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能生10個孩子,是馬斯克最不起眼的特點,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TED
文 | 智谷趨勢
沃爾特 · 艾薩克森,美國著名傳記作家,寫傳記通常有兩個标準:
一:這人得是個天才,二:這人已經死了。
喬布斯、愛因斯坦、達文西、本傑明 · 富蘭克林,都符合。
至今為止的兩個例外,一個是剛過完 100 歲生日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另一個就是正值壯年的馬斯克。
埃隆 · 馬斯克的新傳記上市首周,即售出 92560 冊,如此亮眼的銷量表現,再次證明他的粉絲群數量之龐大。
全球首富、世界第一車企創始人、世界私人航天領網域的先行者、推特新老板、硅谷鋼鐵俠;
電音舞曲之王、奧巴馬狂熱粉絲、硅谷精英界著名吃貨、字母 X 的狂熱愛好者 ......
你可以用任何綽号代稱馬斯克,但他的商業傳奇絕非一個綽号可以囊括。
不要以為這些傳奇可以随便復制,最起碼你得先有馬斯克那樣旺盛的精力,因為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和孩子數量成正比 -- 孩子生得越多,車賣得越好。
不信?國内一眾造車新勢力裏,蔚來李斌育有兩子,何小鵬有三子,最多的是李想,有五個孩子。
從銷量來看,2022 年,孩子數量差不多的蔚來、小鵬銷量不分伯仲,分别為 12.2 萬輛和 12.1 萬輛;理想則在五個孩子的鞭策下有明顯領先,為 13.3 萬輛。
但這跟特斯拉都沒法比,特斯拉 2022 年全球銷量為 131 萬輛,是理想的 10 倍。馬斯克膝下有 10 個孩子,一個孩子剛好就是一倍的數量差。
難怪特斯拉銷量冠絕全球,不服不行啊!
馬斯克與喬布斯:缺陷造奇才
談論馬斯克,總也避不開喬布斯。
不管是《馬斯克傳》首頁引用的喬布斯名言,還是字裏行間有意無意地對比,似乎都在強調改變世界的兩位天才之間的共性:都有對更好工業設計的狂熱追求,相似的成長軌迹,相似的豐富情史。
硅谷甚至有這樣一條傳聞:喬布斯逝世前曾經留下遺願,要将衣缽傳給一個和自己相似,能夠改變世界,創造歷史的人。此人不是蒂姆 · 庫克,而是埃隆 · 馬斯克。
這有點江湖演義的味道,但馬、喬之間确有交集:喬布斯買過特斯拉的早期作品 Roadster,開過之後相當喜歡,盛贊其工業設計。馬斯克也曾在一檔節目中稱喬布斯是 " 心中的一位英雄 "。
老喬和老馬能成為 Soulmate,因為兩人的相似之處,實在是太多。
首先,兩人對工業設計有着如出一轍的極致追求。
比如都信奉 less is more,在滿足續航要求的前提下,硬生生把電池包數量從 8400 個減少到 7200 個;或者為了整體的造型美感,克服巨大的技術阻力,就為把電池包削薄幾毫米。
蘋果的產品也啓發了特斯拉的工業設計。比如彈出式門把手,它的靈感來自蘋果在 1998 年推出的 iMac 上增加的把手,這個把手被視為是產品和客户間的一種連結," 傳遞一個活潑而友好的信号 "," 就像一次愉快的握手。"
其次,他們蔑視權威。馬斯克不喜歡政府強制要求粘貼的關于安全氣囊和兒童禁用的警告标籤,為此不惜設計一個新系統,用于自動檢測坐在副駕駛上的是否有兒童,如有則自動禁用安全氣囊。這與政府規定背道而馳,但馬斯克并未妥協。
最後,兩人都有個不幸的童年,導致他們都有點精神缺陷,喬老爺子是強迫症晚期,老馬得的是阿斯伯格綜合征(孤獨症的一種),老馬可能要嚴重點兒。
出生于南非混亂年代的馬斯克,小小年紀就在校園霸凌等暴力事件中艱難求生。" 你要是沒被⼈打過⿐⼦,你就不知道這種欺凌會對你的⼀⽣造成怎樣的影響。" 全球首富在《馬斯克傳》裏回憶得有些唏噓。
加之父親是個極端的中國式家長和獨裁主義者的混合體,否定、诋毀、謾罵、拘束、毆打貫穿馬斯克的童年時代。
莎士比亞曾説,缺陷塑造人格。
童年的逆境賦予馬斯克超凡的逆商和勇于突破的創新精神,這也是特斯拉和 SpaceX 能夠不斷創造工業奇迹的基本盤。這種特質傳導到特斯拉,就使得馬斯克具備像喬布斯那樣的 " 現實扭曲力場 ":即提出一個現實中不可能完成的要求,在同事們的罵娘聲中,鞭策他們去實現。
但在另一方面,他缺乏共情能力,情緒波動巨大,情史混亂。⻢斯克的密友安東尼奧 · 格雷⻄亞斯説,每當他感到被欺負或受到威脅時,童年時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就會操縱他的邊緣系統,這是⼤腦中控制情緒反應的部分,讓他變得無禮、易怒、獨裁、冷酷無情,就像他父親那樣。
這是他的 " 惡魔模式 "。
不作秀,可能真的活不下去
具體到改變世界的方法論上,兩者卻截然不同。
喬布斯是典型的保守派,穩健低調,只是在每年的發布會上帶給世界驚喜。
馬斯克則熱衷冒險,把社交媒體、電視劇、電影、真人秀、書籍甚至表情包玩出了花,讓你意識到他無處不在,這種 360 ° 無死角的存在感,幫助馬斯克從創業初期的一次次危機中全身而退。
乍一看,馬斯克對自傳的狂熱會顯得他頗為自戀,與他本人或公司相關的知名傳記至今至少有四部。
再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傳記出版時間與他的危機時刻基本重疊。
《硅谷鋼鐵俠》英文版出版于 2015 年,記事截至 2014 年,就在一年前,特斯拉車輛起火事件在全美層出不窮;
《特斯拉傳》出版于 2019 年,前幾年特斯拉都在 " 產能地獄 " 裏掙扎,為產品的安全問題焦頭爛額;
《衝向火星》和《馬斯克傳》分别出版于 2023 年 6 月和 9 月,而就在今年 4 月,SpaceX 星艦在墨西哥灣上空爆炸。
每一本傳記都在老馬創業處于輿論風口浪尖時面世,并收獲了相當可觀的銷量,也獲得了一大批粉絲的情緒認同,偉大的馬斯克帶領人類進步的論調再次占據主流。
這樣看來,相比于傳統的,蓋棺定論式的傳記,老馬的傳記,拓寬了應用場景,主打一個危機公關。
傳記只是他 " 作秀 " 的諸多工具之一,常年活躍在社交媒體,訪談節目甚至大熒幕上的馬斯克,在理工男扎堆的硅谷,也是一枝獨秀。
他笃信 " 冒險是生活的燃料 ",好幾次差點連自己一塊燒死。
比如,他想在 PayPal 聯合創始人彼得 · 蒂爾面前秀一下自己的邁凱倫跑車,後者上車後,馬斯克一腳油門到底,不料車後軸突然斷裂,撞到路堤後報廢,所幸人沒事。驚魂未定的蒂爾事後評價:" 這家夥有點不要命的勁頭 "。
更誇張的一次,是在自己的生日會上,馬斯克身邊綁着氣球,冒着生日變忌日的風險,讓對面蒙住雙眼的擲飛刀者不要慫,大膽扔。
生活如此刺激,事業更是被搞成了極限運動。
一般人搞企業,是奔着賺錢去的,正常思路是先研究哪個行業最賺錢,測算成本、談好下遊、想好退路之後再逐漸進入。
馬斯克不是。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 PayPal 前同事聚會上,⻢斯克坐在泳池邊的⼩屋⾥,捧着⼀本破破爛爛的俄羅斯⽕箭發動機手冊,前同事⻢克 · 烏爾⻙問他下⼀步打算做什麼,30 歲的他回答説:" 我要殖⺠⽕星。我的⼈⽣使命是讓⼈類建⽴起跨⾏星的⽂明。"
是不是和你小時候説要當作家、科學家、政治家的語氣如出一轍?然而老馬并不是随口一説,這份使命感貫穿他迄今 52 年的人生。
他做特斯拉,是奔着節能減排,綠色地球去的;做 SpaceX,是覺得 NASA 不給力,奔着星際移民,保留人類文明火種去的;做腦機接口,是真的為了解放生產力,突破科技瓶頸去的;他狂生孩子,也是以身作則,為人類繁衍作貢獻 ......
賺不賺錢,那不重要,風險大不大也再議,先行好事,後問前程。
非常有情懷,但不管是造火箭,還是造新能源汽車,都是燒錢快、收錢慢的行當,兩個一起搞,是嫌死得不夠透?
這個時候,作秀就派上用場了,這是馬斯克對衝風險的獨特手段。
老馬的事業,在初創階段是險象環生。面對危機,除了玩整個硅谷都在玩的資本運作,老馬也能抽空客串一下大熒幕,出出自傳,不管是寫特斯拉還是 SpaceX 還是老馬自己,核心觀點就一個:重申一下使命和願景,講一個年輕人創業的好故事給資本市場聽,以此尋求轉機。
憑借這樣的策略,不管是特斯拉出現產能危機,面臨華爾街空頭阻擊,瀕臨破產,還是 SpaceX 火箭的三次爆炸,馬斯克都一直牢牢吸引着戴姆勒、豐田等汽車大佬,投資界和政界大佬的目光,直至柳暗花明。
當然,他也在特斯拉上押注了自己的全部身家,堪稱賭徒式的創業,究其原因,是馬斯克極端的風險偏好。
這從一把牌局就能看出來。當年,賺了點小錢的馬斯克去朋友家,加入了一局賭注很高的德州撲克。沒什麼經驗的老馬,策略也很樸實無華,就是梭哈,輸完買更多的籌碼繼續梭,直到赢為止。馬斯克貫徹着這樣的理念:" 不會輕易把籌碼拿下牌桌,而是讓它們繼續跟着他⼀起冒險。"
" 混蛋 " 馬斯克,幸虧去了美國
天才們的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包容、自由的環境讓他們放開手腳,也是徒勞。
不管是喬布斯還是馬斯克,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收獲了 " 混蛋 "、" 無賴 " 的評價。
每當他們面臨壓力,或者需要急切地完成某項創舉時,魯莽輕率、出言不遜、橫行霸道、冷酷無情就主導了他們的性格,這與一系列的創舉共生,沒法選擇,不能剝離,只能接受。
正如《馬斯克傳》中所説:
" 他腳踏實地⼜狂放不羁,如果我們不接受他⼈格中的復雜多⾯,那麼⽕箭還能被送⼊太空嗎?我們還能迎來電動⻋⾰命這場劃時代的轉型嗎?有時候,偉⼤的創新者就是與⻛險共舞的孩⼦,他們拒絕被規訓。
他們可能草率魯莽,處事尴尬,有時甚⾄引發危機,但或許他們也很瘋狂——瘋狂到認為⾃⼰真的可以改變世界。"
相比于雇用職業經理人的老牌車企,親力親為,押注一切的馬斯克能夠橫空出世,将他們遙遙甩在身後,毫不意外。
但人只是一方面,能否為這些人提供自由發揮的土壤,也至關重要。
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冷戰期間,曾發表名為《我們選擇登月(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 》的演説,其中有這麼一段:
我們決定在這十年間登上月球并實現更多夢想,并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因為這個目标将促進我們實現最佳的組織并測試我們頂尖的技術和力量,因為這個挑戰我們樂于接受,因為這個挑戰我們不願推遲,因為這個挑戰我們志在必得,其他的挑戰也是如此。
選擇只身前往美國,也許是馬斯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要是在南非,他可能活不到現在,更遑論特斯拉和星艦。
馬斯克被資本市場圍攻,被監管機構調查,被政府點名,被小報造謠,被媒體上綱上線,也依然能在激烈 " 對線 " 之餘,突破產能和技術的瓶頸,探索星辰大海。個人能力固然是一方面,自由開放,崇尚科技進步的土壤,同樣不可或缺。
這才是馬斯克們如此稀缺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