 的芯片设计所创造,而 Arm 则向芯片设计商收取 1.7% 的授权费用。"芯片设计的成本及复杂度还将上升,我们的贡献度将继续提高。" 该公司称。
在招股书中,Arm 还介绍了对细分市场的分析,以及 2022 年所取得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通过这份分析,公众不难看到该公司短期内的业务前进方向。
移动应用方面。Arm 预计移动应用处理器市场将从 2022 年的约 299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约 360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6.4%。此外,Arm 还将面向 5G 需求继续开发调制解调器产品,面向移动游戏开发手机 GPU 产品,以及面向 AI 和 ML(机器学习)开发 Armv9 的额外指令。
手机除了主要应用处理器之外的市场,预计在 2025 年达到 175 亿美元,基本维持和 2022 年规模持平。
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数字电视、平板电腦、筆記型電腦、XR 耳机和可穿戴设备方面,Arm 预计市场规模将从 2022 年的约 469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约 53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4.3%。
工业物联网方面,先进传感器和智能化改造能够实时捕获和分析数据,覆盖了多种多样的电子产品,例如洗衣机、恒温器、数码相机、无人机、传感器、监控摄像头、制造设备、机器人、电动机控制器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楼宇管理设备等。Arm 预计工业物联网和嵌入式芯片市场将 2022 年的约 415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505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6.7%。Arm 在物联网和嵌入式芯片市场的市场份额在 2022 年已经达到 64.5%。
网络设备方面,基站设备、企业 Wi-Fi、路由器和交换机还将继续需求芯片。IBISWorld 预计,互联网总流量将从 2022 年的每月 335 艾字节(exabytes)增长到 2025 年的每月 580 艾字节,复合年增长率为 20%,从而增加部署额外网络设备的需求。Arm 预计网络设备芯片市场将从 2022 年的约 172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约 182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8%。2022 年 ,Arm 的全球市场份额为 25.5%。
云计算市场包括伺服器芯片、DPU 和 SmartNIC 等,客户包括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阿里云、百度、腾讯等。Arm 预计云计算市场将从 2022 年的约 179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约 284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6.6%。
随着 Amazon 和阿里巴巴等云服务供应商开始在其数据中心使用自行设计的 Arm 芯片,以及微软等其他云服务供应商开始使用 Arm 产品,Arm 芯片仍在继续获得市场份额,Arm 预计其在云计算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整个云计算市场。2022 年,Arm 的市占率为 10.1%。
汽车市场方面,IVI、ADAS、发动机管理、车身和底盘控制等均需要芯片。Arm 预计汽车芯片市场将从 2022 年的约 188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约 291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5.7%。Arm 称,其在汽车市场的市场份额最高的是 IVI 和 ADAS 等技术更先进的功能领網域。2022 年,Arm 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 40.8%。随着 ADAS、电气化、IVI 以及最终的自动驾驶性能需求增长,汽车芯片的种类还将继续多元化。
此外,汽车电子正在从硬體定义转向軟體定义的架构和计算,从而使 ADAS 等新服务和功能能够通过无线更新不断改进。Gartner 估计,到 2029 年,軟體定义汽车将超过总产量的 90%,高于 2021 年的 3%。
从 1991 年到 2017 年,全球 Arm 芯片交付量达到了第一个 "1000 亿片 ";从 2017 年到 2021 年,第二个 "1000 亿 " 也达成。可以看到,Arm 的市场扩张飞轮正在加速。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实习生 赵凤铃
21 君荐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