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小米 SU7 起飞了:斩获新势力销冠,欢迎阅读。
凯利 · 麦格尼格尔说过:天赋不是重复和效率,更是感觉和理解。而如果有人既有天赋,又有超强的感觉和理解能力,这就是 " 绝杀 " 了。
老狐没有夸张,如果你们也看了小米 SU7 的 1 月 " 成绩单 ",就知道这句话的 " 含金量 " 有多高了。
过去一年,小米 SU7 用 9 个月时间卖出 13.5 万辆,在不少人心里留下了 " 黑马 " 印象。
而 2025 年 1 月份小米 SU7 斩获新势力车型销量第一的成绩,更是让人觉得,这批 " 黑马 " 的后劲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都要更足。作为车圈新人,小米汽车如今的表现确实可以说上一句:前途无量。
那么,这是否预示着其 2025 年就真的 " 稳了 " 呢?如果其他车企也 " 复刻 " 其成功经验,小米汽车是否还能继续保持竞争力呢?
今天,老狐就和大家具体聊一聊关于小米的那些事。
一鸣惊人,起码现在很稳
仅靠一款车就一鸣惊人的,可能目前也就小米汽车能做到了。小米 SU7 从 2024 年 4 月份正式开始交付,到现在也不过才 9 个月。
抛开去年的成绩不说,我们就看今年 1 月份。
为了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看到小米 SU7 的成绩优势,老狐给大家贴张图作为参考。我们可以看到,在相关的排行榜中,前三名依次是 SU7、小鹏 MONA MO3、理想 L6。
其中,小米 SU7 斩获了新势力车型销量第一,以 22897 辆的 1 月销量,领先第二名 50% 以上。
排名第二的是小鹏 MONA MO3,1 月销量 15225 辆;排名第三的是理想 L6,1 月卖出 13990 辆。
看得出来,小米 SU7 是唯一一个单月销量突破两万辆的新势力车型,一款上市不到 1 年的新车,能拿到这样的成绩,相信已经足够说明其实力了。
要知道,小米 SU7 是一款纯电动中大型轿跑,这种车型以往尝试的车企不少,但是一直鲜少有真正的爆款。
太遥远的不说,我们就说极氪 001 这类同级别车型吧。
极氪 001 刚出来的时候也造了不少势,但是上市到现在,比较稳定的时候月销量也才 6000 辆左右,和小米 SU7 这种 " 担当 " 级别的表现是没法比的。
也正是因为小米 SU7 的销量够给力,所以小米汽车 2024 年的目标一提再提,即便后来这一目标从最早的 7 万辆提高到 10 万辆,再到 12 万辆,最后是 13 万辆,其依然提前完成了。
现在,小米 SU7 又在 2025 年开年打了响亮的一枪,等于是像外界传达了小米汽车对 2025 年的信心了。
能一鸣惊人,又能保持后劲,老狐觉得,至少目前来看,小米 SU7 还是能够稳得住的。
稳步前进,但压力还是有的
既然小米 SU7 都这么稳了,那么是不是就代表着,小米汽车 2025 年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事情了呢?
老狐觉得," 一条腿 " 走路的时候,说完全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倒不是说小米 SU7 后续的销量会出现什么 " 意外 ",主要是,对于车企来说,当你给大家的选择不够多的时候,自然就很难笼络更多的用户。
好在,小米的第二款车型小米 YU7 已经有了消息。前几天,小米 YU7 的爆料及高清谍照已经在网上流出,新车计划于 2025 年 6 月至 7 月正式上市。
雷总也在一场直播中提到,其在试驾小米 YU7 的过程中 " 一千多公里路程补能两次 ",并表示这款车 " 续航能力表现出色 "。
如果这款中大型 SUV 能够在价格和产品力上延续小米 SU7 的表现,相信这会大大降低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竞争压力。
当然了,在车圈混的,压力不会只有产品布局这一项,对小米来说也是一样。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可能比产品布局速度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产能。
我们只看到了小米汽车 1 月销量 2.2 万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之所以只有 2.2 万辆的数据,是因为小米汽车月产能只有 2.2 万辆,目前 SU7 订单依然排到半年后。
如果小米 YU7 后续和小米 SU7 一样出现 " 爆单 " 的情况,小米汽车可能会陷入更严重的 " 产能困境 "。
虽然这种困境雷总曾用 " 甜蜜的烦恼 " 来形容,网友也只是留言调侃," 雷厂长又欠了很多车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 " 产能困境 " 确实会实打实的限制车企的快速发展,而总是延期交付,对品牌口碑也是一种消耗。
小米的成功,不是谁都能复刻的
从小米汽车诞生到现在的种种表现上看,能跑在众多成熟的主流车企前面,说明小米汽车已经做得非常成功了。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小米汽车做得还不错,那么其他车企照着葫芦画瓢 " 复刻 ",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呢?
老狐只能说,借鉴可以,但小米汽车的成功之路,不是谁都能 " 复刻 " 的来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细品过,虽然说小米汽车现在挺火爆的,我们甚至总能在热搜上看见它的身影,但是小米汽车的成功靠的并不是拔尖的技术或者常态的营销手段。
换句话来说,小米汽车之所以能做到现在这样,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这背后其实是产品、技术、雷军的个人魅力以及强悍的营销能力融合在一起的结果,也就是,成熟的供应链 + 精准的营销。
技术上就不用多说了,利用自己的軟體以及生态系统优势,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另外,在坚持核心部件自研的同时,对于不擅长的部分,小米是该合作就合作。
而很多车企其实在核心三电、智能化等方面是没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的,所以 " 复刻 " 小米难度不小。
还有一个部分可能比技术方面难度更大,那就是小米汽车的营销实力。可能很多人还有印象,去年,雷军凭借一己之力把车展遍地车模的常态,变成了老总亲自上场的现状,这样的个人魅力,是一般车企不具备的。
就拿最近雷总请吃饭的事情来说吧,在元宵节当晚,雷总开了场直播,直接刷新了汽车行业营销的新高度。
在直播中,他不仅邀请多位小米 SU7 Ultra 准车主在小米食堂共进晚餐,更通过直播向外界传递了小米汽车的高端化战略与新品关键信息,妥妥的是 " 舌尖上的发布会 "。不少网友直呼:" 买小米汽车竟能和雷总吃饭,这波操作太值了!"
老狐也必须得说,雷总的腦子就是挺好使,各种新操作总能快人一步。一场直播,笼络住了用户,宣传了品牌,个人魅力也提升了,属于一举多得。
结语
每一个成功的车企,都有自己的 " 门道 ",只不过,小米的 " 门道 " 比较独特,一般人还真学不会。当然,一个月的数据不能决定车企整个年度的发展与站位,老狐觉得,小米汽车目前的路子走的没有大毛病,至于以后会如何,我们不用着急下结论,不妨再观察看看。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