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長短經》講了什麼?看看作者趙蕤自己是如何説的!,歡迎閲讀。
《儒門經濟長短經》是《長短經》的序,這是一篇趙蕤的自序。
自序開篇,趙蕤就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制造車子的匠人,擔心大家都沒錢買他的車子,制作弓箭的匠人,生怕自己弓箭射不死人。
是他們本身就有愛憎嗎?不是,這是他們職業的緣故。
再比如説,醫生擔心人們不生病,不生大病,不然他們怎麼有機會撈錢呢;做課外培訓的老師,生怕學生在學校就學會了,不然他的課外班誰還會報呢,他怎麼賺大錢呢?自然是笨學生越多越好,學校的老師最好什麼也不教;做官的人,生怕有刁民鬧事,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乖乖聽話照做,不然他的工作壓力得有多大呀,又怎麼能安穩地坐在辦公室喝着茶輕松撈錢呢!……
同理,是這些人本身就壞嗎?不是,是他們的職業緣故。
就像以前,我做圖書策劃編輯的時候,恨不得全國人都愛看書,尤其是人人都想當老板,那樣我策劃的書就不愁賣了。
就像現在,我恨不得所有看到我這個專欄的人,都買我這個專欄,這樣我就可以小賺一筆了。
這就是趙蕤在《長短經》中所説的 " 匠成輿者,憂人不貴;作箭者,恐人不傷。彼豈有愛憎哉?實技業驅之然耳。"
所以,正常人的想法都是這樣,學了縱橫謀略之術就想着天下大亂,自己不就有了用武之地嗎?
學習了兵法韬略,就希望有仗可以打,這樣不就可以把自己一身才華應用起來嗎?
這是極為正常的觀點,正如我們現在選擇大學專業,大學畢業以後,不也是想找一個對口的職業嘛!
你學的是新聞,想去當記者;他學的是醫學,想去做醫生;他學的是考古,想從事考古方面的工作……
但是,學新聞的太多了,沒那麼多職位怎麼辦?
有人去選一個相對沾邊的,比如編輯這個職業,有人去當老師,也有人去送外賣。
醫學院的學生太多了,醫院也不好進去,怎麼辦?
那就進藥廠,或者去研究藥、或者去制藥、或者去賣藥。
考古專業的人太多了,怎麼辦?
實在容不下,你想幹點什麼沾邊的職業也行,實在不行,有人去做另一種考古,盜墓、販賣文物、或者跟盜墓賊打交道,做文物販子。
每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變現,有人是正道,有人是歪門邪道。
連孔子也擔心這樣的後果,于是,孔子做《春秋》,倡導大家都要走正道行正念,編撰《孝經》弘揚美德,避免更多的人去走邪路。
聖人之所以是聖人,是因為他們做事,可以防微杜漸,可以垂範後世。
但是,不管你選用什麼樣的治理策略,遲早都會出現弊端,如果不解決這個弊端,就一定會出亂子。
所以,治理國家、管理百姓歷朝歷代很少有沿襲之前制度的,都是在先前制度上做優化和改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比如説,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禮教,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又各有不同的治理策略。你不能説哪種是錯的,沒有成功的模式,只有适合時代的模式。
趙蕤總結説,古人治理國家有三種方式:王道采用的是教化模式,霸道采用的是威懾手段,強國采取強制脅迫的辦法,一切都應該根據當前的形勢而定,絕不能頑固不化,墨守陳規,而是要順應時勢。
連管仲這個齊國名相都説:" 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比如當時。"
意思就是説就算是聖人,也只能順應時勢,而不能違背時勢。智者固然能謀善斷,但是,只有順應時勢才能算高明。
同樣作為齊國國相鄒忌也有類似的論述:" 政教文質,所以匡救也。當時則用之,過則舍之。"
大概意思就是説,所有的政治文化禮儀規範都是為了匡正時弊,補救失誤。
順應時勢就用它,不能适應時勢,就舍棄不用。
所以,趙蕤總結説,説一千道一萬,不管推行什麼道,一定要順應大勢,因時而變。
這就是帝王之道。
它不單純説教化,也不是強制脅迫的方式,而是黑白夾雜,混雜不清的模式,它比不了夏禹、商湯、周文王,但是,它卻可以匡危救濟,穩定國勢。
趙蕤在自序末尾指出,擔心儒生們困在已有的認知走不出來,所以,專門寫了這本《長短經》來闡述長短之道,點透變通的哲學。
在這部《長短經》中,作者趙蕤總結了歷代經驗教訓,為我們解析深謀遠慮之道,可以説對我們經世致用,也是大有好處的。
下一篇内容,開始正文的解讀。
解讀經典,啓迪智慧。關注我,為你分享經世致用的經典智慧!
更多閲讀↓↓↓
閲讀更多專欄内容,歡迎訂閲我的專欄,見下方小程式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