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世界讀書日:沒有誰的生活不苦,閲讀是一座随身攜帶的避難所,歡迎閲讀。
内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号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公眾号授權。
責編 | 若風 排版 | 五月
第 8220 篇深度好文:4484 字 | 10 分鍾閲讀
思維方式
4 月 23 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
説起讀書,我就會想起毛姆那句至理名言:" 培養閲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脱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
這句話源于毛姆随筆集《閲讀是一座随身攜帶的避難所》。
書中,他分享自己閲讀的方法和經驗,也深挖 11 位文壇巨匠背後的故事。
看過此書才知道,作家們熠熠生輝的光環之下,覆蓋着無人知曉的辛酸過往。
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掙扎在苦難邊沿,忍受着生活的刀光劍影。
為了活下去,他們一邊包扎命運的傷口,一邊在書籍中,尋找治愈的力量。
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誰的生活不苦,唯有書籍,才是滋養靈魂的樂土。
一、生而為人,誰也逃不出苦難編織的牢籠
毛姆在成名之前,有過一段不幸的經歷。
他原本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父親是律師,母親是一位遠近聞名的美人。
然而世事難料,在他八歲那年,母親因難產而死,兩年後,父親也撒手人寰。
毛姆只好被送到叔叔家寄養,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從小飽嘗辛酸。
他身材矮小,還帶有口吃,在學校受也盡嘲笑和欺凌。
他像是被世界抛棄的孩子,一言不發,獨來獨往,度過了一個悲慘又孤獨的童年。
書中,毛姆回憶那段經歷時仍是意難平:" 童年時代的我是一個憂傷的孩子,那時的我經常一夜一夜地做夢,夢裏我在學校的生活也是一場夢境。可是我依然沒有徹底擺脱人生是場夢境的感覺。"
毛姆的生活浸滿苦澀,其他作家的境遇也好不到哪裏。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身于醫生家庭,但父親是酒鬼,對待孩子很粗暴。
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患有癫痫病,因此更加受到虐待。
長大後,他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
1849 年,他因牽涉反對沙皇而被判流放西伯利亞,釋放後,生活又遭遇重創。
妻子和兄長相繼離世,兄長一家的生活重擔也全部落在他的身上,巨大的經濟壓力直接讓他瀕臨破產。
為了生活,他不得不一部接一部地寫小説,用預支的稿費來養活家人。
他像是一個被錢推着走的人,沒日沒夜地碼字,被動而拼命地活着。
毛姆在書中評論説:" 在這漠然無情的天地之間,我們從生到死都難免被各種險惡環繞。"
這本書裏提到,很多作家都面臨着各自的人生困境。
被譽為英國文壇奇迹的夏洛特三姐妹,為了養活自己,她們不得不早早地當起了保育員;
狄更斯在 12 歲的時候,父親為了甩掉他這個包袱,就把他送到碳粉廠打工。
福樓拜在一場車禍中變成殘疾,終身要帶着一根泄液線,而且再也不能喝酒吃肉。
這些作家光環的背後,都藏着無人知曉的隐痛。
而他們的遭遇,何嘗不是普通人的真實寫照?
生存壓力,經濟危機,疾病痛苦 ...... 像一條條繩索,編織成難以摧毀的牢籠。
被緊緊困住的我們,如同軟禁的囚徒,無從掙脱。
只能在密實的羅網間,用盡所有力氣,為活着而活着。
二、閲讀,是一座随身攜帶的避難所
馬丁 · 瓦爾澤説:" 即使獲得人身自由,我也無法擺脱自身的牢籠,文學可以成為通往自由的大門。"
人生苦短,當目光只盯着苦難,人就會沉淪苦難,放大痛苦。
唯有将注意力轉移到樂觀積極的事物上,我們的命運,才會拐彎。
而讀書,就是改命的最好方式。
在書中,毛姆講述他與閲讀結緣的經過。
當時受盡委屈的他,常常躲到叔叔的書房裏,一待就是一天。
叔叔書房裏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遊記、傳記、古典小説……
打開書本,精美的插畫和離奇的故事,将他深深吸引住了。
他沉浸在書海裏,漸漸忘卻了生活的煩惱。
在缺少關愛的童年裏,書給了他最大的安慰,慢慢修補了他受傷的心靈。
而日積月累的閲讀,也讓他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為他後來成為作家奠定了基礎。
福樓拜也是如此,通過閲讀,走出傷痛。
面對一連串的打擊,無助的福樓拜把自己鎖在家中,用書本打發難熬的時光。
書中,高潔的思想衝淡了積郁在心中的陰雲,也轉移了疾病帶來的痛苦,讓他有了面對困境的勇氣。
談到讀書帶給他的力量,他説:承受人生唯一方式就是沉溺于文學,如同無休止的縱欲。
人生每多失望,能把思想寄托在高貴的性格,純潔的感情和幸福的境界上,也就大可自慰了。
每一本書,背後都是另一種人生。
看太多的悲歡離合,你就會知道,每個人都在忍受不為人知的傷痛前行。
讀書也許不能直接幫你擺脱困境,但總有一天,有一句話或一個故事能讓你瞬間開悟,獲得治愈。
羅翔在推薦毛姆這本書時説:
"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這個世界并不美好,我們會經常看到許多令人傷心憤怒荒誕的事情,而閲讀可以讓人忘記現實中的蠅營狗苟,在前輩的激勵下擁有坦然面對人生劇本的力量和勇氣。"
生而為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如此艱難。
沉重的生活壓力,幽暗曲折的人性,我們置身其中,逃無所逃。
而當打開一本書,就像進入一處安全的避難所,将我們與殘酷的現實隔離開來。
沒有人能像書本那樣如此真誠,又如此懂你。
哪怕窮困潦倒,苦難重重,哪怕所有人不喜歡你。
書籍都會安靜地陪在你的身邊,與你不離不棄,悲歡與共。
幫你重拾世間暖意,助長一份與苦厄對抗的無畏。
即便現實冰冷無情,你也能生出一股力量,熱氣騰騰地活着。
三、你讀過的書,都會變成向上的路
毛姆在書裏提到,《呼嘯山莊》是一部狂野的浪漫主義作品。
作家艾米莉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激情,把小説提升到了難以逾越的高度。
可是,很多人不免心生疑惑:" 一個孤僻古怪,從未離開過農村的人,怎麼能寫出如此的鴻篇巨制?"
毛姆解釋説,艾米莉性格古怪,孤僻,偏狹,憤怒。
姐妹們都善于交際,唯獨艾米莉一個朋友也沒有。
大人不喜歡她,姐妹們也不喜歡她,甚至故意疏遠她。
她只好獨來獨往,把讀書當成心靈的栖息地。
她博覽群書,達到了痴迷的地步。
即便揉面團的時候,她會時不時抬頭瞥兩眼支在眼前的書。
做家務的時候,靈感突然來了,她就停上手中的活,把它們記錄下來。
家中藏書看完了,艾米莉就想辦法去借書讀。
世界留給她的孤獨,她用讀書來填補,最後她一個人活成了一支隊伍。
在她的心中,已然用書籍組建一個蕩氣回腸的愛恨世界,成就了一個恢宏無比的 " 呼嘯山莊 "。
周國平説:" 一個人但凡有了讀書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别的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于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
即便足不出户,書籍也能帶你看遍世界的各個角落。
它也許不能許你富貴榮華,但某一天,你突然發現,脆弱空虛的心中已擁有了萬千丘壑。
書讀多了,認知和心态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質的改變。
打開《資治通鑑》《萬歷十五年》等歷史讀物,在浩渺如煙的歷史進程中,看戰争風雲,朝代更替,你會把自己從執着的小我中釋放出來,擁有更廣闊的思維。
看過《罪與罰》《浮士德》等名著,你會更好地理解人性,看淡人性,活出自我。
《蒙田随筆》《沉思錄》等哲學書看多了,你就會對生命多了一份思考,從而珍惜當下,更好地活着。
《莊子》《道德經》讀多了,你就會在紛纭復雜的人際中,多了練達與通透。
周嶺説:" 讀書是用最低廉的成本,獲取最高級的成長策略,它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
讀書是最低成本的見世面,我們在飄着油墨的扉頁之間,通古博今。
讀書也許不能立刻見效,但一定會讓你在未來某個點得到回饋。
讀書也是最好的上升通道,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墊高我們的人生緯度,于無形中轉化成智慧與格局。
哪怕身陷命運的犄角旮旯,我們都會擁有源源不竭的信念,突破苦難的重圍,找到命運的拐點。
四、閲讀的最高境界,是 " 悦 " 讀
毛姆認為:" 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歡愉。"
讀書也是如此。
他説,讀書不會教會你謀生的本事,但是可以讓你的靈魂活得更加豐滿。
讀書是一種精神享受,當我們沉浸其中,就如同進入美好的視聽之旅。
毛姆将多年的經驗予以總結,在書中分享了幾個他閲讀的技巧,我總結出來,分享給大家。
1. 心态:讀書并非攀比
首先,毛姆認為,讀書并不是一件高貴無比的事情。
因此,不必懷着讀了書就比别人高貴的心情去讀,更不要為了一味跟風那些晦澀難懂的書。
讀書是為了悦己,而不是為了攀比。
如果覺得自己讀了書比别人高人一等,或者顯擺自己水平,那就違背了讀書的初心。
2. 選讀:真正的閲讀,是聽從内心的聲音
毛姆説:" 你才是對你手中所讀書籍價值的最終評判者。"
不管批評家如何定義,學者們如何吹捧,你不感興趣的書,就不用去讀。
毛姆書中提到,有一本叫《亞當 · 比德》的書,他打開時就不喜歡,但是因為這本書評價高,只能強迫自己讀下去。
結果導致閲讀過程十分艱澀疲憊,讀完的那一刻,他不禁長舒一口氣。
他用經驗告訴我們,讀不下去的書,不如直接放下。
真正的讀書,是從心出發,選擇那種讀起來不想放下的書。
只有讀喜歡的書,我們才有動力一探究竟,在興趣中獲得滋養。
3. 跳讀:對于故事性強的書,可以選擇跳讀
毛姆指出:" 如果聰明的讀者能夠學會跳讀,那麼就能快速高效地閲讀。"
當然,選擇跳讀要看什麼樣的書。
他説,《追憶似水年華》雖然很精彩,但某些部分十分拖沓啰唆。
如果選擇跳躍式閲讀,跳過乏味冗長的部分,讀那些專門為小説情節,人物故事服務的核心部分,就能快速浏覽全書。
每一本書的精華内容占比大約 20% — 30%,如果學會跳讀,必然大大提高讀書效率。
4. 精讀:有些内容錯過便是遺憾
毛姆説:" 精讀,要看是什麼樣的名著。"
對于一些艱深之作,只有大膽研讀,才能享受閲讀之趣。
像《傲慢與偏見》和《包法利夫人》,情節緊湊,文學性強,如果不仔細品味,很難體會到其中的精華。
對于自己喜歡的作家,毛姆不僅要讀代表作,還要閲讀作家傳記,分析作家性格、閲歷及背景。
采用精讀方法,毛姆對作品及作家都有了全面了解。
所以我們才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一個個血肉飽滿的文豪形象,呼之欲出。
5. 泛讀:同時看四五本書
毛姆發現,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
因為每個人每天的精神狀态不一樣,所以在不同時間段,更适合讀不同的書。
早晨思維活躍時,毛姆喜歡看哲思和科學類的書,便于記憶;
忙碌的工作結束後,他喜歡看歷史、散文、小説等,讓心情輕松;
晚上睡覺前,他會躺在床上,随手翻一些詩歌等,使精神放松。
不過每個人的閲讀習慣不一樣,我們只要根據個人節律和喜好,才能找到最高效的方法。
6. 輸出:讓閲讀變得高效
毛姆寫道:" 我曾想找一本這樣的書,能一勞永逸地解答一切困擾的問題。"
于是,他從古典哲學到現代哲學,一本本研讀,最後發現永遠都不能找到這樣一本,完整且令人滿意的書。
尋找無果後,他開始自己寫書。
整理筆記,分享讨論,将知識和經驗寫入文章。
雖然自己撰寫的書看起來七拼八湊,但卻是最符合自己的理想之書。
通過輸出,才會高效地轉化閲讀成果。
當輸出與輸入形成閉環,那些僵硬的書本知識,就會融匯内化,成為我們獨有的知識體系。
結語
毛姆在書中提道:
在幸運有公共圖書館和廉價版本的今天,沒有一種娛樂比讀書的代價更便宜。養成讀書習慣,是給自己創造一個逃避幾乎一切生活愁苦的庇護所。
人活一世,苦多樂少。
困頓迷茫時,我們習慣于向外求索,試圖依靠金錢物質搭建我們的解憂之所。
然而,光鮮的外物有如酒精麻藥,它只能暫緩傷痛,并不能根治積郁的苦悶,以及揮之不去的焦慮。
唯有書籍,如同涓涓清流,于潤物無聲中,撫平我們心中的慌張;
亦如良藥,治愚醫心,最終帶着我們從逼仄走向開闊。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