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與華為深度合作,激發出更強上汽,歡迎閲讀。
今年 2 月,上汽集團與華為終端籤署了深度合作協定,雙方計劃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網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
近兩年來,華為成為汽車行業中炙手可熱的 " 香饽饽 ",與越來越多汽車品牌建立緊密合作。而在上汽集團看來,此番與華為的深度合作,是上汽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能力的契機。
強強聯合,如何讓上汽變得更強?
上汽集團的優勢,有目共睹。
就合作領網域,上汽集團有着非常豐富的經驗。40 年前,上汽相繼與德國大眾和美國通用展開合資,雖然當時全中國都在合資合作,但從包括市占率,車型等各維度來看,上汽一直是行業中的佼佼者。原因在于,在合作的發展過程中,不論是上汽對市場的判斷,還是其與合作夥伴的合作成果,都具備一定的前瞻性。
以此來看,上汽的合作,往往能發揮出雙方的最大能效,從而達到 1+1 大于 2 的效果。但在長期合資的過程中,由于一些合資文化的原因,比如在車型定義上,由于合資企業有一套固定的產品開發模式,上汽在其中對于產品的定義幾乎沒有參與到位,這使得上汽對于在消費者層面的產品定義的判斷,存在一定缺失。
而與華為的合作,則給了上汽更多地了解真實市場需求的契機,以此來開發更滿足用户需求的產品。
有了充分的產品定義,才能在銷售中得到正向的市場反饋。在此方面,不可否認的是華為的表現非常出色。從決定進軍汽車市場開始,一直到華為產品及輿論層面的大熱,在營銷方面有獨到的能力。在一線銷售版塊,華為有着更新潮的能夠針對不同人群進行重點有效推銷的銷售體系,這一點同樣值得一直處于傳統向新時代轉型的上汽學習。
在涉足手機業務前,華為專注 ToB 端業務,早就已搭建起 IPD(集成產品開發)流程。2014 年,又新建了 IPMS(集成產品營銷與銷售服務)體系。
傳統汽車開發模式下,營銷僅聚焦產品規劃,也就是説 " 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 " 的模式,在當下的市場競争中遠遠不夠。
因此,上汽讓產品規劃、工程研發和營銷緊密協作,實現 " 握手 " 與 " 互鎖 ",在确定目标市場時,務必反復思考產品的閱聽人群體,明确產品的 USP(獨特銷售主張),這必須通過真實的客户訪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才能實現。
向華為學習,一定是 IPD 和 IPMS 互鎖。第一,能确保 USP 真正滿足用户需求,能夠打敗競争對手;第二,讓 USP 有效觸達用户,使用户心智與產品體驗緊密結合。第三,有效助力銷售能力建設,不僅要提升銷售效能,還要優化服務能力,借助銷售漏鬥模型,精準觸達目标客户,提高銷售轉化率。
由此看來,上汽與華為的合作,第一層面的改觀并不來自技術直接賦能,而是來自基本層面的轉變。只有觸達真正的市場需求,才能實現突破。
上汽的下一段 " 護城河 " 在哪?
找到了與華為合作的重點方向,想要繼續在市場中立足,還需要找準下一階段的發展重心。
對于上汽未來的技術戰略布局,第一,上汽十分重視技術團隊建設,計劃将從半固态電池逐步走向固态電池。第二,着力打造智能底盤技術,鑄就上汽最強的護城河。第三,大幅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确保在同等體積的電池組内,能儲存更多電量,實現車輛長續航征程。第四,實施芯片國產化戰略,推動 ECU 和控制器集成化,實現有效降本。
在這四點中,智能底盤技術将鑄就上汽最強的護城河。上汽目前正在孵化零部件企業,接下來将有智能底盤業務,依托上汽現有的一家企業做全面的孵化,并由上汽 100% 控股。
重點在于,上汽是一家縱向一體化做得非常深入的企業,能夠對每個方面的零部件進行充分掌握,也就能打通并實現共享,這才是上汽真正的護城河。
因此,不僅在智能底盤方面在智能駕駛等智能化方面,上汽同樣能突出企業優勢。再加上華為在智能座艙層面的賦能,華為、地平線、momenta、大疆打造的智駕全家桶,上汽在智能化方面處在全線發展階段,并反哺相關前沿企業。
結語:上汽與華為的合作,是上汽的戰略重點。本次的深度合作,戰略高度不亞于此前所有合資的戰略高度。在合作領網域,自 1984 年第一家合資公司成立開始,上汽與世界一流的合作夥伴 " 美美與共 ",行業共生、產業共生,這次作為上汽合作 2.0 模式,上汽必将不遺餘力,用 70 年的造車底藴以及 1 億車主奠定的品牌積澱,與華為共同打造出深度适配市場的優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