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圓桌讨論:汽車智能化的機遇和挑戰,歡迎閲讀。
日前,小米汽車發布會成為行業盛事,汽車新勢力又添生力軍,其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自研超級電機等技術将 2023 年新能源汽車的競争浪潮推向新高。可以預見,汽車智能化賽道也将進入全面智能化的新格局,也在全球範圍内有了先發優勢,帶動了汽車產業鏈、商業市場、資本市場的内生變化。
12 月 26 日,36 氪硬科技大會特别圓桌「汽車智能化的機遇和挑戰」在深圳前海召開,特地邀請華業天成資本董事總經理賀人龍、尚颀資本董事總經理胡哲俊、瓴芯電子執行副總裁張磊、牧野微電子 CEO 何凌,共同探讨未來發展趨勢及迭代機遇。
圓桌現場
以下為對話内容:
彭孝秋(主持人):各位現場的嘉賓和線上的嘉賓,大家好!我們下午的安排非常硬核,「汽車智能化」圓桌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大主題,我們今天請到了車廠、投資機構和企業方的資深嘉賓,将探讨 3 個核心問題,先請各位嘉賓簡單做個的自我介紹。
胡哲俊:大家好,我是胡哲俊,來自于尚颀資本,我們公司在汽車產業圈大家為大家熟知,因為我們是上汽集團旗下一家比較标準的產投公司,成立于 2011 年。公司經歷了汽車產業從傳統到智能化轉型的歷史進程,早期投資聚焦于汽車傳統零部件、汽車裝備,2013、2014 年順應汽車電動化趨勢開始投資硬科技。近幾年的投資重點集中在新能源、智能駕駛和汽車半導體領網域,管理規模 300 多億。
賀人龍:感謝 36 氪的邀請,我來自華業天成。基金成立于 2015 年,目前管理規模 60 億,團隊成員大部分出身產業,人均擁有 15 年以上的產業經驗,所以團隊的投資風格根植于產業。基金累計投資超 100 個項目,有近 40 個半導體項目,其中 10 個以上是汽車半導體,附加一些汽車下遊企業。我們期望通過這樣的投資組合讓被投資的企業聯動起來,互相賦能,共同推動行業進步。
張磊:大家好,感謝 36 氪提供的分享機會。我是張磊,來自瓴芯電子,我們公司成立于 2017 年,專注于車規級模拟芯片的研發銷售和制造。2017 年創業初期,我們選擇了汽車芯片的賽道,而當時市場上專注于做汽車芯片的公司還非常少。我們秉持信念 , 堅守初心,經過幾年的堅持和努力,從去年開始,我們的產品在中國 Tier1 和車廠有了很多突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 200 多家 Tier1 應用了我們的產品,基本覆蓋了國内國外的車廠。我們的口号是 " 質量為基,創新為本 "。這 1-2 年我們有一億顆芯片出貨,并且 PPM ( 百萬分率的缺陷率 ) 小于 0.1,這在國内同行裏屬于 TOP 水平。
我科普一下我們的模拟產品。大家聽到很多有關汽車電氣化、智能化的内容,也談到了 DPU、MPU、雷達、SoC 等。其實從世界範圍來説,都是從模拟的信号轉到數字的信号。這個轉換需要很多的肥料,而我們的產品就是提供模拟的電源、信号鏈和轉換,保證信号在模拟的世界轉換為數字處理,使汽車的電氣化、智能化、舒适化、安全化能夠落地。
何凌:大家好,感謝 36 氪的邀請,我是來自牧野微電子的何凌,公司成立于 2021 年底,我們致力于做國產超越技術的 4D 毫米波雷達。公司成立之初,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款車裝配上 4D 毫米波成像雷達。而在創業的兩年中,我們陸續看到越來越多的車配備上了 4D 毫米波雷達,包括業界頭部車企,我們正在努力推動 4D 毫米波為整個汽車自動駕駛助力的時代的到來。
彭孝秋:謝謝何總。聽完大家的介紹,我相信各位對于機構和企業都有了輪廓式的了解。接下來我們讨論的第一個話題是,汽車數智化的到來,對我們主機廠、上下遊產業鏈、及投資等将帶來什麼影響?
何凌:汽車數智化的到來,将推動整個汽車產業鏈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 AI 對于 4D 毫米波來説是巨大的助力,未來将引發革命性的變革。正如特斯拉剛發布的 FSD V12 感知算法架構,從 Transformer+BEV 到 Full AI end to end 的演進對 4D 毫米波雷達算法融合全面支持,大大提高了多傳感融合感知的能力。
彭孝秋:我聽下來,想追問一個問題,在今年有很多行業技術路線選擇,有沒有讓您特别印象深刻的技術路線或者變革,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何凌:對于我們自身來講,今年最大的市場變化是特斯拉推出了視覺 + 4D 毫米波的完整的 ADAS 解決方案,相比于純視覺的方案,它有效彌補了視覺作為主傳感器在視覺物理缺陷上的不足。
彭孝秋:謝謝何總。我們有請張總談談汽車數智化的影響。
張磊:我所看到的智能化、電氣化、安全化對整車架構的影響,是原來傳統機械的部分被電子所取代,包括大算力的 SoC、4D 激光雷達、成像等;也包括為了車身的減重和智能化,很多線束都被半導體取代了。數智轉換給我們這個行業帶來了整個制程和成本的提高。而對所有的提升來説,最關鍵的是安全性。電子器件的可靠性,在消費電子的使用場景下是沒有辦法照搬到汽車電子的,因為汽車這個行業,對功能安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所以從整個架構來説,包括前端做主芯片、後端做模拟和功能安全的不同等級,電機、ADAS 肯定是以安全為主。現在大家都做網域控,包括做車身,都是按照這個方向走的。我們瓴芯處在行業的設計生產制造端,很早就關注到了這個趨勢和變化,帶動了整個行業的上遊發展,同時也幫助了很多合作夥伴把标準從消費電子轉往汽車電子。
今年是蠻不錯的一年,因為整個產業鏈都意識到了汽車對安全性、智能化、電氣性的需求變化,所以整個產業鏈的布局越來越趨于上下協同,而我們也成為了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彭孝秋:這個行業的變化很多,您也觀察到了很多的現象,媒體解讀對產業鏈還是很利好的,在今年當中,有沒有讓我們預判不到的新變化,或者是哪些覺得特别的驚喜?
張磊:既有驚喜,也有驚吓。驚喜是半導體器件在汽車上的單顆量不斷提升;驚吓是行業競争越來越激烈,從去年全球供不應求,到今年市場異常卷。是驚吓還是驚喜,主要還是取決于公司追求的底線标準。去年在車廠端,只要功能适配就可以用,而今年車廠加強質量把控,對整個產業鏈的高标準有質的提升。這樣的協同對有恒心、有投入、有抱負的公司是有幫助的。2024 年将會是這個產業調整的一年。
彭孝秋:我已經聽到了非常明确的判斷。我們有請賀總。
賀人龍:前兩位都是產業的親歷者,我更多是投資的視角。今年經濟震蕩調整,汽車算為數不多的景氣行業,中國汽車整車出貨量是穩定的,或是微增長的。在總量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汽車行業為什麼能獲得這麼高的關注度?背後還是上半場的電動化、下半場的智能化,是它的内生變化驅動着整個賽道的變革。
從投資視角和從我個人來看,中國智能化有一條主線,經歷了從分布式架構到網域控架構再到中央網域控的結構性變化。我理解的是 2020 年之前,車電子大多數是上百個 ECU,比如門窗、雨刮都是單獨的模組,每一個模組有一個供應商,這些供應商的營收基本上是 3 億以下,品類眾多體量小,比如智能化領網域可能就有幾百家供應商,對車廠來講非常困擾。
從 2020 年到 2022 年,最大的變化是從分布式架構變到了網域控架構。以特斯拉的架構來説,原來做的是 M0+ 的芯片,但能力上來之後需要做英飛凌 373、397 等系列,這對團隊來説是個門檻。對于 tier1 來講,原來做的是空調的控制器、門窗的控制器,集中之後,原來數十種控制的功能要在一個控制器上實現,要求變得更高了,洗牌也随之而來。對于主機廠,網域控匯集之後,整車架構往後面走到中央網域控,就會出現網關、中央計算等概念,也會出現新的角色,帶來新的玩家。典型的就是,汽車新勢力廠商要掌握最核心的技術,無論是自動駕駛還是大網關,比如中央計算的模塊,都會采用自研,廠商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加自己的競争力。所以,汽車市場雖然總量大環境沒有變,但是内生結構性變化很多,對于產業來説,有淘汰,也有新出現的企業,機會在我們看來非常多。
彭孝秋:通過剛才賀總和張總的發言,我已經看到了共識和趨勢合力的形成。今年從行業和產業裏面,大家都談了自己看到的現象,或者是觀察到的内容,我很好奇的是,今年項目在變少,比如今年對于賀總來説有沒有特别興奮?
賀人龍:我們把話題縮小到汽車市場,剛才張磊總和何凌總的企業都是非常優秀的,電源芯片和毫米波雷達都獲得了不錯的市場認可度。從投資機構的角度講,我們從 2019 年開始關注汽車賽道,當時我們對這個賽道進行了分析、調研和探讨,并做了大概的判斷。當時中國的汽車產業走到了一級供應商整合期,剛剛經歷了一波下遊車廠的洗牌,各大車廠與一級供應商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供應關系。華業在 2020 年開始投入汽車賽道,布局了一些 tier 1 企業,比如經緯恒潤、埃泰克等智能化頭部企業,并以國產化作為驅動,聯動這些下遊頭部企業,投了很多上遊汽車芯片項目,如電源、雷達、信号鏈、視頻 Serdes、通信等領網域。
那接下來投什麼,在汽車賽道上,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新的機會,比如自動駕駛肯定是新的變量,随着大模型的出現,自動駕駛算法往 BEV 及端到端模型演進,在芯片、算法、系統三個維度都會帶來新的產業更新機遇。另外,随着汽車越來越注重駕乘體驗,車内音視頻的需求也獲得了較多關注,比如 Mic 數量更新到了 21 麥,包括降噪算法、AVAS、數字功放等功能的提出,也讓我們看了大量新的機遇。
胡哲俊:我入行差不多有十多年的時間,感觸特别深,整個中國汽車的自動化,智能化、電動化發展特别快。10 年前市場上沒有什麼特别有技術性的汽車電子或者新能源公司,國内跟國外的車子,同一款車型國外比國内領先一代,而現在,國内的車子和國外的車子相比,我們就領先了一代。我覺得這件事情是近十年來最大的變化,但這也是國内的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產業鏈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此過程中,對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汽是較早發現汽車面臨巨大變革的車廠,早在 2013 年就提出了汽車新四化,表示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是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2013 年,上汽開始打造新的產業生态鏈,一方面,我們會齊頭并進,比如基于一個大的整車架構平台,5-6 個小的平台同步開發;另一方面,10 個品牌同時做不同定位市場的車型開發,因此可能有四五十款車型開發同步進行。其他國内的車廠也是類似的情況,多平台、多車型、多品牌、智能化、網聯化同步發展。
所以,這幾年整個行業的變化特别快。在此過程中,作為車廠,我們就關注一件事情,即打造新的產業生态,或者是產業鏈。現在新能源汽車對于原先傳統汽車的產業鏈格局來説,我們認為是颠覆的,或者是重塑的。
在此過程中,我們作為車廠的產投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前期電動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們投資了寧德時代,還和寧德時代做了兩家合資公司。另外,我們在上汽集團内培育了 4 家電機公司,還投資了兩家電機企業,目前這兩家電機公司也都上市了。智能化階段,我們也發現國内一大批優秀的汽車電子公司,包括做智能座艙、線控底盤的公司。
從 2019 年開始,我們把重心轉到了半導體領網域,半導體國產化也是國内行業提升的重要環節,是未來投資的重要細分市場。所以,這幾年我們也更多關注半導體,用產業鏈的生态去投資布局,從傳統的半導體 MCU、傳感器到現在新一代的第三代半導體、第四代半導體,比如第三代半導體的上遊、材料、設計、制造、分裝、模塊、集成等,整個產業鏈都是打通了來做布局。
我覺得這是車廠面臨產業變革過程中的一種思路,我們去定義一個新的產業鏈,去培育產業鏈,去完善我們的產業生态圈,我們是以這樣的思路去應對整個汽車智能電動化改革的。
彭孝秋:謝謝胡總,剛才幾位嘉賓都提到了很重要的車規芯片。包括我們所在地深圳,過去最強的是消費電子,随着新能源的崛起,車規芯片也帶來了很多的讨論。在車規大賽道裏還有什麼樣的新機會,或者有什麼樣的挑戰?
胡哲俊:車規芯片總體上門檻不高,相比消費電子,或者是 AI 相關的芯片,要求先進制程,車規芯片只需要 40 納米就能滿足大部分汽車芯片的需求。我覺得相比于國外的差異化特色,現在大家更關注芯片公司能否做到比較好的良率、一致性以及穩定的質量和供貨能力,尤其是在大批量、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同時能否滿足車規要求。這幾年我們也看了很多芯片公司,早期我們會更多關注設計公司,比如 2015、2016 年就開始投芯片公司,我們投的項目在細分領網域是具有唯一性的,比如在領網域細分龍頭企業中,我們早期就投資了北鬥導航芯片的公司。
這幾年,行業新進入者越來越多,資金進入的也越來越多,行業越來越卷,創業不好做,投資不好投,我們也進行了一些思路的轉換或者是賽道的切換。從 2020 年開始,随着設計公司的比重降低,我們把精力投入到芯片制造,尤其這兩年,從 2021 年開始缺芯比較多的是功率半導體,我們投了幾家有特色工藝的如 IGBT 等功率半導體廠,這些公司發展非常快,我們也覺得投到了對的公司。
這兩年,整個 Fab 廠的產能過剩,我們又切換了賽道,今年投得比較多的是芯片材料公司,它更符合我們當下的投資邏輯和 IPO 的邏輯。國產半導體還有很多路要走,也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投,在不同的市場環境、經濟環境、資本環境下,包括國產替代和各個下遊產業需求方的不同環境下,都會有不同的投資思路和投資邏輯。所以,我們也在不斷根據市場變化,轉變我們的投資方向和投資邏輯。
彭孝秋:您今年出手的次數是減少還是增加?
胡哲俊:我們的頻率和次數降低,但是投資的單個項目金額會提高。今年會針對一些特别看好的細分賽道,包括第三代半導體,汽車自動駕駛相關領網域,我們會下重注,有時候投 5 個億、10 個億。
賀人龍:我從另外一個視角來做分享,從汽車半導體發展的幾個時期看相對應的挑戰和機遇。
2020 年以前,汽車半導體國產化沒有那麼明确,國内很難能找出幾家正規做車規芯片的公司,人才缺失,車規導入又需要比較長的周期,所以整個車規市場都處于缺芯的狀态,國產化率在 3% 以下,此時有很多國產化的機遇。
2021 年汽車市場火熱,車規芯片迎來了國產化的一個小高峰,汽車電子電氣架構迭代,傳感器(視覺、壓力、温度、超聲、毫米波、激光等)、電源、MCU、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領網域均出現了幾家到幾十家的國内玩家,湧現了一批創業公司。
但此時,汽車芯片市場整體國產化率仍低于 20%,原因在于國内車規市場的絕大部分創業公司仍集中在中低端部分,高端芯片領網域受到人才短缺和供應鏈限制等影響,鮮少有國内創業公司取得突破。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車規芯片在芯片設計(如 lockstep)、流程認證、工藝等維度均有嚴格要求,國内芯片企業積累較少。
随着汽車智能化的演進,電子電氣架構往網域控甚至中央網域控發展,產生了諸如區網域控制器、中央網關、伺服器等新的機會,以區網域控制器舉例,它集成了空調、門窗、座椅等一系列車控功能,這對于傳統 ECU 玩家來説提出了新的挑戰,因為傳統的 ECU 玩家只能聚焦單一領網域,缺乏系統性集成能力,但這也是國產汽車芯片面臨的新機會。再比如,網域控用到的芯片從原來的 S32K 系列更新到了英飛凌 TC3 系列,功能安全等級從 ASIL B 更新到 ASIL D,這也對汽車芯片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產生了新的機遇。
汽車市場需求側也一直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例如汽車音頻從模拟總線轉向了數字總線,產生了 A2B 芯片、數字功放、音效算法等新的需求,這些都是新的機會。
張磊:前面兩位嘉賓已經講得比較全面,我就以從業 30 年的經驗來談談對產業鏈整合的一些看法。現在的產業鏈是 " 縱向 + 橫向 " 的整合。" 縱向 " 是指需要尋找產業鏈上下遊配合度高的合作夥伴,完成產品全鏈條、全品類的協同;" 橫向 " 是指需要產品互補的公司之間拉通跨企業間應用層面的合作。
從半導體來看,第一類產品的縱向可分為三種:功率器件、碳化硅、氮化镓。現階段的供應鏈整合主要是可靠性和效率,而效率體現在規模,所以将來的整合就和做電池一樣,誰做得大、誰做得可靠、誰的效率高,誰就可以占天下,這是效率和質量的整合。今後幾年,產能是否過剩,最後誰能赢出,是看效率和質量。單個公司需要整合設計、質量、研發、生產等全鏈條。
第二類產品的縱向是模拟。現在的狀态是需要有幾家或者十來家國產的設計公司去帶動後端的封裝和測試。封裝的很多技術仍然是空白的, AT 廠需要更多實踐機會才能提高,他們所依附的終究是最後的產品。這個投入和整合就是我們這些公司的價值。公司能夠生存或者是勝出的價值不是取決于單顆芯片,而是公司的沉澱和積累,IPO 也不只看一年的報表。
最後一類產品的縱向是做大算力 SoC。目前我們還沒有談到生產制造的瓶頸,只是談到我們設計公司有沒有在架構上超前,使算力能夠結合算法。大算力的 SoC 更加任重致遠,因為包括了算法和軟體,不光是芯片。所以談到供應鏈,我會縱向分為 3 類:一是 SIC,二是成熟工藝,三是先進工藝。而從橫向上,整個產業鏈需要很多產品互補的拉通,比如説我們公司跟何總的 4D 毫米波雷達公司,又比如和一些 SoC 公司,這些需要站在產業的立場,需要投資人把共識匯集在一起的。我們面臨的國際頭部公司,他們的產品是多維覆蓋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平台進行整合,從商業模式上是無法和這些公司競争的。我在公司始終強調,商業化才是最根本的邏輯。要麼提供成本最優、品質最高的產品,要麼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我認為產業鏈需要橫向和縱向的整合。我們也期待和何總這類的公司能夠有比較多的互動與合作。
何凌:大家從宏觀和大局上講得非常的透徹,我從自動駕駛的微觀分享一下。在感知網域,多傳感器融合是趨勢,各種傳感器本身感知的能力都在飛速進步。另外,我們看到了非常明确的 EE 架構的變化,傳感感知會從邊緣計算向中央計算演進,在此過程中,會有很大的數據高速互聯互動到大算力平台上,這個技術的演進變遷的影響也非常大。最後,大量感知數據通過高速接口到了大算力平台以後,通過各種各樣的感知融合算法結合人工智能,像特斯拉最新的 AI End to End 感知算法架構,這也是我們未來在汽車上看到的感知網域的技術演進方向。
彭孝秋:時間關系,我還想問一個實在的問題,到年底大家很好奇一件事,作為從業者,對明年的預期是如何,最後大家再花一分鍾,講講自己或者是個人對明年的預期是怎樣的?
何凌:我們公司目前正好專注于研發階段,所以明年随着產品的推出,以及產品技術的先進性優勢,會在市場端取得突破,我們本身對市場是比較樂觀的。
張磊:2022 年的缺芯造成國產準入門檻非常低,所以 2024 年會是一個淘汰和被再選擇的過程。我們還是希望中國的 " 一帶一路 " 能出口,電氣化、智能化把市場出貨的芯片數目提高。從我們公司自身來看,還是比較樂觀的。從成本、質量等各方面評估,我們這張準入證被淘汰的可能性比較小。市場還是要大浪淘沙,我們也希望自己能經受住考驗,沉者為金。
賀人龍:現在整個產業又回到了商業的本質,需要講自己真正的競争力和壁壘。我們的競争對手不一定是強國產概念下的公司,而是強大的國際公司,比如特斯拉降價,對國產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我覺得明年車廠會非常内卷,因此壓力會傳導到上遊供應鏈。在雙重壓力下,我們認為明年是車廠及整個產業鏈洗牌的關鍵一年。我們會關注兩類企業,一類是在強競争中活下來的優秀企業,逆境往往會誕生偉大的企業;另外一類,智能化的驅動力非常強,汽車市場必然催生出很多适應新變化、創造新需求的企業,我們也會非常積極的關注這些新的投資機會。
胡哲俊:我覺得投資界基本上是達成共識的,我們正處于幾個下行周期疊加的過程中,這兩年處于汽車芯片產能出清的階段,包括資本市場,現在也面臨融資難、上市難等問題,多個周期疊加之下,我覺得明年總體的态度是謹慎的,或者説謹慎中帶樂觀。
就像剛才幾位講到,這個過程面臨市場出清,因為利潤率大幅下滑,所以會有大量公司在這一波寒冬或者是下行周期中被淘汰,未來的市場份額會向頭部企業集中。我們現在就是要去找到這樣一些能夠真正在寒冬活下來和跑出來的企業,無論是創業,還是投資,都是要關注這樣的細分賽道、細分頭部。所以,活下來是最重要的。
彭孝秋:謝謝幾位嘉賓。我們希望通過一線的企業方和機構方來給大家打打氣,我的結語是,2024 年快來了,希望大家保持樂觀,祝大家越來越好,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