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多大面子啊,總統夫人替她喊冤?,歡迎閲讀。
編輯:左靜
這幾天的好萊塢,吵翻了天!
奧斯卡辦了97年,估計還是頭一次入圍名單剛出來,就被全球觀眾指着鼻子罵:
"瞎了眼"、"不公平"、老白男"厭女"……
為啥?
為了電影《芭比》。
最佳女主和最佳導演的角逐賽,它連入場券都沒拿到⬇️
與此同時,片中Ken的扮演者"高司令"(Ryan Gosling)卻獲得了最佳男配的提名⬇️
(他此前憑《半個尼爾森》、《愛樂之城》分别獲得第76、89屆奧斯卡最佳男主提名)
他唱的《I'm Just Ken》也入圍了"最佳原創歌曲"
一部女性團隊創作的女性議題電影,最後只有男人能拿獎?
網友辣評⬇️
不過其實除了高司令,影片中前台的飾演者費雷拉(America Ferrera)也入選了"最佳女配"⬇️
(《芭比》中葛洛莉亞一角的扮演者,主演過《醜女貝蒂》,07年好萊塢編劇為了呼籲提高薪資,罷工停擺100天,她是眾多聲援明星之一)
碧梨創作的《what was I made for》也提名了"最佳原創歌曲"。
此外,《芭比》拿的8項提名還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藝術指導"⬇️
但以上這些,依舊無法讓人接受格雷塔(Greta Celeste Gerwig)未提名導演、羅比(Margot Elise Robbie)未提名女主的結果。
費雷拉説:"葛韋格做了導演幾乎能做的一切,她沒有提名讓人失望。"
高司令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沒有芭比就沒有肯"⬇️
重要獎項不提名,核心人物被冷落,都足以説明一個問題:
《芭比》的票房表現或藝術表達,在候選電影中絕對算耀眼的存在之一。可在奧斯卡現行标準下,它的價值依舊無法得到對應的肯定與嘉獎。
格雷塔和羅比或許沒有好到必須得獎,但足以好到拿一個提名吧?
美國資深電影人斯蒂芬·金發聲抱不平⬇️
(代表作品有《閃靈》、《肖申克的救贖》、《綠裏奇迹》、《末日逼近》等)
希拉裏·克林頓也在社交平台表示不滿:
"致格蕾塔與瑪格特。雖然赢得票房卻沒能帶獎牌回家會令人覺得讨厭,可你們成百上千萬的粉絲們都愛着你們。你們兩人要比Kenough優秀得多。"⬇️
很多人之所以對羅比掉提感到詫異,是因為她之前拿遍了四大風向标(演員工會獎、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評論家選擇獎)的提名。
都以為她入選奧斯卡最佳女主也是穩操勝券,結果爆冷出局。
在演員工會獎公布的最佳女主提名名單中,羅比位列其中⬇️
(這個獎的評委大多同時握着奧斯卡的選票,所以評選過程基本相當于一次奧斯卡的預演)
可是奧斯卡公布的提名名單,其他四位照常入選,她卻被桑德拉·惠勒取代⬇️
有人説,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競争激烈,羅比的演技只是夠用,還不夠打⬇️
簡單看看這幾位的表現。
安妮特·貝寧《奈德》:64歲的女人在朋友幫助下重拾青春夢想,橫渡110公裏海網域⬇️
莉莉·格萊斯頓《花月殺手》:印第安女子莫莉家族富有,可是當财富吸引來的卻是暴力和貪婪⬇️
石頭姐艾瑪·斯通《可憐的東西》女人為了逃避丈夫虐待不幸溺水,當醫生取出腹中胎兒植入頭骨,重生之後她會面臨什麼?⬇️
凱瑞·穆裏根《音樂大師》女人愛上了出色的指揮家,兩人相愛并生育孩子,而她愛的人其實是男同性戀⬇️
桑德拉·惠勒《堕落的審判》女作家的丈夫在大雪裏墜樓,當她被指控時,兩個人的生活細節才第一次被重新審視⬇️
説實話,表演這種事各花入各眼,桑德拉·惠勒和羅比的演技差别很難具象化比較。
硬要説誰比誰強太多,好像也沒法佐證。
"芭比"這個角色雖然被诟病很簡單,但不是發揮空間小就等于沒有難度。
羅比之前也兩度入圍過奧斯卡,但她説演"芭比"不比以前簡單⬇️
不過話又説回來,奧斯卡也不見得像外界説的那樣,是在針對羅比。
事實上,四項提名全拿卻落選奧斯卡,這事之前也發生過。
在她之前,蒂爾達·斯文頓、瑪麗昂·歌迪亞、艾瑪·湯普森、艾米·亞當斯、Lady Gaga、維奧拉·戴維斯都有過相同遭遇⬇️
2012年,蒂爾達·斯文頓憑《我們需要談談凱文》獲得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提名。
媒體盛贊她擁有"變色龍一般的演技"⬇️
可奧斯卡公布入選名單時,她卻被《龍紋身的女孩》女主魯尼·瑪拉擠了下去⬇️
一個是四次被演員工會獎提名的前輩,一個是從未被提名、名不見經傳的新人,為啥會被取代?
坊間有説法是,《我們需要談談凱文》的導演是英國人琳恩·拉姆塞,而《龍紋身的女孩》導演是美國人大衞·芬奇。
大衞·芬奇幾乎每部電影都可以把新人送進提名名單,因為奧斯卡是美國人的主場⬇️
英劇《9号秘事》第四季第五集《最佳女演員》曾經諷刺過這種現象⬇️
最佳演員的評選,評委們考量的不是演技而是人際關系⬇️
那些學院評委們,絕大多數甚至連看都沒看過提名的影片⬇️
《9号秘事》的諷刺有幾分可信,不得而知,但至少,它們不全是空穴來風。
還記得去年楊紫瓊拿奧斯卡最佳女主嗎?
當時跟她一同競争的,有個叫安德麗娅·賴斯伯勒的女演員⬇️
她出現在名單上,瞬間引發眾怒,為啥?
她主演的《致萊斯利》在美國甚至都沒有廣泛公映,幾場點映的票房僅2.7萬美元,冷門到很多人聽都沒聽過。
媒體爆料,原來是她利用人脈和公關手段向有投票資格的人進行示好、遊説,讓大咖幫她在社媒上做宣傳、拉選票。
這姐也真是個公關奇才,跟她一同競争的凱特·布蘭切特都曾幫忙説過好話⬇️
楊紫瓊在她飽受争議時也出面聲援⬇️
奧斯卡允許電影團隊進行公關,但是禁止個人通過任何方式直接向學院會員拉票。
這之後,官方啓動了對提名者公平性的調查,不過結果卻是保留了她的提名資格⬇️
奧斯卡采用會員制,招攬電影行業各領網域的傑出代表。
為了防止出現"外行看熱鬧"的現象,獎項提名只能由對應的17個行會成員提出。
(分别是演員、導演、編劇、剪輯、音樂、制片、藝術總監、攝像、化妝、紀錄片、執行官、公共關系、短片與專題動畫、音效、視覺效果)
可是這樣,真就能保證奧斯卡評獎的公平性了嗎?顯然不是。
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講人情世故就意味着有潛規則操作的空間⬇️
早期的競争來的簡單粗暴。
1930年第二屆奧斯卡,瑪麗·璧克馥憑借《貴婦人》獲得奧最佳女主角。
結果被人爆料,她在頒獎之前把當時負責投票的五位評委請到家中吃飯喝茶⬇️
選票多少不僅僅取決于人際關系的好壞,膚色人種的差異、性别歧視、利益輸送……都可能影響評委的決定。
奧斯卡作為好萊塢工業的產物,評獎過程帶着"美國色彩"也不稀奇。
曾靠《霍德華莊園》、《理智與情感》拿到兩座奧斯卡小金人的艾瑪·湯普森對這點深有體會。
她被稱為"好萊塢的英國皇室成員",厭惡好萊塢愛用英國演員卻在評獎時暗暗打壓那一套,還看不慣所有性别歧視現象⬇️
在電影《祝你好運,裏奧·格蘭德》裏,60多歲的她和20歲的男演員上演激情戲份。
面對媒體采訪,她直言不諱,自己接這個戲就是因為看不慣好萊塢拍"老少配"的戲總搞男女雙标⬇️
在一次采訪中,她甚至大膽開麥,吐槽奧斯卡被一群"白人老頭"把持着⬇️
她説的倒也沒錯。
2012年《洛杉矶時報》數據顯示,奧斯卡會員裏94%是白人,77%是男性,54%超過60歲。
這樣的數據一出來,奧斯卡不歡迎女導演、有色人種,好像也沒那麼難以理解了。
1927年奧斯卡設立之後,過了50年才迎來了第一位女性"最佳導演"畢格羅,目前為止,該獎項被提名過的女性只有8位⬇️
1973年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馬龍·白蘭度靠《教父》赢得最佳男主角,他派了一個印第安小女孩上台幫忙領獎。
印第安裔女子薩切恩·利特爾費瑟上台後卻拒絕領獎,最後還發表了抗議演説⬇️
(馬龍·白蘭度後來回應,除非好萊塢電影界不再熱衷于把印第安人塑造成了野蠻殘暴的角色,他才會對奧斯卡表示尊重)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奧斯卡的評獎是否公平、公正。
2015年爆發了"Oscar sowhite"抗議活動,人們呼籲奧斯卡評委席應該向更多電影工作者敞開⬇️
為了增加公信力,奧斯卡自2016年起大規模向全球招募成員,數量從6000多漲到現在的一萬多。
把原來的會員終身制改成了任期制,只有在電影界保持活躍,才能續任。
同時向女性和有色人種以及其他國家的電影工作者開放席位,吳京、黃覺、吳君如等中國藝人也陸續加入其中⬇️
2022年,奧斯卡還向薩切恩送去了遲到50年的道歉⬇️
今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十部電影,女性導演破天荒的占了3個席位⬇️
最佳女主提名名單,5位女演員诠釋的角色都有關于女性議題的表達。
莉莉·格萊斯頓(黑腳族與内茲珀斯人)成為第一位被提名的美國原住民⬇️
但是在提名之後,她不顧是否會影響後續評獎正面硬剛,發文嗆聲"為什麼這麼久"?
比起感激,更多的是對奧斯卡長久以來歧視原住民的憤怒⬇️
她的憤怒,橘完全理解。
因為這一切雖然看起來都在變好,實則遠遠不夠,還不值得女性感到樂觀。
如今為《芭比》的冷遇群情激奮的畫面,其實在40年前就上演過。
1984年,史翠珊自編自導自演《燕特爾》,講述了一個男扮女裝去上學的猶太女孩的故事。
電影很成功,但史翠珊卻沒有被提名,一群影迷聚集在奧斯卡會場外集體抗議⬇️
有人説,羅比雖然沒有最佳女主的提名,但還有機會靠"最佳影片"拿獎。
畢竟這個獎是發給電影的制片人,而她正是《芭比》的牽頭者⬇️
真的嗎?想多了。
雖然最終獲獎結果還沒出來,但業内大多人基本都抱同一個态度:
《芭比》拿"最佳影片"這事幾乎不可能。
要拿這個獎,最佳導演、最佳原創/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攝影這幾個獎項的提名至少不能掉。
而《芭比》現在只入選了"改編劇本"的提名,其他幾個指标,一個都沒完成⬇️
也有人説了,那《芭比》有沒有可能成為"黑馬"呢?
畢竟它是全球票房冠軍,上映46天全球票房達13.6億美元,北美累計票房達6億⬇️
殊不知,奧斯卡有自己的一套邏輯,為了标榜"藝術性",對商業片甚至有點"排擠"。
"被市場肯定過的電影,不再給予獎項的二重肯定",幾乎成了默認規則。
9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007系列的謝幕之作《007:無暇死亡》和《古馳之家》這種商業影片都被排除在外。
Comscore數據顯示,十部最佳影片在美國的總票房加起來還不到2億美元⬇️
看起來還挺有原則,其實也不過是套路罷了。
一邊把商業片拒之門外,一邊又熱衷資本商業權錢交易那一套。
美國的《商業内幕》曾公開表示過,一部合格的電影想要衝奧,其實并不難,前提是你要懂得規則:
其一、和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評委們建立好關系。
其二、花重金聘請好萊塢專業的公關團隊,給影片宣傳造勢。
所謂的建立關系,除了人情往來、利益輸送,也包括情色交易。
好萊塢最大的性侵醜聞主角韋恩斯坦被抓後,人們才發現,他實施獸行長達30年。
2017年,安吉麗娜·朱莉、格温妮絲·帕特洛、艾什莉·賈德等87位女星,都表示曾遭受過他的性騷擾⬇️
這麼長的作惡時間,這麼多的受害者,難道圈内人真的毫不知情嗎?
2004年,《紐約|時報》準備爆料相關醜聞,最後卻被施加壓力不得不将稿件撤下。
作為好萊塢最有權勢的制作人之一,他被外界稱為"奧斯卡的金牌推手"。
説到底,在名利場混,唯有錢權是真理⬇️
走不了"私交"這條路的,就只好乖乖掏腰包搞公關。
花錢衝奧早就不是什麼秘密,電影《寄生蟲》的美國發行方NEON公司在頒獎季砸下重金⬇️
還專門找了公關公司進行宣推。
奉俊昊的配合度也很高,自己英文不好,就帶着翻譯去《吉米·法倫秀》等美國深夜秀節目刷臉⬇️
《芭比》這次被奧斯卡冷落,就有不少人認為,可能跟她不做公關有關⬇️
而羅比和葛韋格呢?這倆都不是妥協的人。
當初寫《芭比》劇本時,華納和美泰的高層就多次對其中諷刺男權社會的情節和台詞提出質疑。
但羅比的做法是——可以解釋到對方接受為止,但堅決不删改。
要是劇本有三處會刺痛他們,他們會要求拿掉這三處,如果到處都是痛點,他們反而無從改起了⬇️
在對外宣傳時,美泰公司并不希望《芭比》這部電影貼上女性主義的标籤。
但羅比和葛韋格态度鮮明,這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女性主義電影⬇️
這種"不迎合"的公關态度,顯然在名利場裏沒那麼讨喜。
老牌導演奧利佛·斯通曾公開批評《芭比》,説高司令演Ken完全是在浪費時間,這個電影只會讓"好萊塢電影幼稚化"。
(他執導的電影《野戰排》、《生于七月四日》分别獲得第59、62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結果在發言引起争議以後,他又出來回應解釋,説自己吐槽那會其實還沒看片子,看完以後覺得還不錯⬇️
他的态度或許也是奧斯卡評委中一部分人的态度:
誇也好,罵也好,説穿了都只是看怎樣發聲符合自己的利益罷了,至于《芭比》電影到底該被怎樣評價,誰在乎呢?
就像《芭比》裏美泰公司老總的那句:"Call me mother"。
在資本+父權的世界裏,女性的順從和反叛沒有區别,都可以被當成商品兜售⬇️
《Women VS Hollywood》一書曾對好萊塢的行業生态進行剖析:
從職位、到機會、再到薪酬,女性在不平等的結構中根本沒有話語權⬇️
只要電影世界依舊由男性掌握制定規則的權利,優秀女性電影人就難以獲得一席之地。
一如勞拉·穆爾維所言:
"我們無法在男權的天空下另辟蒼穹。"
盡管《芭比》算是近些年最出彩的女性電影,可它的成功還是難以撬動固化已久的奧斯卡評獎體系。
可即使無法跳出固定範式的桎梏,依舊不妨礙它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因為現實種種艱難境遇恰好成了電影的彩蛋,它早已突破"第四面牆",成了一部永遠不會結束的"4D"電影。
最後一句
女導演逐漸崛起是不是意味着電影行業對女性更友好了?
戴錦華老師認為可能只是電影行業在衰落的表現而已。
"電影這艘大船要沉了,所以男性紛紛棄船而逃,
而女性就像在面對任何災難時刻一樣挺身而出去接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