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汽車事故背後:耀眼的智駕,倉促的2秒鍾,歡迎閲讀。
3 月 29 日,安徽銅陵市發生了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一輛小米 SU7 撞上水泥護欄後,發生起火,車内三名乘員不幸身亡,事故車被燒至白車身裸露。
4 月 1 日,小米官方确認了此次事故,并公布了事故車輛當時的部分行車狀态。
據小米聲明,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 智能輔助駕駛狀态,時速為 116km/h。事發路段因施工,有路障封閉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行駛。NOA 在行業中被稱作領航輔助駕駛功能,可以自行控制車輛施行加減速,并變更車道,上下匝道。
根據小米公布的行車記錄,車輛幾乎在碰撞前的 2 秒鍾,NOA 系統才發出障礙物提醒。駕駛員極限接管車輛後,已經難以避免事故發生。碰撞前的最後速度仍有 97km/h。
3 月 30 日,小米成立了專項工作組,積極配合警方完成取證、調查工作。事發地銅陵市交通運輸局也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正在對事故展開調查。
本次事故主角小米 SU7,是近兩年中國汽車市場現象級的爆款產品。上市一年賣出 18.6 萬輛,目前因訂單積壓,最長交車時間更是長達一年之久。
小米創始人雷軍也逐漸成為 " 車圈頂流 "。無論發布會、行業論壇還是線下活動,雷軍的一舉一動幾乎都會迅速登上熱搜,他的創業精神打動了大量消費者。
雷軍曾公開表示,SU7 早期訂單中,有 30% 都是盲訂用户。沒有看過摸過車,便決定購入。是消費者對小米與雷軍的信任,支撐了數量龐大的訂單。
而智能駕駛也是幾年汽車行業的核心發展主題之一,新能源車龍頭公司比亞迪剛剛掀起智駕平權運動,引發吉利、奇瑞等企業跟随,高速領航功能已經可以裝在 10 萬元不到的汽車上,為大量用户使用。
加上理想、 小鵬、蔚來、鴻蒙智行等以智能駕駛技術為旗幟的新造車公司,今年配備高速領航以上的汽車銷量,将直奔千萬量級而去,直接占到中國全年乘用車銷量的一半之多。
頂流公司小米,加洶湧的上智熱潮駕,這場事故已然引發全民關注,也将再次繃緊車企和消費者心中的行車安全之弦。
事故現場還原:極限 2 秒鍾
從小米公布的駕駛日志可以看到,事故發生前,這輛小米 SU7 的高速 NOA 功能開啓,車速為 116km/h。
系統曾對駕駛員進行輕度分心報警,以及一次手握方向盤的脱手預警。這種方向盤脱手報警後,駕駛員需重新将手握方向盤,報警才會消失。
在 8 分鍾的正常行駛後,NOA 突然發出 " 請注意前方有障礙 " 的提醒,并開始減速。
小米公布的事故車行駛日志
從系統發出障礙物提醒(22:44:24),到車輛發生碰撞(22:44:36-28),前後僅有兩秒鍾的時間。
在這兩秒鍾内,駕駛員快速接管了車輛,接管當時,車輛時速仍在 100km/h 以上。
駕駛員采取了向左打 22 度方向盤,刹車踏板開度 31%。這似乎是倉促之下的應對。因為深度踩下刹車,踏板開合度一般在 60% 左右。轉向角度過大,刹車力度不足,無法快速刹停車輛,還容易導致車輛失控,撞上周邊障礙物。
有車企研發人士向 36 氪分析,在時速 116km/h 的背景下,方向盤的 22 度,對應的車輪轉向角是巨大的。并且這輛小米 SU7 标準版為後驅車型," 高速急轉向是很危險的行為,車輛在當下很可能失控,并開始打滑 "。
事故車(圖源網絡)
從事故車圖片看,車輛撞上水泥護欄的位置是副駕前方。
有業内人士向 36 氪分析,事故當時,水泥護欄位于兩條車道的中界線,在駕駛員向左變道行駛途中,避讓不及,車輛右前側撞上水泥護欄," 這是一種偏置碰撞場景,現在也是車企的常規測試項目 "。
小米在中保研的測試
2024 年 9 月,中保研曾發布小米 SU7 的碰撞測試結果,其中便包括乘員側正面 25% 的偏置碰撞測試場景(如上圖所示)。測試結果表明,在 64km/h 的速度下遇見偏置碰撞,小米車内乘客并且受傷,獲得了最優秀的 G 級評價。
而關于 25% 以及 40% 側正面碰撞測試,國标要求的速度标準是 56km/h。" 這個事故中,車速太高了,最終碰撞的時速竟然有 97km/h",有業内人士向 36 氪表示," 幾乎沒有車能扛住這個車速下的撞擊 "。
車輛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後,發生了起火。從事故車照片看,車輛已被燒成灰燼。
有電池行業人士向 36 氪表示,小米在電池防護上的标準,比行業高不少,即便是磷酸鐵锂電池,也在擴散熱防護中采用了氣凝膠隔熱材料。不過,97km/h 的高速撞擊下,動力電池面臨極大的變形撕裂風險。
" 小米 SU7 标準版使用的是磷酸鐵锂電池,微小碰撞下,磷酸鐵锂電池只會冒煙并太不會起火。但如果内部電芯被撕裂,電解液泄漏,那麼這場火便不可避免了 ",業内人士向 36 氪表示。
" 説白了,現在的電池包熱防護設計,基本都是針對 80 公裏時速以下,再高的速度,前艙的防撞要求将大幅增加,為了小概率場景, 去拉高整車成本,大部分車企都不會做。"
綜合而言,小米 SU7 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即車輛智能駕駛系統與駕駛員都未及時發現前方障礙物,也未留出充足時間避讓。
智能駕駛,成為本次事故的重要讨論點之一。行業争相追逐的、車企推廣普及的智能駕駛,似乎仍然沒有能力處理此類復雜路況。
聒噪的智能駕駛,看不見的風險提示
" 夜晚、高速路、純視覺、還是修路場景,難度其實不小。"
多位智能駕駛行業人士告訴 36 氪,小米事故車輛的智能輔駕駛助遇到的場景,幾乎是每個車企智駕團隊都會遇到的挑戰。
而小米事故車輛 SU7 标準版,搭載的只是入門級的智駕方案。
硬體上,包括 1 顆英偉達 Orin N 芯片,AI 算力為 84TOPS,無激光雷達,全車的智駕感知由 1 個毫米波雷達、11 個攝像頭、12 個超聲波雷達來實現;軟體算法由小米汽車自研,具備高領航輔助駕駛等能力。
有行業人士向 36 氪汽車介紹,在純視覺智駕感知環節,前幾年由特斯拉帶火的 BEV 感知 ( 鳥瞰圖 ) +OCC(占據網絡)等技術,是行業比較常見的感知方案。
該人士表示,在高速道路上,BEV 能檢測距離往往就 100 米左右,而實際上,超過 60 米車就看得的不是很準了。" 如果以 100km/h 行駛,智駕系統的反應時間基本也就 3.6 秒左右 "。
" 遠距離的靜止障礙物檢測難度不小,有激光雷達肯定會更好,至少能更早看到障礙物。"
另一位智駕行業資深人士也表示," 如果是路況不好(比如光照、視野遮擋)的情況下,從 100km/h 到完全刹停是有一定技術難度的;但減速到比較低,如 60km/h 還是相對容易做到。"
而遺憾的是,小米公布的事故車行駛日志顯示,從智駕系統發出障礙物提醒到碰撞發生,中間只有 2 秒時間。" 智駕響應明顯是偏晚了的。"
但在輔助人類駕駛過程中,即便智駕系統反應不夠及時,車企往往還有另一重保證——自動緊急制動,俗稱 "AEB"。
" 即使 AEB 沒有刹停,100 米的檢測範圍内,AEB 是足夠減速到 30-40km/h 的。" 有行業人士對 36 氪表示,不過從事發時 97km/h 的速度來看,AEB 很可能沒有實際生效。
而此前,小米汽車曾公布過自身測試結果,稱能在 135km/h 下檢測前方車道靜止的故障車,并成功刹停。
小米發布會截圖
然而有行業人士告訴 36 氪,不僅小米,其他車企同行的 AEB 能夠生效場景範圍也相當有限。例如面對一些水馬、樁桶、護欄等路面靜态障礙物,AEB 往往無法生效。
36 氪也在小米汽車的用户手冊中查閲發現,小米列出的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無法正常工作的場景中,就包括異形障礙物,如落石、側卧行人、水馬、動物等。
有智駕行業人士告訴 36 氪,盡管車企列明了一長串注意事項," 但其實只是一種免責聲明。而用户在實際開車時,很難想起來什麼場景下 AEB 能夠生效。"
行業中,類似的 " 因為 AEB 不起作用而導致車輛剮蹭碰撞 " 的用户投訴和曝光并不少。有行業人士告訴 36 氪,智駕第一梯隊車企的純視覺方案,日常也能收到不少投訴工單,原因就是因為剮蹭了水馬等路面障礙物。
換言之,即便被端到端、大模型等各種花哨的新技術名詞籠罩,智能駕駛依然在犯一些低級錯誤,或者暴露出難以應對復雜路況的能力邊界。
智駕普及,碰上了安全暗礁。
今年以來,車企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智駕平權潮流,盡管智駕功能的軟體迭代多數都是期貨,但硬體先行搶占用户心智,已經成為車企們 " 看破不説破 " 的共謀。
在一些用户眼中,智能駕駛的酷炫科技迎合了先鋒人士、年輕人的潮流,不用智駕的人士反而成了保守派。
據青島廣播電台《正在新聞》報道,小米 SU7 事故中駕駛車輛的女生曾多次告訴母親,智駕 " 方便、安全 "。
這位母親曾告誡女兒,現在技術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開才放心," 我説她以後一定會後悔;她還反駁我,説有各種(證明安全)的依據。"
事實上,智能駕駛的進化,遠未到用户可以真正放開手腳安睡無虞的階段。
即便是一位從事智駕工作多年的工程師也對 36 氪汽車表示:從來不敢在晚上開啓智駕,因為他深知智駕系統目前的能力邊界。
而廣泛普通用户,其實更難以分辨車企不同智駕等級、不同芯片配置帶來的能力差異,以及背後潛在的安全風險。
一位工程師告訴 36 氪,近期有推行智駕平權的車企,其銷售門店的泊車演示失敗案例就有百十來起,已經對銷售的成交率產生負面影響,公司大量工程師也在為大面積交付的智駕系統,進行售後補漏工作," 有些工程師的頭上,挂了 20000 多個問題待解決。"
智能駕駛的普及,勢必将惠及消費者,用技術補足人類駕駛員的環境識别缺陷,響應能力,同時讓司機可以短暫緩解駕駛疲勞。
但過度營銷,乃至急功近利式的進行功能比拼,勢必埋下安全隐患,甚至讓企業自身駛入質量暗礁。
車企有理由、也有責任幫助用户清晰好認知智駕,而非沉浸在 " 遙遙領先 "、" 第一梯隊 " 的标籤與光環中。廣大用户也需警醒的是,智駕雖然火熱,但依舊是輔助人類駕駛的角色,行車安全的方向盤仍然掌握在自己手裏。
對于小米汽乃至所有車企而言,雖然源源不斷的汽車訂單将其捧上了高位,但喧鬧的流量可以載舟也能覆舟,尊重汽車產品與新技術的進化節奏,加強風險把控,如履薄冰,才能在汽車行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