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動察:奔馳新CLA 來了,會奪回曾經的聚光燈麼?,歡迎閲讀。
當 " 遙遙領先 " 成為車圈口頭禅,當 " 電子榨菜 " 們用激光雷達互卷,那個曾用 " 大 G" 收割少女心的奔馳,帶着全新 CLA 殺回來了!這款被戲稱為 " 四門轎跑界滅霸 " 的新物種,左手塞滿 153 顆三叉星徽的 " 賽博朋克面罩 ",右手握着 800V 超充 + 三聯屏的 " 科技核彈 ",更祭出純電 / 插混 / 燃油三管齊下的 " 海陸空全家桶 " ——這波操作,怕是要讓 BBA 粉絲集體上演 " 回憶殺 "。只是當 " 前任 " 特斯拉 Model 3 和 " 新歡 " 小米 SU7 正在上演《霸道總裁愛上我》,這位曾經的 " 德系高富帥 ",真能靠 " 油電混搭の奇迹 " 重登 C 位?
奔馳第一次新能源車答卷面臨諸多質疑
奔馳 EQ 系列在電動化轉型初期暴露出的核心問題,本質上是傳統豪華車企面對新能源浪潮時體系能力重構的陣痛。其產品布局與技術路線選擇,折射出三個問題:EQ 系列早期堅持在燃油車平台(如 GLC)基礎上改造,導致產品存在先天缺陷。
以首款純電車型 EQC 為例,其軸距縮短、後排空間局促,電池組布局不僅壓縮了乘坐舒适性,還因離地間隙過低增加了底部碰撞風險。這種妥協式開發雖節省了短期成本,卻造成車輛重心失衡,影響操控穩定性。更嚴重的是,供應鏈管理混亂——不同車型采用不同品牌的電池,導致熱失控防護标準不統一,直接引發多起質量問題。
在核心動力和智能化領網域,EQ 系列與競品存在明顯落差。其早期電機系統效率偏低,充電速度較慢,冬季續航縮水問題突出。車機系統反應遲緩,智能駕駛功能僅支持基礎場景,且無法通過遠程更新優化。以某款車型為例,車主反映倒車影像時常卡頓,空調系統也頻繁出現故障。這種技術斷層直接反映在定價上:頂配車型售價高昂,但續航表現和科技配置甚至不及同價位國產新勢力車型,導致市場接受度低迷。
奔馳試圖通過 " 油電同價 " 策略破局,但實際效果不佳。其新車型雖在續航和充電速度上有所提升,但智能駕駛功能仍局限于高速場景,缺乏城市復雜路況的應對能力。更關鍵的是,傳統研發體系的慣性制約明顯——負責新車開發的團隊中,多數工程師仍習慣燃油車思維,在電池熱管理、電控系統集成等新領網域缺乏經驗。
奔馳新 CLA 來襲,也加大了中國市場押注
全新 CLA 基于 MMA 電動優先平台打造,該平台以模塊化設計為核心,兼容純電、48V 輕混及燃油動力系統,通過 800V 高壓電氣架構、碳化硅逆變器和兩擋變速箱實現能量轉化效率 93%,CLTC 工況電耗低至 12.2kWh/100km,被譽為 " 電動時代的 1 升油汽車 "。平台支持電池與電機解耦設計,純電版搭載 85kWh 三元锂電池,CLTC 續航達 850 公裏,支持 10 分鍾快充補能 325 公裏;燃油版則通過新一代 4 缸發動機與 48V 輕混系統優化能耗,兼顧動力與經濟性。與每一款奔馳新車一樣,全新 CLA 在量產之前必須經歷高達 15,000 次仿真模拟碰撞測試和超過 150 次實車碰撞測試,旨在成為該細分市場的安全标杆。
智能化方面,CLA 首發 MB.OS 自研作業系統,集成生成式 AI 虛拟助理和 " 無圖 "L2++ 全場景高階智駕系統。座艙配備三聯屏(10.25 英寸儀表 + 雙 14 英寸中控 / 副駕屏),搭載第四代 MBUX 系統,支持多輪對話、實時内容整合及沉浸式導航,實現互動體驗的全面革新。
MMA 平台的開放性設計為奔馳未來車型開發奠定基礎,其模塊化架構可适配從緊湊型轎車到高性能 SUV 的多種車型,降低研發成本。平台采用環保材料占比達 25%,并通過電池回收技術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此外,MB.OS 系統支持雲端持續更新,未來可通過軟體更新解鎖新功能,例如更精準的導航預測或更豐富的娛樂生态,配置了 MBUX 智能人機互動系統、MB.DRIVE 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和 MB.CHARGE 綜合充電服務,确保車輛全生命周期保持技術領先。
針對中國市場,奔馳推出國產長軸距版 CLA,軸距加長至 2790mm,後排腿部空間提升 15%,并配備專屬後排娛樂系統及舒适性配置。智能駕駛功能由本土團隊主導開發,未來國產的全新純電長軸距 CLA 将會搭載本土團隊研發的無圖 L2++ 全場景高階智能駕駛,優化中國城市道路的路口通過率與施工路段識别能力,針對本土復雜路況優化,支持自動變道、無保護左轉等功能,2025 年率先落地。并且基于 ChatGPT4o 和微軟必應搜索,整合線上海量内容,依托 AI 智慧地解答問題。
要想赢得市場,必須在成本和品牌上進行重塑
現在的新能源車市場,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競争階段,在成本上必須加大可控力,同時也要讓市場重新認識奔馳品牌在新能源車領網域的布局。
奔馳通過零部件深度本土化 (中國供應鏈成本降低 10%)、生產流程優化及供應鏈管理,計劃 2027 年将乘用車生產成本削減 10%,推動業務利潤率重回兩位數。全新 CLA 采用 " 油電同源 " 設計理念,共享 MMA 平台 80% 零部件,降低開發與制造成本,同時通過碳化硅半導體與熱泵系統提升能效,冬季續航衰減率控制在 10% 以内。
品牌戰略層面,CLA 标志着奔馳從 " 燃油豪華 " 向 " 智能豪華 " 全面轉型。其搭載的 L2++ 智駕系統支持全場景自動駕駛輔助,結合生成式 AI 座艙與雲端實時數據互動,重新定義豪華電動出行标準。中國市場作為戰略核心,将覆蓋多個價格段,通過本土化研發與柔性生產線實現 " 全球車型中國定制 "。未來,CLA 将作為奔馳電動化攻勢的先鋒,以 " 電動優先 " 架構為技術底座,引領品牌在智能化與可持續發展時代重塑市場格局。奔馳通過 CLA 強化 " 科技普惠 " 理念,将高階智駕功能下放至緊湊型車市場。品牌還應該着重于用户的權益,提升用户粘性。在可持續發展叙事上,CLA 的電池碳足迹較前代大幅度降低,并通過 " 綠色工廠 " 計劃實現生產環節零碳排放,進一步鞏固奔馳在豪華電動領網域的地位。
總結:
奔馳通過新 CLA 告知市場,已經不能在新能源車這個領網域再失誤了。奔馳表示會在全球市場同步推進產品矩陣擴張,至 2027 年計劃推出 19 款燃油車與 17 款電動車,覆蓋從緊湊型轎車到高性能 SUV 的核心豪華細分市場,同時精簡 G 級越野車產品線,加速 AMG 系列電動化轉型。
而新 CLA 只是一個新的開啓,至于説能否重新讓聚光燈聚焦在這家百年車企,還需要市場給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