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曾人人喊打,如今全網求她復出,歡迎閲讀。
今年暑期檔結束了,總感覺少點什麼。
前有《抓娃娃》《默殺》《雲邊有個小賣部》等多部影片上映,成績不俗;後有《異形 : 奪命艦》《姥姥的外孫》《刺猬》等新片相繼登陸 ……
暑期檔總票房破 115 億,不可謂不紅火,但恍惚間,好像好久沒看見她了——
小妞電影。
所謂小妞電影,指一種電影類型,它以女性角色為主,裏面女孩子勇敢愛,勇敢恨,會做一些莫名其妙的荒唐事,但也會永遠抓住機會向前。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如《失戀三十三天》裏的黃小仙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内娛小妞電影,甚至圍繞女性角色展開的電影,存在感越來越弱了。
拿新近的暑期檔電影來説,海報上男性霸屏,而女性角色幾乎作為鑲邊存在。
劇情也多以男性角色戲為主線推進,眾多女性角色淪為面目模糊的群像。
如不久前的百花獎提名名單,真正意義上 " 女主 " 戲份的只有 《熱辣滾燙》一部
反觀隔壁電視劇圈,則是另一番景象——
以女性角色為主,講述她們成長、奮鬥與感情故事的作品,從現代一路演到了古裝。
一面是火如荼展開 " 大女主劇 " 競争的電視劇圈,一面是女性演員缺失、女性角色失語的電影圈。
那些可愛鮮活、有聲有色的 " 小妞 ",怎麼消失了?
事實上,作為一種從 20 世紀末脱胎于 " 女性電影 " 的亞類型電影,小妞電影有更豐富的解讀空間。
起初,它為迎合年輕女性興趣而創作,但在形式上實現了愛情片、喜劇片、青春片等多種元素的集中展現。
不過,愛情雖是構建起情節的主要元素,但因小妞電影通常更聚焦女性個人成長的描摹,因此關于事業、職場關系等也都有着墨。
它起初興起于海外,《欲望都市》《馬利與我》《公主日記》等都是小妞電影的代表作,在世界範圍内掀起潮流。
《律政俏佳人》" 男友把自己甩了,嫌我不夠好,嫌我胸大無腦,給你點顏色瞧瞧。" 也風靡一時
如 " 混血兒 " 般獨特的小妞電影,初次進入國内電影市場,便一鳴驚人。
2009 年夏天,由海歸導演金依萌導演、章子怡主演的《非常完美》上映,接過 "中國第一部小妞電影 "的交椅。
立志成為漫畫家的蘇菲(章子怡 飾)即将與未婚夫舉辦婚禮,卻被女明星王菁菁橫刀奪愛。
驕傲的蘇菲不甘心就這樣被甩,在閨蜜的幫助下,兩個女孩随即上演了一場 " 奪愛大戰 "。
這部作品大咖雲集,從左到右分别是:林心如,章子怡,姚晨
加上章子怡首次擔任制片人的噱頭等多重話題加持下,影片票房大獲成功。
彼時,國内影院的熒幕上充斥傳統愛情片、戰争片和國外引進的超級英雄片。
《非常完美》的出現,帶來了活力與新鮮血液,也讓觀眾體驗了一把小妞電影的魅力。
有人稱之為 "0 迄今國產片整體均衡性最佳的愛情爆米花電影 ",也有人為女主的漫畫風房間着迷 ……
以當今的眼光來看,劇情難免落入俗套,卻讓小妞電影有了爆火的可能。
兩位女性角色,一個是倒追男的純情才女,一個是魅力四射的女明星,性格鮮明,敢愛敢恨;
情節設計上,二人在幾番撕逼追逐之後,選擇放棄執着,回歸内心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真愛。
轉年,徐靜蕾主演的《杜拉拉升職記》,姚晨主演的《愛出色》接連上線。
前者講述了職場小白領杜拉拉,面對職場和愛情課題一路成長的故事;
後者則聚焦 " 北漂女孩 " 汪曉菲,投身時尚圈後從一個醜小鴨蜕變為白天鵝的經歷。
圖源:《愛出色》
初入職場打拼的女白領,在時尚雜志實習的女北漂,一度成為銀幕經典形象。
大咖雲集,制作大手筆,糅合了都市、時尚、愛情、職場、女性成長話題的小妞電影,逐漸占領市場。
此後多年,《杜拉拉升職記》經歷了多次改編翻拍 / 圖源:《杜拉拉升職記》
不過小妞電影真正意義上達到高潮,反而是在 2011 年。
由白百何、文章主演,滕華濤導演的小成本電影《失戀 33 天》上線即爆火。
2012 年《失戀 33 天》摘得第 31 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優秀劇情片獎,文章和白百何分别榮膺最佳男女主角
這部号稱" 首部為光棍節定制的治愈系愛情電影 "的影片,上映 7 天即斬獲 2 億票房,成為當年國内電影市場最大黑馬。
該片據同名小説改編而來,講述了婚禮策劃師黃小仙在失戀後 33 天的時間裏,與同事王小賤的愛情故事。
倔強貧嘴的黃小仙,遇上同樣甚至更毒舌的王小賤,兩人怼天怼地的人生态度被不少年輕人奉為圭臬。
甚至直到今天,網上還流傳着人們總結的片中經典語錄。
也是經此一戰," 大器晚成 " 的白百何正式開始了自己的" 小妞電影一姐 "之路。
主角們在電影中談到要愛情,還是要面包的不同可能
接下來,白百何又連續主演了《被偷走的那五年》《分手合約》《整容日記》《滾蛋吧!腫瘤君》。
在這幾部電影中,她飾演的女主角分别經歷失憶、患癌、整容,和曲折的都市追愛,賺足了觀眾眼淚。
第 16 屆電影華表獎上,白百何甚至打敗鞏俐斬獲優秀女演員獎,市場影響力可見一斑。
在眾多小妞電影中,這部電影也是相對特别的存在 / 圖源:《滾蛋吧!腫瘤君》
與此同時,眾多内娛一線 " 大花 " 也紛紛出演小妞電影,迅速填充小妞電影市場。
李冰冰在《我願意》中飾演 32 歲 " 女版鑽石王老五 ";湯唯化身《北京遇上西雅圖》裏懷孕待產的 " 拜金女 ";
周迅在《撒嬌女人最好命》成了暗戀大學同學的 " 女漢子 ";《剩者為王》中的舒淇,是工作穩定但感情空白的 " 剩女 "……
圖源:《北京遇上西雅圖》
不難看出,小妞電影演繹和面向的人群,大多是年齡集中在20 歲至 35 歲的都市女性。
外在方面,她們在追求時尚與物質上擁有合理性,讓人向往:
《杜拉拉升職記》中,徐靜蕾換了 47 套衣服之多;《我願意》中,李冰冰幾乎每換一個場景,就換一身衣服配飾。
圖源:《我願意》
彼時小妞電影的閱聽人,大多是年輕女性。
她們要麼初入職場,要麼站在感情的十字路口,希望像電影中的女性一樣走出困境。
所以,盡管小妞電影并不像今天流行的 " 大女主 " 配置,對女性成長和個人内核嘗試也是淺嘗辄止,故事大多圍繞愛情展開,卻同樣展示了不同類型女性的個性和生活狀态。
電影裏的小妞,銀幕前的小妞,共同造就了小妞電影的黃金時代。
" 女性角色是紅花,男性角色當綠葉。"
不得不説,小妞電影火爆的那些年,确實影響了一代年輕觀眾的審美與價值觀,并構建起了他們對大都市的向往和職場濾鏡。
" 西裝裙、長卷發和輕薄妝容 " 也一度成為影迷最愛的女性形象特征之一。
圖源:《我願意》
2013 年,國產電影票房前 100 名榜單裏有 5 部小妞電影;2013 年至 2016 的短短三年中,共有超 50 部小妞電影面世。
與此同時,新一批躍躍欲試的 " 小妞 " 接班人,也在蓄力中。
包括但不限于出演了《等風來》《新娘大作戰》《28 歲未成年》的倪妮,和拿下《七月與安生》《喜歡你》的周冬雨。
圖源:《七月與安生》
然而,在 " 小妞文化大爆炸 " 之下,很快就有過量的同質化作品湧入。
這讓曾經為年輕女性提供新鮮感的小妞電影,開始接受更多觀眾的苛刻審視。
被批評最多的,是情節套路上的不斷重復。
小妞電影通常以單身女主角的落魄倒黴事件開始,經歷錯愛和誤解、糾葛後,和心動的另一半 Happy ending。
圖源:微博
與此同時,觀眾對于小妞電影" 女性角色塑造太單調 "不滿的聲音,也一直存在——
一些女性角色被描繪成笨手笨腳、幼稚軟弱、情緒化等,加劇了性别刻板印象。
圖源:《非常幸運》
女性們圍繞着愛情展開的争奪,似乎也難逃 " 女性攻擊女性 "" 雌競 " 的嫌疑。
圖源:《撒嬌女人最好命》
有人毫不客氣地稱小妞電影是," 打了折扣的女性主義 "。
而當人們開始搬出消費主義這一标尺,小妞電影的境況開始變得更加復雜。
正如《新女性主義電影:少女電影、小妞電影和消費文化》一書中所説——
" 小妞電影與其他面向女性的電影不同之處在于,它關注消費文化。"
《杜拉拉升職記》
相關電影中不乏将衣服、化妝品、鞋子、鑽戒描繪成女性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情節。
" 數罪齊發 " 之下,小妞電影開始出現缺貨。
同時普遍過多的商業化植入,也被觀眾诟病
2016 年,國產電影票房前 100 名榜單中僅有一部小妞電影上榜,其餘票房表現不佳。
到 2018 年,票房前百名榜單中,已經找不到小妞電影的蹤影了。
不過,小妞電影從大熒幕退卻,但在近來的社交平台上,懷念小妞電影的聲音卻不少。
圖源:微博
很多人再提起小妞電影時,感嘆它是" 時代的眼淚 "。
簡單的五個字裏,有北京、上海駐唱歌手彈吉他的地下通道、橘黃色路燈下的車流。
也有小妞電影中曾描繪的,大膽暢想面包與愛情、有聲有色的生活。
" 價值觀太正确的都好無聊,起碼女性角色會很扁平,至少小妞電影還蠻可愛鮮活的。"
" 生活裏不能沒有一些美好細膩又輕盈的東西,小妞電影恰恰就是這樣的存在。"
作為以年輕女性為導向的影片,小妞電影固然算不上 " 完美 "。
但其對于女性成長的啓發、推動女性自我實現卻是真實發生過的。
圖源:《愛情神話》
在小妞電影出現之前,熒幕上的女性形象大致分為兩類:
一種是温順善良,具有犧牲精神的,一種是不斷經歷生活波折,供觀眾以憐憫同情姿态觀看與凝視的。
而在小妞電影之後,女性往往不必再為了犧牲而犧牲,也不用為了成就男性角色而磨去自己的棱角。
" 小妞電影裏的女孩,感覺都是沒被規訓自然生長狀态下的女孩,你可能不認同她,但也很難讨厭她,因為她真的非常有個人魅力。"
圖源:《分手合約》
從誕生之初就圍繞女性展開的小妞電影,與其説消失,不如説完成了更成熟、具有覺醒色彩的蜕變。
2019 年上映的《送我上青雲》中,姚晨所飾演的患癌高知女性盛男,帶着復雜的心事來到觀眾面前。
這一次,小妞電影中的常見元素 " 癌症 ",不再只是主角走向真愛的 " 工具病 "。
會讓人失去性欲的卵巢切除手術,做還是不做?可以籌到手術費但不喜歡的工作,接受還是不接受?
在盛男煎熬的抉擇中,電影所呈現的現實主義痛感,将觀眾一步步推到女性所面臨的復雜困境中,達到真正共鳴。
圖源:《送我上青雲》
同樣,2021 年上映的《愛情神話》将中年男人的美術班作為舞台,表面上看是 " 三女争一男 " 的俗套故事。
但随着故事展開,三位女主角逐一登場,妙語連珠地調侃着社會對于 " 完美女性 " 的種種定義。
圖源:《愛情神話》
從小妞電影中 " 出走的娜拉們 ",在更廣泛的女性題材電影中,尋找到了主體性。
她們追求浪漫愛,也看重對自己的愛,同時珍視女性之間的友愛。
圖源:《愛情神話》
懷念小妞電影,或許還因為,人們圍繞女性議題、女性題材的的作品仍在不斷追索中。
要知道,2017 至 2021 年間,國内院線共計上映 1499 部國產影片,其中由女性執導的影片只有 148 部,占比僅 9.87%。
聚焦女性議題的影片則更為稀有,僅占其中的 23.65%。
而在女性角色逐步在電影圈減少的眼下,今年前半年引起熱議的《熱辣滾燙》深陷 " 減肥電影 " 的批評聲中;
尚未正式上映的《醬園弄》,自從在戛納壓軸首映之後同樣争議不斷。
小妞電影曾提升過女性在流行文化中的可能性,這項工作,在如今看來依然重要。
圖源:《2017-2021 女性電影生态發展報告》
在屬于小妞電影的時代,影片托舉了無數女性,讓不一樣的她們有了被看見的可能。
" 二十年前‘搞雌競’,後來開始專注于女性的個人成長,在愛裏獲得主動權,再到最近幾年的小妞電影、女性電影都在探索女性更廣闊的追求。"
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想要看到,色彩缤紛的女性角色。
畢竟,沒有女性角色,便意味着女導演沒有空間,女編劇沒有機會,女演員沒有工作。
" 沒有寫給女性的故事,當然也沒有給女性的星辰大海。"
我們期待着女性有更多的可能,也期待着,一個由她們所感知的世界,逐漸向所有人敞開。