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 SU7 起飛了:斬獲新勢力銷冠,歡迎閲讀。
凱利 · 麥格尼格爾説過:天賦不是重復和效率,更是感覺和理解。而如果有人既有天賦,又有超強的感覺和理解能力,這就是 " 絕殺 " 了。
老狐沒有誇張,如果你們也看了小米 SU7 的 1 月 " 成績單 ",就知道這句話的 " 含金量 " 有多高了。
過去一年,小米 SU7 用 9 個月時間賣出 13.5 萬輛,在不少人心裏留下了 " 黑馬 " 印象。
而 2025 年 1 月份小米 SU7 斬獲新勢力車型銷量第一的成績,更是讓人覺得,這批 " 黑馬 " 的後勁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都要更足。作為車圈新人,小米汽車如今的表現确實可以説上一句:前途無量。
那麼,這是否預示着其 2025 年就真的 " 穩了 " 呢?如果其他車企也 " 復刻 " 其成功經驗,小米汽車是否還能繼續保持競争力呢?
今天,老狐就和大家具體聊一聊關于小米的那些事。
一鳴驚人,起碼現在很穩
僅靠一款車就一鳴驚人的,可能目前也就小米汽車能做到了。小米 SU7 從 2024 年 4 月份正式開始交付,到現在也不過才 9 個月。
抛開去年的成績不説,我們就看今年 1 月份。
為了方便大家更直觀的看到小米 SU7 的成績優勢,老狐給大家貼張圖作為參考。我們可以看到,在相關的排行榜中,前三名依次是 SU7、小鵬 MONA MO3、理想 L6。
其中,小米 SU7 斬獲了新勢力車型銷量第一,以 22897 輛的 1 月銷量,領先第二名 50% 以上。
排名第二的是小鵬 MONA MO3,1 月銷量 15225 輛;排名第三的是理想 L6,1 月賣出 13990 輛。
看得出來,小米 SU7 是唯一一個單月銷量突破兩萬輛的新勢力車型,一款上市不到 1 年的新車,能拿到這樣的成績,相信已經足夠説明其實力了。
要知道,小米 SU7 是一款純電動中大型轎跑,這種車型以往嘗試的車企不少,但是一直鮮少有真正的爆款。
太遙遠的不説,我們就説極氪 001 這類同級别車型吧。
極氪 001 剛出來的時候也造了不少勢,但是上市到現在,比較穩定的時候月銷量也才 6000 輛左右,和小米 SU7 這種 " 擔當 " 級别的表現是沒法比的。
也正是因為小米 SU7 的銷量夠給力,所以小米汽車 2024 年的目标一提再提,即便後來這一目标從最早的 7 萬輛提高到 10 萬輛,再到 12 萬輛,最後是 13 萬輛,其依然提前完成了。
現在,小米 SU7 又在 2025 年開年打了響亮的一槍,等于是像外界傳達了小米汽車對 2025 年的信心了。
能一鳴驚人,又能保持後勁,老狐覺得,至少目前來看,小米 SU7 還是能夠穩得住的。
穩步前進,但壓力還是有的
既然小米 SU7 都這麼穩了,那麼是不是就代表着,小米汽車 2025 年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事情了呢?
老狐覺得," 一條腿 " 走路的時候,説完全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倒不是説小米 SU7 後續的銷量會出現什麼 " 意外 ",主要是,對于車企來説,當你給大家的選擇不夠多的時候,自然就很難籠絡更多的用户。
好在,小米的第二款車型小米 YU7 已經有了消息。前幾天,小米 YU7 的爆料及高清諜照已經在網上流出,新車計劃于 2025 年 6 月至 7 月正式上市。
雷總也在一場直播中提到,其在試駕小米 YU7 的過程中 " 一千多公裏路程補能兩次 ",并表示這款車 " 續航能力表現出色 "。
如果這款中大型 SUV 能夠在價格和產品力上延續小米 SU7 的表現,相信這會大大降低小米汽車在 2025 年的競争壓力。
當然了,在車圈混的,壓力不會只有產品布局這一項,對小米來説也是一樣。對于小米汽車來説,可能比產品布局速度更大的壓力,是來自于產能。
我們只看到了小米汽車 1 月銷量 2.2 萬輛,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之所以只有 2.2 萬輛的數據,是因為小米汽車月產能只有 2.2 萬輛,目前 SU7 訂單依然排到半年後。
如果小米 YU7 後續和小米 SU7 一樣出現 " 爆單 " 的情況,小米汽車可能會陷入更嚴重的 " 產能困境 "。
雖然這種困境雷總曾用 " 甜蜜的煩惱 " 來形容,網友也只是留言調侃," 雷廠長又欠了很多車 ",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 " 產能困境 " 确實會實打實的限制車企的快速發展,而總是延期交付,對品牌口碑也是一種消耗。
小米的成功,不是誰都能復刻的
從小米汽車誕生到現在的種種表現上看,能跑在眾多成熟的主流車企前面,説明小米汽車已經做得非常成功了。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小米汽車做得還不錯,那麼其他車企照着葫蘆畫瓢 " 復刻 ",是不是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呢?
老狐只能説,借鑑可以,但小米汽車的成功之路,不是誰都能 " 復刻 " 的來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細品過,雖然説小米汽車現在挺火爆的,我們甚至總能在熱搜上看見它的身影,但是小米汽車的成功靠的并不是拔尖的技術或者常态的營銷手段。
換句話來説,小米汽車之所以能做到現在這樣,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這背後其實是產品、技術、雷軍的個人魅力以及強悍的營銷能力融合在一起的結果,也就是,成熟的供應鏈 + 精準的營銷。
技術上就不用多説了,利用自己的軟體以及生态系統優勢,做好自己擅長的部分。另外,在堅持核心部件自研的同時,對于不擅長的部分,小米是該合作就合作。
而很多車企其實在核心三電、智能化等方面是沒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的,所以 " 復刻 " 小米難度不小。
還有一個部分可能比技術方面難度更大,那就是小米汽車的營銷實力。可能很多人還有印象,去年,雷軍憑借一己之力把車展遍地車模的常态,變成了老總親自上場的現狀,這樣的個人魅力,是一般車企不具備的。
就拿最近雷總請吃飯的事情來説吧,在元宵節當晚,雷總開了場直播,直接刷新了汽車行業營銷的新高度。
在直播中,他不僅邀請多位小米 SU7 Ultra 準車主在小米食堂共進晚餐,更通過直播向外界傳遞了小米汽車的高端化戰略與新品關鍵信息,妥妥的是 " 舌尖上的發布會 "。不少網友直呼:" 買小米汽車竟能和雷總吃飯,這波操作太值了!"
老狐也必須得説,雷總的腦子就是挺好使,各種新操作總能快人一步。一場直播,籠絡住了用户,宣傳了品牌,個人魅力也提升了,屬于一舉多得。
結語
每一個成功的車企,都有自己的 " 門道 ",只不過,小米的 " 門道 " 比較獨特,一般人還真學不會。當然,一個月的數據不能決定車企整個年度的發展與站位,老狐覺得,小米汽車目前的路子走的沒有大毛病,至于以後會如何,我們不用着急下結論,不妨再觀察看看。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